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紫砂壶“劲竹”的创作趣味

2019-01-29 06:00李陆玺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竹节艺术创作竹子

李陆玺

当代社会经历了西方现代科学和文化的洗礼,一般在谈到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文人的时候,多半会产生迂腐落后等等的印象,但实质上近代中国所承受的屈辱,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传统的儒家文化,而中国古代的文人也并非是迂腐和落后的代名词。就比如西方的天主教,在“文艺复兴”之前,同样是现代科学的极大阻碍,但随着不断的改革和衍进,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依然是构成西方文明社会的基石之一,可见科学和传统文化并非是不兼容的两个极端,而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生活在过去的历史文人,我们亦需要以辩证的眼光去解读,在艺术创作领域更是如此,因为能够流传于历史洪流之中,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亦是在那个时代值得铭记的一页,而据此而产生的文人紫砂壶艺创作,也就有着更多可供挖掘演绎的地方。

紫砂的故乡毗邻竹海,是一个环境优美,文艺气息浓厚的土地,所以早期的紫砂花货创作当中,有很多便是以竹入壶,将竹的形、意、味直接的在紫砂壶上予以呈现,涌现了诸如竹段壶、龙头八卦一捆竹等等的经典紫砂花货作品,但随着一代又一代紫砂人的不断临摹、完善,以竹作为题材的紫砂花货作品逐渐变得有滥而流俗之嫌,这大约便是所谓创作的时代瓶颈。眼前的这件紫砂作品“劲竹壶”便是试图跳出这种流俗,以更简便,更抽象的创作手法,重新描绘竹子所孕育的那股力道,摒弃了传统竹段创作当中那种过分追求圆润,柔韧特性的创作方式,而是更有骨感,更加立体抽象的表现形式,这种形象乍一看会感觉跟以往竹节壶的形象有较大的差异,甚至于从象形的角度来看,已经脱离了一般传统的紫砂竹的形象,但只要摆脱脑海中以往竹子的紫砂形象,从这件作品上仍然可以品读出竹的味道,有味从而有形,有形又从中诞出神来。

作品“劲竹”的壶身粗略的看也是一个竹节造型,但仔细的分析便不难发现,其竹节的描摹演绎并非是现实中竹子实际的轮廓形状,而是在特定状况下,人的肉眼从特定角度观察所得出的“竹”的面貌,也就是说这件作品的轮廓是一个主观的“竹”的形象,其形态更贴近人的思维,而不是现实,我们都知道人的肉眼所观察到的,跟现实往往是有一点差距的,这也就是经常说的,自己的眼睛会欺骗自己说法的由来,在象形创作中这也许有些离经叛道,但在艺术创作中,并没有规定必须以现实为蓝本,既然视觉所造成的错觉很多人都曾遇到过,那么以此作为创作的一个突破点亦未尝不可。作品“劲竹”即是利用了人的眼睛从上往下的视角中,竹节所显现的一种轮廓,所以跟其他紫砂壶不同,它的身筒上阔下窄,竹节的线条也并非是均匀分布,而是视角的近端更宽,远端更细,所以壶面平肩有一道较为宽阔的圆形圈线,中端竹节同样较宽,而底部的竹节线条则化作了两条细线,这样的处理方法再现了竹节在肉眼中的前后排布。

除此之外,作品“劲竹”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描绘出了竹子的“力道”,以往我们的竹节竹段作品,往往在竹子的“韧性”上做文章,从而间接的凸显出竹的力量,给人的感觉就好像竹子都是先有柔韧性才有力量,但眼前这件作品“劲竹”的主题却不是这样,而是从线条上首先点出竹的“力”,壶流和壶把的线条转折相对于传统竹形壶显得更加直接和生硬,线条也不是流畅转圜的“圆”从中可以看到运用了更多的“直线”,也就是之前所说的作品更具“骨感”显得很“硬”,而我们其实都知道,自然界中的竹子抚摸上去也并非是“软”的,质硬成为了作品彰显“劲”这一主题的另一种方式。

最后圆形的壶钮,从视觉审美的角度来看,结合宽阔的壶口,可以说起到了点睛之笔的效果,同时从实用性和形态的简约表现来看,也是恰到好处的表现形式,因为这件作品并非遵循传统的竹节演绎形式,而是从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全新的解毒,传统竹节竹段形态的壶钮在这里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相反更加简洁,与力量相搭配的厚重和实际更能体现其本身的主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并非是古老和落后的,恰恰相反由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能给予艺术创作更多更广阔的灵感,即便是同一种事物,也可以通过不同的主题解释,从而演绎中完全不同的味道来,尊重传统,传承发扬是紫砂艺术不变的主题,在现在以及未来都可以是紫砂艺术创作的源泉所在。

猜你喜欢
竹节艺术创作竹子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竹节人”中说“趣味”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