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术英语读写教程(上册)》使用反思评价研究

2019-01-30 19:45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教程学术评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外语系)

目前,学术英语越来越成为许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学术英语包括通用学术用途英语和特殊学术用途英语,前者讲授如何听学术讲座、做笔记、参加学术讨论、进行学术陈述、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等语言技能,后者结合专业进行语篇语类和学术交际能力教学。调查发现,世界上大多数高校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主要是围绕通用学术英语。

教材既是贯彻实施教学大纲的关键之一,又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因此,如何通过评估选择一本适切的通用学术英语读写教材对于教和学两个方面意义重大。

一、文献综述

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评估教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照过程。Cunningsworth设计了一份由45个问题构成的快速参考对照表,内容涉及教材的目标和方法、设计和组织、语言等七个方面,同时强调“为方便实用,需要一个可操作的重要标准列表”,并按照评估的时间将评估分为三种类型,“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Cunningsworth的使用后评估与Ellis的反思型评估异曲同工,目的都是为了判断所用材料的具体优点与劣势,以便充分利用其优点,对于薄弱部分则可以通过修改或替换材料加以使用。Sheldon根据教材的具体特征如易获得程度、教材的使用者范围、以及总体评价共17个方面提出了若干评估问题。周雪林则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教材与教学理论、教学大纲、学习者等六个角度提出了评估标准。这些使用定性方式进行评估的开放式问题有利于获得关于教材质量的主观性信息,然而,迄今为止,现有的定性教材评估对照表大都缺乏实证研究做支撑,也不太切合实际,比如,一些对照表使用的英语教学术语对于部分该领域缺乏专业知识的教师来说概念模糊不易理解。再者,现有的对照表条目繁多,缺乏经济性,实操比较困难。相较于不易操作的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的优点在于采用里克特等级量表,对教材进行客观评价。Tomlinson和Masuhara建议定量评估时避免使用空洞模糊教条式的问题,以免不同的评估人产生不同的解读。Mukundanetal设计的五级评估量表涉及“一般属性”和“教学内容”两个大类。迄今,国外已有多名学者利用里克特量表对所用教材进行了反思型评估研究。

国内教材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二十年前市场上基本没有几套教材可供选择,教材评估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毫无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学术英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支持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关于师生对学术英语教材使用评价的研究尚不多见。Cunningsworth认为“教材分析评估有助于促进教师发展,帮助教师更好地洞察把握素材的特性”,并建议教材评估时除教师的观点外须将学生的看法考虑在内,因为“他们才是教材最主要的使用者”。本研究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双方对《大学学术英语读写教程(上册)》的使用反思,确定需要改进或补充的地方,以便完善教材,日后更好地加以利用,以期对其他类似的教材编写和使用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北京地区某研究型高校自2016年9月新生入学开始,多名教师在粗略翻阅几种可能教材之后,决定采用《大学学术英语读写教程(上册)》(以下简称《教程》)作为课上读写学习材料,以替代原来使用的通用英语教材。借鉴台湾成功大学在第一年为学生教授通用学术英语的成功经验,《教程》用于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重点培养一般跨学科如批判性思维阅读和写作等语言技能。该教材由剑桥大学出版社授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发行,是原版引进的全英文通用学术英语教材,夏纪梅担任主编负责为教材编写了《补充教案》。教材分上、下两册,分别由不同西方学者编著,风格差异较大。上册由Kristine Brown和Susan Hood编著,课文篇幅较小,介于500到800词之间,适合水平稍低的学生,下册课文篇幅在2000词以上。本研究仅涉及上册。截止到2016年底,教材投入使用满一个学期,上册学习结束。对教材进行评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教材的更换。为了解师生双方的具体看法,对教材的使用进行反思,本研究试图回答如下两个问题:师生对该教材的哪些方面比较认可?教材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或充实?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包括教授该教材的全体教师14名和653名学生,约占选修本课程总人数的一半。全校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通过网络选课组成不多于40人的38个大班,笔者随机选取其中的23个班,对学生及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随后对其中7名教师及9名学生进行了访谈。教师访谈对象是以问卷没有完全反映出该教师的想法为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为选取依据,学生的选取则是依据笔者对学生课上反应及作业表现的观察,按照优秀、中等和偏下的标准各选取3名,9名同学全部来自笔者教授的班级,包括4名女生和5名男生。14名教师全部为女性,教龄均超过10年,年龄介于35至53岁之间,教学经验比较丰富。

3.研究过程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研究利用学期最后一次面授的答疑时间对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因受众面较大,利用问卷星发放回收。教师问卷以纸质版发放收取,便于教师作答时回看思考,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教师和学生的问卷内容基本相同,题目的措辞和数量略有差异。问卷在参考Mukundanetal、Tok、Sheldon及周雪林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笔者根据学术英语的特点设计了涵盖六个方面的问卷,包括教材的整体印象、词汇与练习、教材中的活动、教材内容、语言类型和总体评价,每个方面由5-9个题目组成,教师版题目共计38个,学生版32个,两个版本除最后一道简答题外,其余均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五级里克特量表的选择题。

教师访谈在笔者对问卷反馈进行初步分析后进行,针对不同访谈对象提出不同问题。学生访谈则在问卷调查后,针对不同访谈对象,笔者提出相同问题。访谈时以班级为单位,三名同学同时在场。为最大限度地保证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表现优秀、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选自同一个班。笔者设计了5个访谈问题:(1)教材的语言难度是否合适?(2)读写比例是否合适?(3)自己从教材收获了什么及对收获是否满意?(4)教材是否满足了自己的学习需求?(5)对课后习题的看法。所有访谈均现场录音,之后由笔者进行转录。教师访谈每人持续3~5分钟,不过,两名教师超过10分钟,学生访谈平均每人持续2~4分钟。

三、结果与讨论

1.师生对教材满意度较高

评价一套教材,首先要看它目标是否明确,此外,教材的主题、材料选择、知识讲解、技能训练等安排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教材使用者达到课程目标。

(1)教材目标明确

《教程》选材来源于北美社区学院及大学的社会学教材,属于通用学术英语范畴,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具有共性的学术能力的教学。编写者将适用对象锁定为英语水平处于中级或中高级、初次接触学术英语篇的学生。课程目标为培养本科阶段学习所需的一般学术英语能力,并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阶段的学习到大学全英文授课学习的过渡。

“英语教材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的重要手段和资源之一,教材本身的结构、主题、练习设计都应该为课程目标服务”。《教程》由5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分为2个章节,每章节含4篇文章或解释、报告、评价、讨论,等等。每个语篇建构使用了多种修辞策略和衔接手段。每篇文章的学习又细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3个部分。阅读前是阅读过程的关键一步,要求学生首先跳读、略读文中小标题、表格资料、黑体术语等了解文章的主题,或者要求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预测内容,并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个体经验消化吸收文章信息。阅读中为限时阅读,之后要求学生回答阅读后部分的问题,如关于主题的理解选择,词汇和语法点的练习,区分主题、细节、作者评价,以及联系个人实际围绕主题讨论和summary写作练习,等等。随着学习逐步深入,任务的要求和内容也会变化,如段落主题句写作练习、设计问卷、写调查报告等。阅读后部分包含3~4个任务,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具体到开放,每次限时阅读结束,均要求完成相对应的具体任务。课后练习设计了大量的任务和活动,要求学生使用语言,在实践中习得语言,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知识,如学术词汇的讲解和词语搭配的练习,同时,还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阅读练习。

《教程》采用从输入到产出的基本模式,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语篇能力为目的,有助于学生为更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发展打下基础。94%的教师和93%学生基本同意或同意《教程》教学目标明确,89%的学生认为练习的设计注重培养做笔记、讨论技巧、快速检索信息等微技能。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跳读和略读的阅读策略、标注重点、记笔记、以及写summary、小品文等学术微技能,与龚嵘提出的大一上学期“掌握skim、scan阅读策略,速读1000字以上文章、提取关键信息与篇章逻辑,以及summary写作表现”的评价标准基本一致。

78.6%的教师同意或非常同意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阅读能力,64.3%的教师同意或非常同意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不过,只有47.6%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教材有助于培养学术阅读能力,41.3%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教材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能力。这两个题目中持同意意见的教师比例显著高于学生,原因可能在于教师比学生更为了解学术英语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对如何培养一般学术英语能力更具判断力,而学生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初次接触学术英语,对教材能否提高学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判断略显不足。

总体来看,《教程》教学目标明确,结构、选材、练习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师生整体满意度较高。一名长期从事于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教师在简答题中指出,“从教材的结构和语言来看,这不失为一本较好的提高学生学术英语读写能力的教材”。

(2)师生认可所选主题和材料难度

教材主题的选择是教材是否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程》主题涵盖个人归属、两性差异、传媒与社会、犯罪、社会变化等,每个主题下的8篇文章“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从不同方面对主题进行探讨,如两性差异单元从家庭、童话故事、学校、媒体、工作等8个角度探讨对性别塑造的影响。这些主题的选择既具广泛性,又有一定的时代性。《教程》中的文章“以内容为依托”,贴近生活,符合认知语言学中有关“以使用为基础的”语言能力发展观,主题选择多样,与学生认知能力相匹配。

《教程》为原版引进教材,全部为真实的学术语篇,编者“只对部分句子稍作删减,或对某些句子进行重置,语言几乎未做改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语料的真实性,符合Hyland et al提出的真实性标准。问卷调查显示,88%的学生认为教材的主题和内容符合他们的兴趣,86%的教师和学生基本同意或同意语言难度适合学生当下的英语能力。9名受访学生中,5名认为“材料难度适中,篇幅长度与高中时的扩展阅读文章一致”,1名觉得偏简单,剩余3名认为偏难,但均表示可以接受,称教材满足了他们当下的学习需求。

(3)知识讲解详尽,技能训练螺旋推进

《教程》不仅对跳读和略读阅读策略讲解详尽,而且把两项策略的使用训练穿插于每个语篇的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部分,每一次的训练都有阅读后相对应的任务检验策略使用的效果,且贯穿整本教材,71%的教师和89%的学生基本同意或同意练习的设计注重培养跳读、略读等微技能。虽是读写课程,但阅读前和阅读后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交流机会,练习使用讨论技巧,实现了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很好的融合。约79%的教师认为教材设计的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71%的学生基本同意这些活动有趣,71%的教师和82%的学生认为这些活动有利于激发独立性回答,受访学生指出“课后问题多样,与中学有很大不同,很有意思”。此外,《教程》对记笔记、写summary微技能给出了详尽的操作指导,并要求学生加以练习,71%的教师和87%的学生基本同意或同意教学选材与每单元的技能练习目标关联性强。summary的写作练习开始时要求用文中词填空完成summary,之后要求用一个段落概括文章大意,最后过渡到用一句话概括,难度递加,前后相关,螺旋推进,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2.主题材料、课后练习、立体化教学资源等方面仍需改进或充实

正如Grant所说,“完美的教材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教学环境都独一无二,教材总会在某些方面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教程》也不例外。

(1)主题材料需与时俱进,逐步引入学术论文篇章组织知识

《教程》作为原版引进教材,内容有些滞后,其中语篇全部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距今将近30年。尽管88%的学生认为教材的主题和材料内容符合他们的兴趣,不过,仍有教师和学生指出“内容不够新”,“读写有时效性,材料应选择近几年发表的文章”。作为通用学术英语教材,主题选择需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与学生知识和心理发展需求,可增加商务、时尚、传媒等主题,既贴近生活,又可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或者,教师选择原版英语报刊或宽口径期刊中新近发表的长度1000词左右且具有极强讨论价值的文章,充实课堂或作为课下补充阅读材料,增强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兴趣。

相关研究证明,学术论文形成了精密的篇章信息配置。《教程》的选材主要集中在报告、报纸杂志节选等,可适当引入其它具有学术英语特征性内容及知识的语篇,如科研论文,让学生逐步了解国际话语社团成员普遍接受的学术论文“IMRD篇章结构”,为日后开展科研打下基础。

(2)课后练习应进一步加强

《教程》另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是课后练习。86%的教师认为教材没有提供足够的词汇练习,访谈时有教师提到“课后作业少”。64%的教师和83%的学生认为教材没有为学生用书提供词汇表是个缺陷,多名学生简答题中建议“增加词汇表,方便课后复习”,访谈时学生建议词汇表不仅要提供中文解释同时也应提供英文解释。束定芳和安琳对几套国际上现行的学术英语教材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教材对词汇表制作进行了精心策划,同时,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包括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安排相应的练习强化学生的语法意识和辨别词汇意义差别的能力”,相较而言,《教程》仅在几篇课文后安排了词汇方面的练习,略有些不足。

《教程》每个单元结尾设计了关于单元主题的写作任务,少数课文后的练习要求写作summary。问卷中关于教材读写比例均衡的问题,17%的学生和36%的教师持不同意意见。后续访谈发现,7名受访学生认为阅读量正常,写作练习量不够,“有时只要求写一两个句子”,3名受访教师也有类似看法,认为“写的内容少,写没有规模”。学生建议“每周或两周根据单元主题内容写作”,参考《教程》编写者1篇课文面授2小时的推荐,教材应在每1~2篇课文后安排1次主题写作练习。

另外,88%的学生认为教材没有给出课后练习的参考是个缺陷,受访的学生中有3名建议应该在学生用书中为课后习题提供答案或参考,其中1名说道,“课后问题没有提供答案参考,缺乏自测功能”,79%的教师持类似意见。自测可以使学生能够时刻检验自己的学习进程是否达到要求,持续改进学习。

(3)教学资源应向立体化、多元化拓展延伸

《教程》只配有传统的纸质资源,教学资源欠丰富。54%的学生认为学生用书应有配套听力光盘,简答题中也有多名学生提出类似建议。1名教师指出“教材太单薄,没有充分利用电子化”,另外3名教师建议教材应提供其他辅助的阅读材料,特别是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最新资料供学生课下练习,增强内容的时效性,比如“课后给出推荐,去某网站某页读某篇文章”,也有学生建议增加“时事热点阅读材料”。

57%的教师认为教材没有提供电子教案,不方便自己教学,还有教师指出《教程》“应提供各单元的背景知识介绍,教参上的背景资料很好,应通过某种方式呈现给学生,如教学光盘”。要实现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的学术英语教学,仅传统纸质资源无法满足需求,必须扩大教学资源。束定芳和安琳研究发现,近年来的海外教材非常注重学习资源的立体化延伸和多元化拓展,立体化方面,教材有专门板块介绍如何使用语料库找出目标词语的常见搭配,甚至设计任务要求教师展示如何使用电子数据库和谷歌学术搜索获取学术信息;多元化方面,每个单元都备有各种多媒体网络资源,供学生开展课外自主学习,有的教材配有专门的教学资源网站,甚至分为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向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补充资料,实现了“教材应为教师提供现成的课堂展示材料”的目标,值得教材编写者修订教材时借鉴。

四、结语

本文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大学学术英语读写教程(上册)》进行了反思型评价。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双方认为,教材注重培养一般学术能力的目标明确,所选主题符合学生的兴趣,材料语言真实,难度适中,知识讲解详尽,技能练习螺旋推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一本不错的通用学术英语读写教材。不过,《教程》仍有几个方面需要改进或充实。作为通用学术英语教材,主题和材料选择需与时俱进,同时适当引入学术论文撰写涉及的篇章组织知识。课后练习方面,进一步加强词汇和写作的练习,并将练习的答案附录于教材,增强学生的自测能力。此外,教学资源向立体化和多元化拓展延伸,开展语料库语言学方法教学,利用电子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补充材料。

猜你喜欢
教程学术评估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融合计算思维的国外项目式创客教程分析——以微软micro:bit CS教程为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挽碧制作教程
评估依据
一绾青絲深,此意最绵绵——古风发型教程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