浅析竹编工艺在中职师范专业手工课程中的应用

2019-01-29 01:50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18000
大众文艺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斗笠竹编手工

(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18000)

我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应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和美术语言创作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因此,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结合起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我校处在素有“斗笠之乡”的小镇,竹编文化浓郁,且竹资源丰富。将竹编工艺与学校手工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发扬本地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能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族瑰宝,还能利用资源优势,改革现有手工课程教学现状。

一、 竹编工艺研究对促进师范手工课程改革的价值和意义

(一)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应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每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应有与生俱来的礼敬和自豪,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坚定的信念。因此,本土竹编手工课程的开发,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就在我们家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我校师范类学生作为本土地区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传播授业者,能更好的将传统手工艺教授给下一代,这对继承和发扬本土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改革手工教学现状的需要

1.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拓宽手工教材广度

当地学生从小对竹编工艺耳濡目染,并有深厚的情感,将生活中常见的竹编工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创建具有本地特色、浓郁乡情的手工课堂。针对目前中职师范类手工课程材料以纸类、布类为主,技法以裁剪、粘贴为主的的单一性,在手工课程中加入竹编工艺既丰富了手工教材的内容,又拓宽了手工教材的广度。

2.创新手工教学模式,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所受的教育不仅仅来自某一位教师,更是校园所处的环境、校园文化、和管理者共同塑造的教育氛围和育人文化,基于此,我们应重视教育领域中学校与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积极构建一种“共生”的文化氛围,创新手工教学模式。如打破传统课堂教师授课的教学方法,聘请非遗基地的手工艺人进课堂教学,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利用地理优势,大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民间基地实践学习,更直观的感受民间传统工艺的魅力。参加斗笠文化节,开拓视野,学习更精湛的竹编技艺,为本土的未来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上,地方支持学校,学校回报地方,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三)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随着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要不断创新。通过对本土文化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综合素养;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学习,锻炼了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对竹编工艺的研究,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大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力度。

二、竹编工艺在中职师范专业手工课程中的应用途径与方法研究

(一)研发新教材、丰富手工教学内容

将竹编工艺融入到手工教学中,就应以教材为指导,因此研发新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研发新教材,需秉承以下两个原则:

1.竹编工艺融入手工教材的适切性研究

竹编工艺较复杂,不是所有的工艺都能走进课堂,因此教师需深入调研,选取适合教学的竹编工艺。通过笔者的走访调研,竹编的一般技法如一挑一编法、斜纹编法、锁边技法等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操作难度较大的技法如菱纹编、波纹编等在课堂上就不予考虑了。

2.竹编工艺融入手工教材的多样性研究

新课程要求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这就要求每一本教材有自己的特色,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竹编工艺是挖掘学生独特想法和开阔学生思维的极佳课程,在一定规则范围内,竹编没有刻板的要求,学生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自创编法,从而拥有开阔的思路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在手工课堂上表达自我,因此竹编工艺融入课堂教学,增加了手工教材的多样性。

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教师团队协作能力,做到事无巨细。

(二)开创“双”课堂、促进美术学科建设

“双”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大课堂”教学和“小课堂”教学齐头并进。

1.大课堂

因人数多,教学内容广,因此我们定义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为“大课堂”。大课堂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基础性知识

大课堂是统一教学,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基本的编织技法,这是课堂教学中最难也是最关键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2)尝试创新性材料

除竹质材料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竹材与其他材料结合的可能性,如学生在作品中可以尝试结合毛线、铜丝、塑料、藤条等材料进行创新,感受竹材与其他材料配合使用带来的碰撞与融合。

(3)呈现生活性作品

教学内容可也可以更加“生活化”,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将美术作品应用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作热情,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生活中,来美化生活,让学生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有效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激情。如花瓶、竹篮、灯笼、服装等作品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小课堂

将课外的课堂教学定义为“小课堂”,在小课堂主要钻研竹编技艺,也是我校进行竹编工作的重要阵地。小课堂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竹编工作室,另一种就是竹编社团。

(1)竹编工作室

竹编工作室的主要成员是我校美术教师,成立工作室的目的建设师资,把竹编工艺学好学精,更好的为学生授课。

首先,重构师资团队。工作室授课教师不止是本校教师,还可以是民间手工艺人。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可以采取“师徒制”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我们把师傅放在第一位,作为整个师资团队的“母体”,师傅会竭尽全力把知识倾囊相授,徒弟能更有效的学习竹编工艺的精髓。

其次,深掘市场价值。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入实地调查和研究竹编工艺品的市场,调研发现市场上斗笠滞销,究其原因是斗笠现阶段的实用价值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实际需求,斗笠存在制作工艺繁琐、不易收纳等缺点,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有两个,一是通过研究竹编工艺,发明一种可收纳的斗笠方便人民使用,另外就是拓展竹编的用途,开拓竹编更广阔的适用市场,如在本土这样一个旅游重地,可以研发一批精致的小斗笠,工作室成员利用自己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国画、剪纸、工笔等将本土自然风光、人文美景、民俗风情融入到斗笠的制作当中,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开拓销售市场。

最后,打造竹艺精品。因为现如今从事手工竹编的艺人年龄普遍偏大,编制精力和创作能力逐渐减弱,老龄化、断代化的出现直接影响竹编工艺品的质量,因此工作室的教师责任重大,除手工教学必须准备的教具外,还要创新竹艺精品,如家居装饰中常用灯罩、壁挂品,生活用品中的常见的手工包、花瓶等。

(2)竹编社团

社团的指导思想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社团成员主要是对竹编工艺感兴趣、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社团中最主要的是钻研竹编工艺,把技术学细学精。

竹编社团作为竹编工艺传承的主要阵地,教师的深入教学至关重要,因此要确保每周至少两次进社团指导,时间一般为2个小时。除在校学习外,还可以采取更新颖的授课方式,如带领学生走进斗笠之乡的农家小院进行“采风写生”,参加当地的斗笠艺术节等,可以更直观的学习竹编技法、感受竹编工艺的魅力。社团还可与当地斗笠传承所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

举办“指尖上的手艺——竹编”作品展,每个社团成员选取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参展,展示竹编的魅力,也给社员一个展示的平台,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竹编社团中,扩大社团规模,使竹编社团更深入人心,使竹编工艺传承范围更广。

“双课堂”教学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学习竹编工艺,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又延伸了手工课程的广度,对我校的美术专业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斗笠竹编手工
胡集竹编:老手艺的坚守 指尖上的乡愁
游伟 《竹韵金沙》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斗笠
奶奶的斗笠
竹斗笠
手工剪纸
手工DIY
珍贵的手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