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园环境:园所文化力的物化形态

2019-01-29 14:53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致童泽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幼儿园文化研究院沈曙虹
早期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办园幼儿园环境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南京致童泽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幼儿园文化研究院 沈曙虹

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系 王 晶

学校文化力是学校(包括幼儿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目标导向。在内容结构上,学校文化力包含学校文化的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它们分别通过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而得以体现。换言之,与办园理念、办园行为一样,办园环境也是园所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正因为学校(幼儿园)环境具有这种特有的育人功能,所以学校文化比其他组织文化更强调环境的建设。

办园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指幼儿园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园内布局和设施等硬环境,又包括幼儿园的制度和风气等软环境;既包括以固定的形态发挥作用的静态环境,又包括由人的活动所形成的动态环境。本文取其狭义,特指幼儿园物化的、诉诸视觉和听觉的软硬件设施布置及其所营造的氛围。

幼儿园视觉环境包括三大类:第一是物质环境,指视觉环境中的硬件部分,包括空间规划,建筑布局与造型,园内绿化、景观小品,建筑物内部装潢,教学、游艺与生活设施等;第二是人文环境,指视觉环境中的软件部分,包括各类环境布置等;第三是包含园标、园名标准字、标准色、吉祥物等内容的视觉识别系统。严格来说,第三类也是人文环境的一部分,但因其有着独特的体系,所以我们将其单列。视觉环境是幼儿园的“外包装”,是园所精神理念的物化形态,是社会公众对幼儿园最直观的感知,其合理设计与有效应用将大大提升幼儿园的组织化程度,因而优化这些环境应成为园所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幼儿园听觉环境包括两大类:一是听觉识别标志系统,如主题音乐(园歌)、幼儿园标志性音乐、园名语音识别、行为识别音乐等;二是听觉应用系统,如钟/铃声、出操/活动播放音乐、课程教学配音等。塑造内涵丰富、个性鲜明、有较强识别力和象征意义的听觉形象,可为幼儿园营造别致的形象展示平台和育人氛围。

办园环境建设,就是以园所文化战略的内容框架为依据,借助一定的科学和艺术方法,对幼儿园视觉、听觉形态按一定原则和标准进行“包装”设计,以提升园所文化力,强化环境育人功效的过程和手段。环境育人是每所幼儿园客观存在的功能,也是幼儿园着力追求的教育目标之一。然而,从专业策划的角度来看,当下不少幼儿园环境育人的品质还不够高,其所展示出的文化力还不够显著。具体表现为:

第一,追求“人为”,忽略“为人”。幼儿园的环境建设都是人为的,都体现着办园者的教育理想、审美情怀和治园理念。而一切教育都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一切教育内容都须顺应幼儿的成长规律,都应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教育的使命决定了“人为”的环境建设必须服从于、服务于“为人”的根本。但在现实中,以主观意志来左右客观规律,良好愿望与实际效果背道而驰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自以为把建筑外墙、走道和门厅等处能利用的空间都布置上宣传画以及各种装饰,便体现了“让墙壁说话”的教育原则,也使园内五彩缤纷、富有生机,但很多时候无主题的、无规律的、凌乱的、“傻大笨粗”的设计有可能造成视觉污染,带来幼儿心理上的不适。这表明“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真正在幼儿园环境建设中全面而充分地得以体现,还需办园者在育人观念上作出更为深刻的改进。只有注重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有目的、有质量的科学开发,其教育内涵才能得以充分彰显。好的环境建设要使人一踏进园门便可明显感觉到环境的影响力,使师幼生活在其中能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第二,趋同共性,轻视个性。与其他组织的环境相比,幼儿园环境具有特殊的育人功效,这就要求办园者把环境当作独特的隐性课程,在环境建设中注入独特的教育理想。换言之,不同幼儿园的环境,应是不同的办园者依据各自园情和各自的教育及课程理念而营造出的高度园本化、个性化的育人场域。然而在现实中,环境建设的趋同流俗状况并不鲜见,“千园一面”并非夸张之语,从很多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都看不出本园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课程特色、地域风貌等,而这些恰恰是最需要智慧,也是最能体现智慧的设计。环境建设必须根据每一所幼儿园量身定做,必须与自身的精神气质和周边的社会生态高度契合,具有无法复制、无法移植的特征。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幼儿园独特的价值追求,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对幼儿园产生认同、向往。

第三,偏重形式,疏忽意义。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每个人在观念层面都理解并认可的基本原理,但在幼儿园环境建设实态中,过于看重形式而疏忽功能意义的“魂不附体”的现象却并不少见。所有的环境设计,如果只把目标或功能定位在“有了”,而不是“有用”或进而“有益”,那么这些设计不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有可能成为这所幼儿园管理失范、组织化程度低乃至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的证据。幼儿园环境建设不是各种资源的随机组合,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体现其规范性;环境作为审美的具体表现形态,应具有恰当的审美品位,体现其艺术性;幼儿属于需要被特别关照的群体,环境的安全健康正是教育者人性关怀的一种体现,因此环境建设更应体现安全性。

以上问题的改进,既需要教育观念的变革,也需要设计意识的更新。进行环境规划,必须力避上述问题,这就要求建设者在具备专门的技术能力的同时,更需建立起人本性、差异性、艺术性的设计理念。

原则之一:办园理念视觉化。这是指将幼儿园抽象的价值追求以形象的方式展现于园区。幼儿园存在的意义和园所文化的意义,决定了园区环境的第一要义必须是承载和传播幼儿园的文化理念,是将园所文化所追求的核心理念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使园内外公众通过“目染”其形、“神会”其旨,进而形成对办园理念的领悟与向往。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月香幼儿园创建于2015年,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的一所分园。该园传承了总园“以实为核、以研为法、以净为标、以新为长”的办园理念,不断吸纳最新的科学与文化发展成果,致力于将幼儿培养成“具有开放性生存智慧的人”。

为了让办园理念“看得见”“感受到”,该园在建园之初便设计了户外文化墙和室内文化长廊,将园本文化的解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幼儿、教师和家长,如“尊重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肯定,给予了孩子自主选择,自主探索的空间”“支持是一种鼓励,是一种赞美,是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力量”等。幼儿园在空间划分和游戏材料投放时也依据培养目标,从幼儿主体发展需求出发,让幼儿与环境能充分互动。除此之外,该园在设计和实施常态化的教育教学、研究讨论、特色活动、家园共育时,也坚持遵循幼儿园的办园理念。这些都加深了教师和家长对园本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原则之二:园所历史环境化。这是指把幼儿园当作开放的“园史馆”,将办园沿革、著名园史事件、突出办园成就等信息艺术化地布置成园区景观。幼儿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寻传统、丰富传统、创新传统的过程,需要我们明晰本园历史变迁和文化形成的原因及条件,正视、认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种认同是一种辨识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认同便意味着对幼儿园传统的特征、价值的理解实现了历史规律和现实目的的统一。而将幼儿园在时间长河中的过往转化成空间形象,凝结成有纪念意义和教育价值的视觉美感,也可谓匠心独运。

坐落于六朝古都的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是中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也是中国幼儿教育研究的发源地。鼓楼幼儿园在古城文化的映照下,坚持以“活教育”为魂,努力追寻办学初期提出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大众化的、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的追求,以实现陈鹤琴先生“一切为儿童”的夙愿。

鼓楼幼儿园中有一座小房子,这不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的家,也是私立鼓楼幼稚园的旧址。近百年后的今天,鼓楼幼儿园依旧悉心保存着这座小房子。它不仅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近现代重要保护建筑、江苏省“活教育”思想研究所所在地,更鼓舞着幼儿园每一代教师不忘教育初心,见证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收获。鼓楼幼儿园的每位教师、家长和幼儿都以这座房子为起点,了解园所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

原则之三:地域文化园本化。这是指将当地标志性的文化元素、民风民俗等有选择地引进园区,成为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素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地缘性特征,幼儿园本身也是当地文化的产物,因此幼儿园在文化演进中不可避免地会打上鲜明的地域烙印,这些文化基因也需要得到有效传承。这种做法既可丰富幼儿园文化与课程建设的素材,也可潜移默化地强化幼儿对家乡的归属感与热爱之情。

青岛智田幼儿园坐落于美丽的沿海城市青岛,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青岛智田幼儿园的现任园长是原青岛实验幼儿园园长宁征。宁园长在二十多年“开放教育”探索与实施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幼儿园所处地域的文化特点,提出“在自然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对话’中学习”的课程理念,鼓励教师与幼儿在探索大自然、大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青岛浓重的海洋文化不仅蕴含在智田幼儿园的环境中,如主题墙、文化长廊等,更与幼儿园课程相呼应,打造出鲜明的办园特色。幼儿园大厅、走廊和班级中随处可见海洋元素材料,有从海边捡来的海星、贝壳和沙子,也有幼儿利用废旧物手工制作的鱼、船等。幼儿园每年组织的“奇妙的海底世界”“我的家乡在海边”“保护海洋”等主题活动,已成为青岛智田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活动。幼儿能更深入地探索海洋、爱护海洋,将海洋视为生命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原则之四:环境设计课程化。幼儿园作为育人的场域,环境景观理应是教育载体。它要求将环境设计与幼儿园主体课程对接,将其设计成课程资源,设计成激发幼儿学习、展示幼儿成长历程与成果的媒介,使其成为“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

南京市前河路幼儿园是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的分园,地处秦淮河与牛首山河的交汇处,同时受两条河水的滋养,有着独特的自然水域风光。前河路幼儿园不仅继承了百家湖幼儿园二十多年的办园经验,更是在百家湖幼儿园“伙伴”课程的基础上有所传承与创新,提出本园的核心理念“源”,教育理念“玩致远,伴成臻品”。幼儿园坚守教育初心,将幼儿发展作为一切办学行为的源头,引导幼儿与自己、与世界建立起良性的伙伴关系。

前河路幼儿园在环境设计时以“水”为主线,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玩水、探索水的空间和材料,如水池、养鱼池、玩水管道等,这些不仅有助于幼儿开展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更是幼儿园丰富的课程资源。除此之外,幼儿园里每个盥洗室都选用了不同类型的水龙头,有拧的、扳的、按的,高矮、大小不一。孩子们在洗漱时能观察到不同类型水龙头的特点,探索每种水龙头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这样的环境设计不仅体现着幼儿园的核心教育理念,更与幼儿园的课程内容紧密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伙伴”。

原则之五:儿童立场主体化。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幼儿园的环境不是成人强加于幼儿的窠臼,也不是成人做好了送给幼儿的现成礼物。既然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那么幼儿园的环境就不能仅仅让幼儿生活于其中,而必须直接参与其建设。所谓儿童立场主体化,就是从幼儿视角出发,以幼儿获益为旨,充分体现环境与幼儿的教育互动,充分呵护、培养、激发幼儿在环境建设中的自主权、选择权、创意权。

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合作开办的南京市鹤琴幼儿园,是一所秉承和实践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幼儿园。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寄石为幼儿园题写园训“活教育、全儿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对幼儿园寄予殷切希望:做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实践典范,做落实《指南》的典范,做生活化、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实验场,做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做学前教育实践策略和理论的培育基地,做儿童美好童年的维护所。

置身于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处处可以感受到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建园之初,幼儿园就大面积留白,供幼儿后期自主开展活动。幼儿园后院有一个喷泉小水池,这并不是供成人欣赏的,而是幼儿游戏和探索的场所。水池里铺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幼儿可以体验鹅卵石与脚掌接触的感觉,在水池上架个梯子就可以玩上桥过河的游戏。幼儿园环境的主人是孩子而不是成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材料改变环境、丰富游戏。

总之,每所幼儿园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园历史、地域特征、师幼实态和价值追求,它们是园所文化的基因和发展依据,在设计幼儿园环境时必须有意识地予以遵循和表现,使幼儿园个性化的人文精神能在园区环境中充分显现。

猜你喜欢
办园幼儿园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我爱幼儿园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共享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以陇西县巩昌幼儿园实施集团化办园探索为例
欢乐的幼儿园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