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县域经济

2019-01-29 01:09
农家书屋 2019年8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县域经济

秦 斯

中国古人说:“县郡稳,天下安”。县域,是行政区划的基础版块,是贯彻落实执政党政治路线和经济政策的战略高地,是基层政权的桩基。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链接纽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生态、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振兴乡村,首先依赖县域经济的振兴。如果县域经济停滞不前,乡村振兴就会原地踏步;如果县域经济倒退,乡村振兴将因为失去物质支撑而举步维艰,甚至是走向衰败。由此可见,乡村振兴,必要的、充分条件是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时序上来说,振兴县域经济在前,振兴乡村在后。

振兴县域经济,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各地出于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需要,就有广泛的讨论和探索性实践。在新时代,面向“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又给振兴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研究实施振兴县域经济,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县域经济”非昔日的“县域经济”,要看清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基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和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要看到振兴标准的升级,要看到县域人文以及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我们研究、实践和发展县域经济,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约束下的县域经济。当时,县域发展什么企业,上什么项目,很少考虑县域内的自然资源、运输能力和产与销的对接情况,完全是指令性计划。生产什么产品,由谁来生产,生产资料的配置和产成品的销售,完全按照国家计划执行,企业作为生产者,不能面对市场,其职能是对生产计划负责。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指导下,在高层次的国防、军工、航天、科研等关系国计的领域,也充分发挥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的优势,把一声令下即行动的优越性与科学家精忠效国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比如,“两弹一星”飞天、万吨巨轮下水、多处大中型水电火电站的并网发电,等等,也给中国人挺起脊梁增加了骨骼的强度。如果做一点理性结论,应该是:计划经济体制可以废除;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不能废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来研究和发展县域经济,应该在国家、公有、共有、集体、个体和私营经济竞相发展的多元所有制理论指导下,坚决摒弃束缚人手脚、压抑生产经营者积极性的陈规戒律,立足于以市场配置资源,遵循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把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同本县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打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力求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才,力求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力求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力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产品,力求建立起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县域经济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振兴县域经济,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什么是过去的老路?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上马生产经营项目。过去由政府出资兴办的地方国营工业比如造酒厂、制药厂、机械厂、纺织厂等等;再比如地方国营百货公司、食品公司、五金公司、建材公司等等,都因国营不得赢、投资效益低下、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最终都走了改组、改制的道路。汲取过去的教训,就是要遵循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用于民生方面的社会保障兜底,不上生产经营项目。二是盲目跟风上项目。在没有市场调研、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听说甲县有的项目生产经营情况较好,乙县就筹资跟进,孰不知,甲县先期发展占了先机,等乙县的项目再投产,市场的情况可能变化了,也可能产品档次低被市场淘汰了。一句话,上项目要看准市场的未来“股”,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三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发展。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上,一定要观念更新。过去有人讲:“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现在的政策是:“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有人讲“先发展、后治理”,现在的政策是:“对于危害生态、破坏环境的项目一票否决”。切记,生态环境是一个硬杠杠,绝不允许有丝毫的突破,一定不得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而换取一时的发展。

在现存条件下研究振兴县域经济,最大的难点是要处理好县长与市场的关系。县、乡两级政府不管项目管什么?政府的职能是:“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市场监管、协调服务”。县乡两级政府要在振兴县域经济上有作为,其作为的基点就是遵循职能行事,要到位,不越位。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县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