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华侨学生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以暨南大学为例

2019-01-29 14:30朱晓峰孙升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暨南大学中医学华侨

朱晓峰 孙升云 韩 莉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630)

暨南大学作为著名的华侨学府,是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中拥有来自10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一万余人,高居全国第一,肩负着为海外华侨华人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并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华侨学生教学与实践教育模式[1]。临床医学专业也为海内外华侨华人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2]。

《中医学》课程已经成为大多数非中医专业学生学习和应用中医药的必由之路[3]。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历来十分重视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医教育工作,明确提出“各医学类专业应开设《中医学》必修课”的要求[4]。暨南大学专门为临床医学专业华侨学生单独开设了《中医学》课程,不但为华侨华人学生讲授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知识,也为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

华侨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与大陆学生(内招生)存在巨大差异,这使侨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风格迥然不同,对传统的教学也显示出很大的不适应,造成了学习成效的不足。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侨生的中医学课程学习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革,从而构建侨生中医学课程的优质课堂,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临床医学专业侨生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华侨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课时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限制,致使华侨学生学习《中医学》的效果不好,学习成绩和内招生比较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在暨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华侨学生中医学的教学需求进行了为期3个学期约200份的调查问卷,结合华侨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经过分析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如下。

1.1 侨生基础不齐要求不同 留学生主要来自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对中医的认知度也不一样,造成侨生对学习中医学的态度,以及对中医学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使得侨生的中医学教学面临着这种特殊的现状。此外,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华侨学生对中医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着强烈的需求,对侨生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表达了迫切的愿望。

1.2 教材内容多学时少 目前华侨学生《中医学》教材和内招生一样用的教材版本是由中医学专业七门主干课程的教材分别压缩组合而成,内容繁多,但课程已被压缩为36学时,教师讲授对各部分内容也仅仅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大大影响了华侨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与热情。

1.3 教学目标目的不明确 由于华侨学生群体较小,目前并没有制定单独的中医学教学大纲,华侨学生中医学教学内容和方式均和内招生没有区别,存在着教学目标、目的不明确,定位不准确的问题,造成了教和学的困惑。

1.4 学习需求高投入少 随着社会发展和世界各国对中医的关注,中医药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特别在华侨华人中本来就有着良好的中医传统。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多数侨生认为学习中医是必要的,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医学》应设为考查科目,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

1.5 教学形式单一手段落后 既往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中医学》教学主要停留于理论课教学,见习和临床实习的机会较少,缺乏对中医的直接感受,教学手段仍是传统教学方法或使用简单的幻灯片教学,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和已经习惯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华侨学生有一定的落差。

2 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基本摸清了华侨学生学习中医学的态度、兴趣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根据《中医学》(“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第8版)教材的内容和既往的学习方法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2.1.1 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

2.1.1.1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首先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和中医相关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华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地让侨生接受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1.1.2 精简重复及不常用的内容 外招生《中医学》的临床授课时数仅为 36学时,目前很多内容过度繁琐和重复,容易滋生偏见和缺乏认同感,对于这些内容予以删除或者精简,提纲挈领,力求简洁明了。

2.1.1.3 增加特色中医内容的介绍 暨南大学侨生多来自东南亚地区,为以湿热为主的气候,通过对岭南及东南亚气候所致的常见病及这些地区常用的道地药物及食疗药膳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本门课程的实用性,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想得起中医药,应用中医药。

2.1.2 教学调整的具体内容

2.1.2.1 中医学导论部分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和哲学基础,突出中医学的优秀传统思想。例如“大医精诚”是中医医德基础,深入介绍中医“医者父母心”的为医态度,既能够加深学生的医德教育,又能够让他们了解中医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学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时可以突出青蒿素就诺贝尔奖以及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例子,增加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和动力。对于一些不常用的部分予以略过或删除。

2.1.2.2 中医藏象学说和病因病机 突出和现代医学的比较,指出中医学所描述的脏腑和西医学的脏腑的异同,指出中医学内涵的精髓在于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解释清容易和西医混淆的部分,指出中医的这种功能系统的划分法的合理性。在对病因讲解时指出早在《内经》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现代医学证实的外感和内伤病因。对于一些复杂的脏腑关系描述,则予以略过或删除。

2.1.2.3 中医诊法和辨证 选取恰当的实例介绍并和学生形成互动,对于望诊的舌像和脉象、面色等均有标准的图片介绍,并和学时互动进行互相诊脉和望舌等实践活动,辨证选择比较容易理解的八纲辨证予以讲解,脏腑辨证讲解重点的常见的证候,复杂脏腑辨证和卫气营血及六经辨证则予以略过。

2.1.2.4 中药、方剂内容 主要选择贴近生活的介绍,例如广州暨南大学附近产的广藿香、砂仁、鸡蛋花等道地药物的介绍,以及广东常用的煲汤药膳的应用,结合日常生活增强他们的学习中医的兴趣。

2.1.2.5 在临床内容方面 针灸方面采用现场操作和临床见习的方式,常见疾病方面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临证的精髓,并理论联系实践,讲解每个具体病证的时候,从中医病案开始,结合学生对该病证的思考,逐步深入,并回忆中医基础的内容,前后呼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 建立多元化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 采用网络学习平台、网络课程等教学软件并融入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SM)如微信 App等多元化技术,建立多元化互动模式,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使学生在接受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同时,可以进行网络实时互动,把课堂上因时间关系没有介绍的内容予以发送,并结合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生动起来。

2.2.2 增加临床实践指导 中医学本身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是几千年来临床经验的总结,离开了临床实践,中医学便没有生命力,在实践性强的章节中如针灸和常见病症中采用实物展示和现场操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独立尝试操作,增强学习兴趣,并安排时间进行临床见习,让学生亲眼见到中医、针灸治病的程序和效果。

2.2.3 实行导师制 发挥教研室每个任课教师的力量,每个教师分别负责一定数量(5~10人)的学生,建立微信联系,进行个别辅导、答疑和交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对所学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对于起点高,热心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的学生,组织讲座、座谈讨论等形式给予积极的指导,并随时欢迎学生到临床见习。

3 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效及展望

经过二学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首先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堂表现摸清了华侨学生学习《中医学》的态度、兴趣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根据《中医学》(“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第8版)教材的内容和既往的学习方法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满足国家教育部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医学》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建立了初步的具有特色的《中医学》课程教学体系,制定了一套新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等。并和学生建立了实时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极大的激发了侨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在同等难度的试卷考试的情况下提高了学习成绩10%以上。并吸引了临床医学侨生尝试进行中医药研究,指导学生获得了暨南大学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一项。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5],是医学生人文修养的阵地[6]。侨生《中医学》的改革和教学实践契合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医药发展的政策,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调动侨生学习中医药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华侨学生热爱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的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可以增强侨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更好的服务“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行。项目的实施结果也为其它为华侨学生单独开设的课程甚至其它高校华侨学生中的中医药教学提供较好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暨南大学中医学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派系撕裂校园”:暨南大学驱长风潮研究(1933—1934)
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阐释“四个learn”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