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生春早徐扬画《弘历生春诗意北京图》轴考略

2019-01-31 01:23王彦
紫禁城 2019年1期
关键词:御制春生乾隆皇帝

王彦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馆员

徐扬画《弘历生春诗意北京图》轴结合了乾隆御制诗《生春诗二十首》,展现出了一幅生动而详实的清代乾隆朝过年景象。

画中活动有重华宫开笔书福、鸣腊鼓、阅冰戏、颁赐群臣、贴春帖子、挂春屏彩胜、元旦献岁、颁布政令、挂仙木、食五辛盘、祈谷礼、庆元夕节等……宫俗和民俗一同呈现,共迎新春、其乐融融。

故宫博物院二〇一九年「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中,有一件展品尤为引人瞩目————《弘历生春诗意北京图》轴。此件作品由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绘制,画面主体内容为清代乾隆时期的紫禁城全貌、前门大栅栏以及周边著名地区。在画面的不同位置还配有乾隆皇帝御制诗,共二十首,为乾隆朝重臣于敏中所书。此幅画卷诗、书、画、意相得益彰,融洽异常,立意为迎接新春,表现出皇家与民间共迎新春、欣欣向荣的景象。

徐扬与《弘历生春诗意北京图》轴创作背景

徐扬,字云亭,苏州府吴县(今属苏州虎丘区)人,家住苏州阊门内专诸巷。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记载,徐扬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卒年不详。(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十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页四七五)《苏州府志》记载,徐扬前半生勤于读书,善画花鸟、人物、山水、界画。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至苏州,徐扬献上画作,颇得赏识,被选拔到宫中成为宫廷专职画师,供职于如意馆。《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记载:「(乾隆十六年)六月初二日,员外郎郎正培奉旨:画画人张宗苍、徐扬每月钱粮公费照余省、丁观鹏一样赏给,于六月起。钦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十八册,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页三四六)丁观鹏(雍正二年入宫供职)、余省(乾隆二年入宫供职)都是当时著名的宫廷画师,徐扬初入画院,就能与入职多年的一等画师享受同样优厚的待遇,这是乾隆皇帝特别的恩待,可见徐扬的画艺水准之高。《乾隆起居注》记载:「奉谕旨:内廷行走之县丞张宗苍,监生徐扬、杨瑞莲效力皆已数年,甚属黾勉安静。张宗苍年已及暮,着加恩赏给户部额外主事,徐扬、杨瑞莲着加恩赏给举人,一体会试。丙戌会试后,授内阁中书。」(《乾隆起居注》乾隆十八年九月十二日)由此可见,乾隆皇帝不仅给予了徐扬优厚的俸禄,还特恩赏举人和钦赐内阁中书。

徐扬入宫供职后陆续绘制了一系列名篇巨制,如《乾隆南巡图》、《平定回部献俘礼图》、《平定两金川战图》、《盛世滋生图》、《西域舆图》、《苏州府城图》等。他非常善于构思和创作此类重大政治题材的鸿篇巨制,这一系列以描绘军政大事和社会生活场景为主的写实作品,记录并歌颂了乾隆皇帝文治武功及乾隆朝的繁荣昌盛。《弘历生春诗意北京图》轴也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这在此画上徐扬的题跋中也可得到印证。题跋还说明,此画是以乾隆皇帝的《生春二十首》御制诗为创作主题,在构图过程中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亲自指导,历时四个月完成。

《弘历生春诗意北京图》轴以紫禁城、前门大栅栏为中心,北面为煤山及北海琼华岛、白塔、团城,最北为燕山山脉,最南边为大栅栏南端,最东边可辨处为天坛祈年殿,最西边为西苑太液池(现中南海)。画中街道、建筑以写实手法描绘,地标建筑清晰可辨,准确地表现了清乾隆年间北京内城和外城的景象。通篇观之气势恢宏,构图精妙准确,画作较好地将西画散点透视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融合,特别是细节的刻画更加写实,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生春二十首》

《弘历生春诗意北京图》轴中最为难得的是有乾隆皇帝《生春二十首》御制诗配在画面不同位置。画中御制诗在《乾隆御制诗集》中题名为《生春二十首用元微之韵》(《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五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页三七四),每首诗第一句都汲取了元稹《生春二十首》中「何处生春早,春生……中」的体式,整首诗的韵脚都采用「中」、「风」、「融」、「丛」,内容结合了天象、气候、宫制、民俗等方面,表现了清代宫廷和百姓共迎新春的景象。

阅读链接

乾隆皇帝对元稹诗的追和

◎ 乾隆皇帝四万余首御制诗中有相当一部分追和唐代诗人,其中对元稹诗作的模仿尤其多,如《生春二十首用元微之韵》、《生夏二十首仍用元微之生春诗韵》、《生秋诗用元微之生春诗韵有序》、《生冬二十首仍用元微之生春诗韵》、《夜合用元微之韵》、《杂和唐元稹东川诗四首》、《拟元白诗二首并用其韵·元拾遗微之(种竹)》、《古筑城曲效元微之体亦反其意也兼用其韵》、《反元稹将进酒乐府》等。乾隆皇帝对元稹生春诗韵反复追和——将春、夏、秋、冬四季都用此韵创作,写就八十首追和诗。此外,还有朝中大臣唱和此类御制诗,如钱陈群《恭和御制生春诗二十首元韵》、《恭和御制生夏二十首仍用元微之生春诗韵元韵》,彭元瑞《恭和御制生春诗元韵》等。

首先是关于天象和气候的两首诗。其一「春生斗柄中」诗位于画面东北方的天空中。「斗柄」是指北斗七星,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瑶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诗中「指艮转东风」,「艮」作为八卦之一即位于八卦图的西北方,按照北斗七星运转的轨道,当斗身「天璇」和「天枢」星指向西北的时候,斗柄「开阳」和「瑶光」星指的方向正是东方,恰合诗中所述「转东风」。《鹖冠子》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鹖冠子《鹖冠子》,中华书局,一九二〇年刊本影印版,页五七)乾隆皇帝以此作为赞颂新春的开篇诗,符合其一贯推崇的「敬天法祖」思想,起统领全局之用。

其二「春生积雪中」诗位于画面远山处,徐扬采用留白的方式,表现出燕山山脉积雪的景象。诗中由远山到紫禁城中的建筑,由积雪到「离离闪」、「滴滴融」,都表现出冰雪消融,一派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画面,以此预示春天不再遥远,已经来到身边。

接着为宫俗相关的诗十首,所描绘相关画面均位于紫禁城皇家属地内,可以归为清宫典礼的范畴,乾隆皇帝是诗中的主角。「春生书福中」诗位于重华宫。诗中「迎年应腊朔」所指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皇帝开笔书福迎接新春,开启了元旦的序幕。「施恵守家风」,表明乾隆皇帝在腊月开笔赐福是延续了祖训,是「敬天法祖」思想的又一具体表现。图中重华宫外有太监手捧红色龙笺等敬候,正是开笔书福的场景。

阅读链接

赏赐福字仪

◎ 每岁十二月初一日,懋勤殿首领太监陈龙笺、大笔、墨海于重华宫祗候,皇帝以“赐福苍生笔”书“福”字十余幅贴各宫。自是将军、督抚奏函至,并御书缄赐之。十五、六等日,召御前大臣、侍卫至重华宫;二十六、七等日召诸王大臣、内廷翰林等至乾清宫(先期,奏事处具名签以请,钦定若干人,分日颁赐,乃下内阁通传,至日集乾清门祗候),赐“福”字。其仪:王公、大臣等与领“福”字者,俱以次集阶下肃俟(宫殿监豫传各首领太监集庭内执事),皇帝御座。(重华宫于殿中,乾清宫于西暖阁)懋勤殿首领太监具高案笔墨,皇帝亲洒宸翰,书“福”龙笺。每书一幅,王公、大臣等一人进至御案前跪,书毕,叩首祗领,兴,太监二人恭捧前行,随而出。余依次跪领如仪。

——【清】鄂尔泰编《国朝宫史》卷之五“典礼一”,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页六九

「春生冰戏中」诗位于西苑太液池的中海。冰戏,亦称冰嬉,是清代宫廷传统迎新春的项目之一。在《乾隆御制戏为「国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二十四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页文集》「冰嬉赋序」中,乾隆皇帝称冰二八三)《日下旧闻考》中也提及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而修国俗云」。(于敏中编《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国朝宫室·西苑一」,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页二五九)《清稗类钞》记载:「年例,十二月于西苑三海阅冰嬉。」(徐珂《清稗类钞》第一册「巡幸类·高宗阅冰嬉水围」,中华书局,一九九六年,页三四三)诗中「论功遍行赏」,说明宫廷还为冰戏典礼制定了奖赏制度。具体的奖赏额度可见《皇朝文献通考》记载:「陈伎毕恩赏银两,头等三名,各赏银十两;二等三名,各赏银八两;三等三名,各赏银六两;其余兵丁,各赏银四两,俱由内府广储司支给。」(清高宗敕撰《皇朝文献通考》卷一七五,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影印本,页二七)乾隆皇帝观看冰戏除了有检阅皇家武事、迎新春含义,又是其奉母尽孝的一种方式。《腊日悦心殿侍皇太后膳即景得句》:「彩屏节事遐龄祝,镜浦冰嬉例赏行。此日悦心真是悦,然吾岂敢忘持盈。」(《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卷三十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页一六七)《乾隆起居注》记载每年腊月前后,乾隆皇帝都请皇太后赴瀛台阅冰戏。以乾隆十七年十二月初八日为例,乾隆皇帝至大高殿行礼后,侍奉皇太后在悦心殿用早膳,于瀛台遐瞩楼阅冰嬉。(《乾隆起居注》乾隆十七年十二月)

「春生春帖中」诗位于文华殿。春帖,又称春帖子﹑春端帖﹑春端帖子,是于「立春」日贴在宫中门帐上书有诗句的帖子。《腊月廿五日立春拟春帖子》:「万物含韶律,千门飏瑞烟。双春连一岁,一气转双年。鸿龙玉斗运无休,京兆青旗迓土牛。腊鼓喧鸣春草发。一年农事又从头。」(《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卷三十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页一六七)清代「进春帖子」制度见于《国朝宫史》:「每岁立春之前,南书房翰林等恭进春帖子词。岁内立春者,在二十日以前进;新岁立春者,在二十日以后进。交懋勤殿首领太监恭呈御览后,陈设乾清宫西暖阁温室内案上。将旧岁春帖子词换出收贮懋勤殿,仍颁赐诸翰林福字笺暨笔墨、笺纸等物。」(鄂尔泰编《国朝宫史》卷之八「典礼四·进春帖子」,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页一四八)「春生春帖中」诗中「传字惟苏轼,谈经孰马融」,提到苏轼是因为春帖盛于北宋,且在乾隆年间仍有大量苏轼春帖子的墨迹和碑帖存于三希堂;马融则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文华殿正是清代举行经筵之礼的地方,所以该诗也是对朝中翰林的期许和褒奖。

「春生颁赐中」诗位于西华门内,人来人往,或一人肩上扛着羊,或两人抬着鹿,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元旦颁赐亦为清代宫廷传统,「(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是日,上颁赐在京大小各衙门官员鹿、狍、鲜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历朝起居注合集》卷十四「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中华书局,二〇一六年,页三九二)乾隆朝除了赏赐「北羊」、「东鹿」,更有优待文人之制:「颁赐彩笺、笔墨有差,诸臣谢恩。」(《乾隆起居注》乾隆四年正月)正如诗中所言「彩笺粉碧融」,乾隆皇帝以此恩待宫中各级官员,共庆元旦佳节。「春生献岁中」诗位于慈宁宫。画中乾隆皇帝身着龙袍,率领王公大臣在长信门外,正准备往慈宁宫向崇庆皇太后献岁行礼拜年。正合《国朝宫史》记载:「(元旦)皇帝率王公、文武群臣诣慈宁宫行礼。」乾隆皇帝向皇太后行礼过程中,还要奏中和韶乐,即诗中所谓「秩陈礼乐融」,《国朝宫史》中也有记载:「元旦奏『元平之章』,曰:维天眷我皇,四海升平泰运昌。岁首肇三阳,万国朝正拜帝阊。云物奏嘉祥,乘鸾辂,建太常。时和化日长,重九译,尽梯航。」(鄂尔泰编《国朝宫史》卷之五「典礼一·皇帝万岁、元旦、冬至三大节内廷庆贺仪」,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页八一在)《弘历生春诗意北京图》轴中,乾隆皇帝自己的形象只出现过一次,即是此处「春生献岁中」诗所在的慈宁宫前,这也是乾隆皇帝「以孝治天下」思想的一种体现。

「春生元会中」诗位于太和殿前。元会,亦称元会宴,即指皇帝于元旦朝会(古代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合称为朝会)群臣。清代朝会有两种,一为大朝,一为常朝。大朝指皇帝于万寿、元旦、冬至及大庆之日御正殿授群臣朝贺;常朝指皇帝平日召见文武官员,处理政务。是年为乾隆三十三年元旦,描绘的是大朝场景。

「春生布令中」诗位于紫禁城外箭楼城墙上。诗中所述「十行无靳泽,万里有从风。水旱加月赈,闾阎几景融」,可知布令内容为赈济发生水灾的地区。《生春二十首用元微之韵》「布令中」后有小字注:「凡岁腊例定恩旨,于新正以次颁发上年江南、江西、湖广、滨江之区,因江涨泛溢,被水者除循例抚恤外,并谕按户分别展赈一月两月有差。」《清实录》记载:「(乾隆三十三年戊子春正月)谕:上年湖北省黄梅等十三州县,并屯坐各州县之武昌等七卫,夏秋闲被水灾,业经该督等,照例分别抚恤加赈……又谕:上年江西省南昌等一十三县,偶被偏灾,业经降旨该抚等,各加赈两个月。」(《清实录》第十册·卷八〇二「高宗纯皇帝实录」,中华书局影印,一九八六年,页八一〇)皇帝往往在每年腊月恩旨赈济受灾之地,新正时颁布政令抚恤加赈,以此恩待百姓,迎接新春。

「春生彩胜中」诗位于箭亭前。彩胜又称为幡胜,以五色纸或绢制成,剪制成小旌旗、燕、蜂、蝶、金钱等形状,或挂于竹竿上为春幡,或戴于头上为胜,以迎接春天到来。清代宫廷中,悬挂春屏彩胜是每年立春日又一重要典礼活动。《国朝宫史》记载:「每岁立春日,宫殿监传知各宫殿首领太监等悬挂春屏彩胜,次年二月初三日彻(撤)下收贮本处。若遇新岁立春,则于十二月二十四日悬挂春屏彩胜,其彻(撤)收之日与前同。」(鄂尔泰编《国朝宫史》卷之八「典礼四·悬挂春联彩胜」,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页一四八)

「春生挑菜中」诗位于西苑太液池西侧。诗中「七种堆盘翠,五辛熨齿融」,为清代宫廷年节习俗。「七种」指「七种羮,原《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以七种菜为羮」。「五辛」指「五辛盘,原《风土记》月正元日……本草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辛辣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李光地《御定月令辑要》,吉林出版集团,二〇〇五年,页二九三)

「春生祈谷中」诗位于祈年殿。《大清会典》记载:「顺治元年定,每年正月上辛日,祭上帝于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改名为祈年殿),行祈谷礼。」(伊桑阿编《大清会典·康熙朝》卷五十七,凤凰出版社,二〇一七年,页一〇三)祈谷礼的时间并不一定在上辛日(农历每月的第一个辛日)举行,次辛日和下辛日举行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余下的御制诗所述为迎元旦的民俗活动,许多习俗仍然传承至今。「春生腊鼓中」诗位于图中宫墙外住宅街巷中。画中小童左手持鼓,右手敲击,表现出喜气洋洋迎接新春的气氛。击腊鼓多在民间腊月时流行,《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宗懔《荆楚岁时记》,影印本)《清史稿》中记载:「腊鼓催春天地通。」(《清史稿》卷七十九「志五十四·地理二十六」,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页八九一)事实上腊鼓已经不止于为民间的习俗,在清代宫廷元旦庆典中也有体现。《腊月二十一日立春拟春帖子》:「腊鼓摐摐奏雅寅,不须人日始成人。金屏玉帖迎青令,甲子中元第一春。」(《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卷十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页五二一)

「春生三素中」诗位于画中右上大片云彩之上。所谓「三素」,即三素云。《云笈七签》记载:「立春清旦北望,有紫、绿、白云者,是太上三元君三素飞云也。」(张君房《云笈七签》,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二年,页七五)由此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于汉地元旦文化接受至深,道教方面亦有影响。其御制诗中,在立春前后常提及「三素」,如《(乙亥)岁朝试笔》:「银燕祥凝春日帖,铜仙庆叶岁朝图。晓来三素云东见,闻说三元谒玉都。」(《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卷五十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页一八二)《(乙酉)元旦试笔》:「晓瞻三素丽璇霄,元祚虔求玉烛调。喜爆声霆岩穴听,祥霙积地簸钟消。」(《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卷四十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页三七一)

此外,画中还有「春生盆卉中」诗、「春生馈岁中」诗(馈岁源自北宋的年俗,指年底人们互赠礼物)、「春生守岁中」诗、「春生爆竹中」诗、「春生仙木中」诗(仙木是指元旦用桃木板悬挂门上,以辟邪鬼)、「春生元夕中」诗(元夕,即上元节、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春节习俗。

徐扬画《弘历生春诗意北京图》轴结合了乾隆御制诗《生春诗二十首》,展现出一幅生动而详实的清代乾隆朝过年景象。这二十首御制诗按时间顺序排列,由腊月初一起首,到除夕、元旦,终于上元节,清晰地将清代年节宫俗和民俗文化一同呈现。图中描绘腊月进行的活动有重华宫开笔书福、鸣腊鼓、阅冰戏、颁赐群臣、摆放盆卉、观三素云、馈岁;立春日则有贴春帖子、挂春屏彩胜;除夕进行的活动有放鞭炮、合家守岁;元旦献岁、举办元会、颁布政令、挂仙木、食五辛盘;正月举行祈谷礼、食七种羹、庆元夕节。此幅徐扬画《弘历生春诗意北京图》轴,是清代宫廷叙事画研究的极好资料,为研究清代元旦典礼展现出清晰的主线,意义非凡,更值得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御制春生乾隆皇帝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下)
《御制耕织图诗》瓷板册页的清宫往事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上)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中)
曹春生作品
全球最贵转心瓶,清乾隆御制瓶拍出9200万元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清康熙御制牡丹盌拍出3565万元
不认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