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人岁事

2019-01-31 01:23橘玄雅
紫禁城 2019年1期
关键词:贺年饽饽

橘玄雅

满族,以清史和满学为研究对象的自由学者。著有《清朝穿越指南》、《喵王府的生活》

京旗(特指禁旅八旗)旗俗是以满洲风俗为基础、兼容了北京当地民俗的一类特有习俗。在京旗旗俗中,春节从「封印」之日开始,人们祭灶、贴春联和门神、扫房。除夕之日要向神佛、长辈辞岁行礼,继而有团圆饭,吃煮素饽饽。元旦下午开始各家串门拜年,有一天拜数十家者……直至「开印」,为期近一个月的年节方才正式结束。

顺治元年(一六四四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关,相关八旗人员也随之入主京城。这些以宗室王公为首的旗人组成了禁旅八旗,俗称「京旗」。顺治五年,清政府施行旗民分治政策———— 内城居住禁旅八旗,民人则只能住在外城———— 形成了「旗城」和「民城」两个不同的生活环境。京旗旗俗就此在北京生根发芽,其以满洲风俗为基础,兼容并收了北京当地的民俗,在清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一类特有的习俗(事实上,现代「北京传统民俗」中有很多即为京旗旗俗)。而京旗是如何过年的呢?

除夕之前:准备新春

在清代京旗旗俗中,春节应从「封印」之日便开始算起。所谓「封印」,是指由钦天监在腊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这四天内择出吉日,各衙门便在这一天将官印封存,表示暂时停止办公。不仅官府要「封印」,梨园各个戏台、戏班要「封台」、「封箱」,各府邸的家学、各处私塾则要「放年学」。在「封印」、「封台」的当天,各衙门、戏班的同僚、伙计均要摆宴欢聚,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也意味着开启了春节假期。清宫之中也有类似的风俗,即宫中的戏台和戏班要「封宝」,上书房也要「放年学」,只不过宫中的戏台和戏班在正月需要继续为宫廷服务,所以实际上并无法休息。

「封印」之后,第一个重要的日子就是腊月二十三。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灶,即用黄羊上供,这也是「黄羊祭灶」一词的来源。但是由于黄羊的花费过高,除一些王府公邸有力承担之外,其余人家大多只用灶糖、瓜果、草料(据说是灶王爷上天路上骑马时所用的马饲料)作为供品祭灶。至于宫中则有专贡黄羊,甚至麦牙糖也是由盛京内务府专门贡奉的,十分讲究。这一天又被称为「小年下」,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皂(灶)……是日鞭炮极多,俗谓之小年下。」说明自这天起,京旗就开始放鞭炮,已经颇有「年味」了。宫中则称之为「小除夜」。

祭灶前后,宫中和民间都要贴春联、门神,并悬挂灯笼。京旗旗俗中,府邸世家的春联均以白纸为底,镶红、蓝色短边,肃穆异常,普通人家才用红纸为底。宫中春联与府邸世家相同,也多是白底春联。但若逢重大喜庆,宫中会根据需求替换红底;如遇重大丧事,例如帝后丧期,则取消张贴,说明宫廷的规矩更多。至于灯笼,府邸世家与宫廷均用「牛角灯」,据说这是满洲旧俗,而普通人家只用各种形状的壁灯。从祭灶之后到除夕为止的这段时间可视为除夕和元旦的「准备期」,即准备、制作节庆期间所需的日用品、节礼及饮食。各家各户还要「扫房」,所谓扫房不仅是打扫屋子,还要清理各种陈设用品,十分忙碌。宫中与京旗的具体扫房日期,一般是钦天监择吉决定,由内管领(清代内务府下设的内管领处管理事务的官员)带人执行。但是在饮食的准备、制作方面,宫内外则不相同。京旗人家从初一元旦到初五日「破五」均不能以生米为炊,也就是俗说的「不能开火」,所以菜品必须都在除夕之前做好,主食也须提前准备好,临吃时再馏热(指再蒸热),或者做可以下水煮的食物。宫中则无此讲究,御膳房每日照样伺候各种菜品。

除夕之日:辞岁贺年

京旗人家的除夕

除夕是年节之中最热闹的一日。朝廷官员在这一天的清晨就要入宫参加辞岁行礼。大礼过后,下级官员要给上级官员辞岁拜年,各衙门官员之间还要互相祝贺,俗称「拜官年」。其内宅女眷同样也不得清闲,凡高门大户、世家府邸,在这天清早便要接受管家及众仆人的辞岁贺年之礼。众仆人还要给主母(当家女性)送「岁盘」和「红帖」。岁盘是指大攒盘,有各种形状,每个小盘内放一两种干果,攒盘中央放大红苹果一个(京旗习俗中,苹果寓意吉祥,加之颜色讨喜,十分受推崇)、小如意一个,象征平安吉庆。红帖,又称「太岁红帖」,是一张红色的帖子,帖子上写明了新的一年中各种神仙所在方位。至于民人家中,虽然没有这么多礼数,却也经常由晚辈送苹果给长辈,取「平安辞岁」之意。

除夕之日傍晚,京旗多要祭佛、祭祖,先在府邸内的佛堂祭祀行礼,再在宗祠或者神堂悬挂祖先容像,举行祭祖,以向神佛和祖先辞岁。祭祀完成之后行家礼,长辈们依次接受晚辈们辞岁,晚辈们再互相辞岁行礼。行礼完毕,则要互赠压岁荷包,荷包里装有金银小锞子等物,寓意「富贵吉祥」。民人的礼节要简略得多,但也要先给祖先的牌位上香,然后由晚辈给长辈行礼辞岁,接着长辈则将用彩绳串起的铜钱赏给晚辈,称为「压岁钱」。

辞岁过后,各家就开始放鞭炮,并将芝麻秸洒在院子里,任人去踩,称为「踩祟」,据说有辟邪祛祟之效。到了戌、亥时分(晚上七点至晚上十一点),全家就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也有讲究,京旗人家饭前要按照辈分依次饮「屠苏酒」,并行家礼之后,才能入座开席。席面上,除常见的荤素菜肴之外,一定要有两样「年节菜」:其一为「八宝饭」,其二为「煮素饽饽」。素饽饽也就是素馅饺子,以马齿苋馅居多,京旗人家习惯称之为「吉祥菜」;另有用白菜、香菇、胡萝卜、芝麻、面筋、冬笋等,与香油和成「全素馅」的饺子。对于财力有限的人家,团圆饭就以煮饽饽为主餐,再搭配几样小菜,也十分合口、温馨。此外还要悬「挂千」(一般为豪门大户所不取),挂千一般指红色的小纸条(也有黄色的称为「小挂千」),上面写着吉祥词汇或者新年愿望,将其悬挂在内外门上可以招好运。

团圆饭后,人们或闲聊,或做些游戏,内外灯火通明,待子时一到,四处大放爆竹,互贺新年,又要热闹一阵。

宫中除夕

宫中除夕之日的礼节则更为繁复。首先,宫中祭祀、拈香之类的任务更为繁重。以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正月初一日为例,《穿戴档》记载文宗咸丰皇帝凌晨便起身,之后「至寅子桌、团圆桌前拈香毕,至明殿神前拈香毕,至天地前拈香,次拈斗香,至西佛堂、东佛堂拈香毕,至东暖阁楼上拈香毕……至无倦斋怡神拈香毕……至奉先殿行礼毕,还养心殿送焚化毕,至坤宁宫同皇后等位诣佛前、祖宗前、灶君前拈香毕,至东暖阁佛前拈香毕,至钟粹宫孝全成皇后御容前拈香行礼毕,至乾清宫东暖阁神牌前、佛前拈香毕,至圣人前、药王前拈香」。皇帝一早除了要接受官员们的辞岁贺年,还有来自后妃们的拜贺,更需率领后妃给皇太后辞岁贺年。嫔妃们还要单独给皇后行辞岁贺年礼,流程繁复。行礼之中多「奉如意」,寓意吉祥,这也是宫廷与京旗习俗的共通之处。

再次,宫中除夕有家宴,元旦有宗亲宴、家宴,都十分隆重,膳食豪华丰富,但是与民间的团圆饭相比,这些宴席却更强调「仪式感」,赐茶、赐酒均要谢恩,大多不能放心吃喝。即使是吃煮饽饽,从乾隆朝及之后的档案来看,正月初一清晨,皇帝在一系列活动之后(先于各处拈香,再到养心殿东暖阁明窗进行「新春开笔」,并用金瓯永固杯饮屠苏酒,而后浏览一遍新年历书,喻意「祈求岁福」和「授时省岁」),还要特地到乾清宫东侧的昭仁殿吃煮饽饽(咸丰朝之后改在乾清宫西侧的弘德殿),与民间煮饽饽和正餐一起食用的习俗有着明显不同。根据记载,皇帝吃的这份煮饽饽中,会有一个煮饽饽内放了小银锞子,并将这个煮饽饽专门放在其他煮饽饽之上,如此皇帝可以第一个夹到这个「大吉煮饽饽」。(万依《清代宫廷生活》)这与民间相比,也刻意了很多。

除夕过后:拜年纳福

元旦一早,京旗府邸世家的仆人便会伺候主人「咬安」。所谓咬安,是下床之时,由仆人手持苹果,主人咬上一口,以求「平平安安」。男主人如在朝中任职,则多要入宫贺年。府邸内依然有许多讲究,如这一天上半日不可以饮茶,只能饮白糖水,称之为「蜜水」,表示「甜蜜如意」。元旦上午,还要由长辈带领晚辈依次拜神、拜佛、祭祖,先给神佛、祖先贺年,并且要在府宅门口放「红炭」。 「红炭」是用红纸包裹的木炭,据说是源于满洲旧俗。向神佛、祖先贺年完毕,则按辈分依次贺年,或互赠苹果,或互赠如意。

元旦当日京旗人家的饮食,早晨惯例是吃年糕汤;中午必以煮素饽饽为主食,并加「元宝汤」(即馄饨,因其形状酷似元宝而得名)。在元宝汤和煮素饽饽里,还经常放金属制的小如意,咬到小如意者,全家皆祝其大吉。关于京旗世家在除夕及元旦必吃素馅煮饽饽的风俗源自何处尚存争议,有研究者认为此与敬神供佛有关,也有研究者认为素饽饽是年节荤腥菜品的调剂品。至于普通人家则并无此定例,荤素饽饽皆可。

元旦下午,各家开始串门拜年。在京旗旗俗中,串门拜年分为「官客」期和「堂客」期。元旦到正月初五为「官客」期,官客即指男性,在此期间,男性出门拜年,女性则留在家中接待前来拜年的男性亲友。正月初五之后为「堂客」期,「堂客」即指女性,与「官客」期正相反,由女性出门拜年,男性留在家中接待亲朋。

从正月初二这一天开始,京旗世家也不再只吃素馅煮饽饽,而是荤素煮饽饽皆吃了。另外,这一天还要祭财神,要在财神画像和供桌前行礼。初三、初四各家正常拜年。初五俗称「破五」,这天过后各家便可以重新开火造饭,一般商铺也都在初五之后逐渐开张。如果家中有去年新成婚的女性,则必须要在这一天「回门」探望。

无论是京旗世家府邸还是一般旗人,初一至初五的习俗大多如此,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出门拜客贺年。因为清代京旗均居住在京师内城,各家亲戚相距不远,加之京旗人家讲究「面子」,近亲自然不用说,就算是「胯骨上的亲戚」(远亲的俗称)以及朋友、同僚也都是要拜到的,所以对于京旗人家来说,春节贺年动辄几十家,多则有百余家。以京旗出身的光宣时期重臣那桐为例,根据其日记记载,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年)的正月初一,「午刻造饭,未初出门贺年」。当天「拜客四十余家,酉刻归」。初二「拜客廿余家」,初三「拜客二十余家」,初四「拜客廿余家」,初五「到西城拜客四十余家」(那桐住家在东城,所以先拜东城之亲友)。「破五」之后,还有很多家没有拜完,迫不得已又在初六「拜客五十家」,初七「拜客三十余家」,这才算告一段落。(北京市档案馆编《那桐日记》)合计那桐这一年春节拜客贺年多达二百余家,可谓「交际广泛」。当然,这类拜客很多都无需真正进到屋里,只在宅院二门寒暄几句,递帖贺年,就可以了,所以才能一天拜数十家之多。

而宫廷显然没有「串门拜年」的需求,取而代之的,则是观戏。从除夕的晚上开始,清宫内便上演各种戏码(《喜朝五位》、《文氏家庆》等),这也是清宫春节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十分热闹。

正月初八是「顺星日」。按照旗俗,这一天要供元宵并且点灯———— 先点一百零八盏,作为顺星之用,之后按全家人年岁相加的总数,加点相应数量的灯盏。按《玉匣记》,这是点本命星灯以求长寿。从正月十三日,也要「燃灯」,其方法为点一百零八盏灯,放到家内各处供奉,直到正月十七日凌晨才结束。「燃灯」也叫「散灯花」、「散小人」,据说可以辟除不祥。一般人家财力不备,则可以少点,至少一人要点一盏,聊为代表。

年节之中,最后的节庆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亦称「上元」。这一天早上,各家各房都要悬挂各式绢灯,即所谓「花灯」。之后,用元宵供奉神佛、祖先,并且团圆食用。同时,还要放花炮————出声的为「炮」,不出声的为「花」。年节里,除正月十五特别推崇「花」外,其余均主要放「炮」。这些花炮十分精美,清代京师的花炮号称「极尽工巧」,「有锦盒一具内装成数出故事者,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尽妆颜之妙」。(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其名目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宫中对于元宵节更加重视,悬灯、放花炮等均隆重操办。尤其是放花炮,清宫每年所用的花炮均要提前专门制作,都有旧例可寻。如乾隆二十九年,内务府根据前一年旧例准备花炮,开列为:「年例应行预备:白日盒子二架、晚间盒子十四架、翠帘五对、瓶花一百位、节花六十枝、手把花一千个、菊子九百个、木香花四百个、缨络二百个、金台银碟二百五十对、大起火三百枝、单响爆五千个、双响爆 一千五百个、软鞭四十挂、小泥花六十位、大泥花二十位。」(《呈灯节备花炮盒子酌减数目清单》,乾隆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三日,档案号:05-0214-0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另外还有「万国乐春台」烟火、「飞火」、「板筒花」、「登子」、「催挺」、「明灯」、「葡萄」、「吊爆 」等,可见宫中元宵节放烟火之规模。另一方面,宫中对于元宵节,还多了一层团圆、祭祖的含义,不仅宫中各个主位均要食用元宵,还要供奉神佛、祖先,以至于宫中对元宵的需求之大,要专门设立「办理元宵内管领」负责统筹元宵;各处的元宵供奉,也要专门指派。如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年)正月十三日,派出「正月十五日供元宵大臣」,分别为「大高殿,恭亲王供。寿皇殿,载锐供。安佑宫,钟郡王供。雍和宫,载治供」。(《奏事处抄出大高殿等处供元宵人名单》,咸丰八年正月十三日,档案号:05-13-002-000207-00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这种行为也是清宫习俗遍供神佛列祖的一个缩影。

按照京旗习俗,正月十五过后,若无重大喜事,便不再放鞭炮。「年味」逐渐淡薄,年节也基本走向尾声。到了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日,由钦天监择吉决定具体日期,各衙门「开印」,即开始正常办公;宫内也是一样,称为「开宝」。至于戏台、戏班,家学、私塾,也开始正常运行。各家的春联、门神、灯笼,则各自取下收贮。为期近一个月的「年节」正式结束。

猜你喜欢
贺年饽饽
花饽饽“笑”了,年味浓了
胶东面塑——花饽饽
清宫饽饽桌
花饽饽蒸出的“香甜”日子
刘贺年:走上讲台,就像过节一样快乐
“汪”财进宝
买饽饽
植物印花信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