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19-01-29 02:48陶春晖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阴液玄府仲景

刘 琼 陶春晖

(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东汉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一书,有效指导着后世医者的临床实践,历代医者无不推崇。而其中所蕴含的重脾胃之学术思想对后世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在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揭示、继承、发展过程中,脾胃学说逐渐形成,成为中医学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金元医家刘完素,《河间府志》对其评价到:“鄚之有扁鹊,河间之有刘守真……皆精于歧黄者”,将其医术与神医扁鹊相提并论,是开创金元时期医学争鸣先河的医家,其学术思想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而自成河间一派。刘完素尊崇仲景,在其所作《素问玄机原病式》自序中说:“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河间府新志》卷十三《人物志》:“说者以完素《要旨论》《原病式》作而《内经》之旨昭如日月;《直格书》《宣明论》作而长沙之法约如枢机,则河间为有功云”。[1]可见刘完素学术思想承继于仲景。刘完素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思路如何呢?经对刘完素著作研究发现,其主要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恢复脾胃气机角度继承和发展了仲景学术,其思路对今天研究前贤经验颇有启示。今将刘完素对张仲景脾胃学术思想的继承、发展思路简述如下。

1 仲景立足宏观定大法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地间的气存在着升降运动,升降相因,生生不息,产生了天地间各种变化。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仅存于天地间,世间万物无不具备,气的升降出入是生命体的基本活动形式。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间气机的升降形成了清升浊降,在人体又当如何呢?“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如果气的升降失常,清阳、浊阴不能到达其该到的地方,则各种疾病会相继出现。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机升降的生理平衡一旦被打破,则出现“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 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的病理状态。针对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各种临床病证,仲景以升清、降浊恢复脾胃气机为主旨。并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用药原则指导下,以辛味升散升发清阳,以苦味降泄以降阴浊,又有寒热错杂在中者予寒温并用,开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之先河[2]。其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之法,开中焦之郁结,复脾胃气机之升降,谨守病机。如治热结阳明之燥屎内结的三承气汤中大黄之苦寒清降;如治疗邪热内陷阳明之下利的葛根黄芩黄连汤,以葛根之辛升合黄芩黄连之苦降,恢复中焦脾胃之气机;再如治疗寒热错杂于中之心下痞的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三方以生姜、半夏之辛温配黄芩、黄连之苦寒,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以解寒热错杂于中之气机失调。仲景这一恢复脾胃气机的治疗思路从宏观上给后世医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后世选方用药治疗脾胃病的基础。

2 河间微观辨析启新思

刘完素在继承仲景紧扣脾胃气机之升降,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治疗脾胃病证的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其所创玄府学说从微观上对恢复脾胃气机给出了自己新的见解。

2.1 玄府学说 刘完素之“玄府”学说源出《内经》,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3]中指出玄府:“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一名鬼神门者,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府也。”且玄府“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玄府是人体组织器官中无处不在的、幽隐玄微的、气液出入升降的门户,是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的微观孔窍。

一旦玄府闭塞,则“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而导致“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不能渗泄”;而玄府闭塞,气液不能升降出入,致“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3],出现阳热怫郁;反过来阳热怫郁,“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这样玄府闭塞→气机升降失常→阳热怫郁→玄府闭塞,形成一个恶性的病理循环,其中玄府闭塞是疾病发生的关键。

脾胃作为脏腑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员,玄府同样存在,而玄府的闭塞必然也是其各相关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如“肠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肠胃怫热郁结……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寒热相击,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3],可见刘完素认为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的胃肠疾病,其发生与玄府闭塞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液不得宣通密切相关。玄府学说从微观视角解释了脾胃气机失常的问题,玄府闭塞是脾胃气机失常的关键。解决了脾胃玄府的闭塞问题,也即解决了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的问题。

如何解决玄府闭塞问题,以恢复气机正常升降?《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认为辛能“开腠理、至津液、通气”,所以刘完素首选辛味药;同时以苦燥湿针对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津停为湿之患;以寒胜阳气怫郁之热。且辛、苦同用正宗仲景之意,辛开苦降于玄府幽微处复气之升降出入之机。刘完素以辛、苦、寒药分别针对玄府闭塞、气机失常之津停化湿、阳热怫郁,使玄府通,气机达,怫热散。当然,在临证中因辛热之品开通力雄,亦“微加辛热佐之”[3]以助发散开通玄府郁结。

2.2 脾胃本气为湿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湿类》[3]中说:“足太阴湿主乃脾胃之气也”,指出脾胃本气为湿。自然界中的土壤之所以能生万物就是因为具有湿润之性,以此来类比人之脾胃,他说:“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元。故水土同在于下,而为万物之根本也,地干而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衰矣。”“食入于胃,而脾为变磨,布化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养荣百骸,固其根本,则胃中水谷润泽而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皆在于脾胃,土湿润而已。”说明脾胃的湿润是其发挥功能的基础。但是不是越湿越好呢?“亦不可水湿过与不及,犹地之旱涝也”。水之过犹不及都不利于土壤中作物的生长。同理,脾胃之本气为湿,过多过少都不可以,须当维持着湿润的状态,脾胃功能方能正常发挥。

脾胃之湿润状态的维系有赖于水、火两个方面,水者脾胃之阴液,火者脾胃之阳气。气液运行于玄府,脾胃之阴液、阳气即水火是否能维持在正常状态,能否使脾胃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则与玄府之开阖密切相关。刘完素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八·水湿门》[3]中说:“夫诸湿者,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物燥干也。”生理状态下,玄府开阖正常,火(脾胃阳气)能推动水湿(脾胃阴液)穿过脾胃玄府到达脾胃各处、特别是胃肠黏膜以濡润脾胃,从而维系脾胃运化水谷功能。若“因于大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热气怫郁致玄府闭塞,阴液不能在阳气的推动下发挥其濡润脾胃作用,且阴液停而为湿;或火不足,阳气无力推动阴液,阴液停而为湿,又且阳气不能出玄府,外来之水湿不能温化,皆可致水湿过盛。若津液亏少、水不足失于濡润,或热气怫郁致玄府闭塞、阴液不能在阳气的推动下发挥其濡润脾胃作用,均致胃失润泽。也即火之过与不及都会导致水湿的过盛,且致水湿过盛的机理都与玄府闭塞有关;阴液的不足责之津亏或热盛,亦与玄府闭塞相关。

火不足者,一因饮食生冷或火不足,寒胜脾胃阳气,玄府闭塞,阳气不能出行于胃中以运化水湿,则“湿气自甚,则为积饮痞膈,或为肿满”[3]的脾胃湿盛证;二因“胃中阴水实而阳火虚”,而出现食已不饥、吐利腥秽、下利清白等胃寒虚冷证。若火过盛者,一则与寒相抗,就如“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一样,因玄府闭塞,阳气怫郁化热,热扰于胃膈肠道则出现呕、吐酸、暴注下迫、吐下霍乱、呕涌溢食不下等肠胃热盛证;另一方面“肠胃怫热郁结……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肠胃之燥”,“地干而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衰矣”,热盛津伤或者怫热郁结致津液不能宣通,胃肠失于濡润,则有大便秘结、消渴等肠胃燥热证。

2.3 治脾胃四法 针对玄府闭塞、气机失常这一发病关键,刘完素[3]认为:“法宜温药散之,亦犹解表之义,以使肠胃结滞开通,怫热散而和也。”“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然病微者可愈,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而死矣。凡治热甚吐泻亦然。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则可。盖辛热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可以温药、辛热、辛苦寒药等以宣散玄府,开通郁结,使气机条畅,气液运行通畅。刘完素继承了仲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思路,从微观玄府着眼,以辛、苦、寒、温复玄府之正常开阖,使气机得以正常升降出入。

在开通玄府的前提下,根据脾胃疾病发病机制,刘完素治疗脾胃病证的大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者,温补。对于胃寒虚冷证,“当以温补胃中阳火之虚,而退其阴水之实”[3],以温补中阳以化水湿之法治之。此法与仲景中阳虚时扶助脾阳、补火生土[2]思路一脉相承。二者,燥湿。根据五运六气“相反之者,则能泄之”[3],燥与湿反,故对脾胃湿盛证,“以药燥去其湿”[3]。三者,寒凉。对肠胃热盛证,“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也。”[3]如用仲景承气汤之急下而保胃阴,源出仲景,正是对仲景寒凉清降胃腑[2]思想的发展。四者,寒润。“以其本化,则能补之”“病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土湿之气衰也,宜以寒润之药,补阴泻阳、除热润燥,而土气得其平,是谓补其脾土之本也。”[3]以寒润治肠胃燥热证。

3 结语

刘完素以玄府学说从微观领域继承、发展仲景重视脾胃气机的思想。刘完素认为脾胃本气为湿,维系脾胃运化功能与水、火即脾胃阳气和阴液之过与不及密切相关,而玄府闭塞、气机升降失常为脾胃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火之过与不及,导致水火关系的失衡,临床有脾胃湿盛证、胃寒虚冷证、肠胃热盛证、肠胃燥热证等不同见证。刘完素继承仲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思路,从微观的玄府着眼,以温药、辛热、辛苦寒药等以宣散玄府,开通郁结,使气机条畅,同时分别以温补、燥湿、寒凉、寒润施治,发展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

刘完素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从微观玄府入手,宣通玄府的思路对其后之李杲的健脾益气升提、喜用风类药是有启发的。而其认为脾胃本湿、注重胃的湿润的思路对叶天士之胃阴说亦不无影响。刘完素继承、发展仲景学术的思路值得今世之人借鉴学习。

猜你喜欢
阴液玄府仲景
苦味食物未必都养心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基于玄府理论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开通玄府法在缺血性脑白质病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谈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加强仲景医药文化建设 打造仲景国际医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