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人眼中的春节

2019-01-31 01:23刘亚轩
紫禁城 2019年1期
关键词:多罗百官雍正皇帝

刘亚轩

历史学博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交流

曾经有不少西洋人来到中国,他们经历了中国年,并留存下了文字记录。他们时代不同、立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在中国的境遇不同,使得他们对中国新年的描绘也有所不同,但都共同展现了早期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认知。

在中国,最隆重的节日非春节莫属。春节就是中国的新年。在古代中国,新年通常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九。自古以来,新年就是中国人举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节日。

曾经有不少西洋人来到中国,他们经历了中国年,并留存下了文字记录。那么,这些西洋人眼中的中国春节是什么样子的呢?

元·白色的年节

在现存文献资料中,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一二五四年~一三二四年,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后随父亲和叔叔来到元大都朝见了忽必烈,并游历了中国写成《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较早地记录了中国年。

在马可·波罗的记录中,元朝时人们过年会按照习俗穿上白衣。这是真实可信的。元朝由蒙古人建立,过年穿白衣则是蒙古人的风俗,意味着洁白吉祥。在马可·波罗看来,穿白衣「是希望一年到头在生活中都能够万事如意,快乐安康」。(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一年,页一〇二)大年初一,民众互赠白色的礼物,祝贺新年。各地的官员向皇帝进贡用白布裹着的贵重物品,表示祝福和忠心。进贡的如果是马匹,则是漂亮的白马。贡品的数目必须是八十一个(在古代中国,九是最大的数字,贡品数以九九相乘反映了皇权至上和大臣对皇帝的敬畏)。在进献贡品之前,官员一大早在宫殿外等候着拜见皇帝。皇帝升殿之后,官员按照次序对皇帝行跪拜之礼。礼毕,官员开始进献贡品。皇帝随后宴请官员。宴会需要的杯盘碗筷等用品则是由数千头身披盛装的大象和骆驼运来的。宴席结束后,会有一头狮子温顺地躺在皇帝脚下,这意味着娱乐节目的开始———— 皇帝让梨园弟子表演杂剧来招待宾客。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年带有浓郁的蒙古味道。

明·缤纷的年节

从明代开始,来华的西洋人数量剧增。他们的记载多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一五五二年~一六一〇年,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其认真研读中国文化,并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知识,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极大贡献)说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无论哪个教派都会隆重地庆祝新年。当新年的第一个满月来临时(即元宵节),市场上充斥着用玻璃、纸板或者布匹制作的形状各异的灯笼。人们购买自己喜欢的样式,挂在屋里屋外,灯笼通明透亮,如此之多的灯火甚至给人造成房子失火的幻觉。晚上,「一队队的人在街上耍龙灯,像酒神巴库斯的礼赞者那样欢呼跳跃,燃放鞭炮和焰火,全城呈现一片彩色缤纷的耀目景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二〇〇五年,页八一)

葡萄牙人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āes,一六〇九年~一六七七年,一六四〇年来华,与利类思一同从事传教工作,后均为张献忠所获,直至清军入关,受到顺治皇帝的优待,在宫廷服务。他的《中国新史》是西方早期汉学的著作)更以动人的笔墨描述了新年元宵节的盛况,中国「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海岸还是河畔,到处都装点着各种形状的彩灯」。天空的焰火,像龙似虎,如马类鱼,形状千奇百怪。有人用焰火做成一棵覆盖着红葡萄藤的树,葡萄的红色、葡萄叶的绿色、葡萄藤的褐色都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安文思为中国人的艺术创造力所倾倒。安文思还说,元宵节中国人无论家庭状况如何都会在庭院里和窗前悬挂灯笼。如果此时站在高山之巅,就会觉得中国是一个辉煌的世界。灯笼样式众多,尤其是富人和官员的灯笼,制作工艺独特,构思巧妙,价格昂贵。当然,最漂亮、最昂贵的灯笼当属宫廷内的。这些灯笼是宫廷一道靓丽的风景:每个灯笼内交错安放了大量灯烛,照亮了灯笼上的绘画,使其显得格外漂亮;灯笼内的造型有人和动物,经烟雾幻化让人觉得马在奔跑,人在操练,帝王在上朝。元宵节中国人在赏灯的同时,常常观看木偶戏,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国王、皇后、队长、士兵、虚张声势的丑角、文人或戏剧中的其他人物,真是蔚为奇观。他们会哭泣,能表达愉快、悲伤、愤怒及种种情绪」。(安文思《中国新史》,大象出版社,二〇〇四年,页六六)

清·严肃的年节

怀柔远人

清代,来华西洋人有关过年情景的记录更多了,甚至有很多人参与到了年节活动中。比利时人安多记载了罗马教皇特使多罗(Carlo Tommaso Maillard de Tournon,一七〇五年来京,一七〇七年被遣返澳门软禁,直至一七一〇年逝世)在清宫过年的情况。罗马教皇派遣多罗出使中国是为了禁止中国基督教徒祭祖敬孔。中国人祭祀祖先、敬拜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罗马教皇认为这是偶像崇拜。这实质上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多罗来华后,康熙皇帝安排他住宿在皇宫内,而他来华的真实意图一直不敢告诉康熙皇帝。一七〇六年(康熙四十五年)新年,安多等人忐忑不安,担心精明的康熙皇帝识破多罗的伎俩从而冷落多罗。以往过年时,在除夕之前康熙皇帝就会赏赐给在清宫服务的西洋人丰厚的年货,而这年的除夕之夜已经降临,四处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康熙皇帝送给西洋人的礼物却迟迟不见踪影。安多提心吊胆,害怕一旦暴露会就此引起中国皇帝与罗马教皇的外交冲突。就在安多等人焦虑之际,康熙皇帝派人送来了新年礼物。送给多罗的礼物有「一条硕大无朋的鲟鱼,此外还有其他鱼类、几只鹿、野猪、野鸡以及一桌宴席,桌上银器餐具十分漂亮,菜肴更为丰盛」。(杜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Ⅵ 》,大象出版社,二〇〇五年,页一二六)考虑到多罗的身份,康熙皇帝还让人用漂亮的礼车运送礼物。新年畅春园放焰火时,康熙皇帝还特意邀请多罗一起观看。多罗身体欠佳,行动不便,康熙皇帝就让人用轿子把多罗抬到畅春园,为他准备了舒适的座位。观看完焰火之后,康熙皇帝让多罗一起欣赏宫廷音乐。多罗看到的宫廷音乐的演奏者全都是太监,而通常太监只为皇帝及其嫔妃演出。音乐表演结束后,康熙皇帝让多罗在畅春园过夜,并派遣了两名官员在多罗房前彻夜守护。康熙皇帝在新年时对多罗等人的优待,体现了怀柔远人的外交思想。

大礼参拜

法国人张诚(P.Jean-Francois Gerbillion,一六五四年~一七〇七年,一六八八年来到中国,并在宫廷供职直至去世)经常入宫为康熙皇帝讲授西方科学知识,多次陪伴康熙皇帝外出巡游。张诚对于皇宫过新年观察得比较仔细。除夕当天,康熙皇帝赏赐给张诚等人牛肉、野鸡、鱼和各种水果,送到他们的住处。正月初一,张诚进宫朝贺皇帝。在午门外,张诚见到了百官岁朝的壮观场面:几千名文臣武将,身着朝服,按照品级分班排列。官员朝服上均有方形的图案,显示着官衔的高低。因为天气寒冷,朝服上都配有珍贵的皮毛。在礼赞郎的主持下,岁朝开始。礼赞郎高声唱赞「跪」,百官立刻虔诚地跪下。礼赞郎唱赞「叩首」,百官就忠实地用头碰地。礼赞郎唱赞了三次「叩首」,百官则以头碰地三次。礼赞郎唱赞「起」,百官马上肃静直立。这套动作总共重复了三次,因此,百官是跪地三次,叩地九次。百官岁朝给张诚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张诚知道,三跪九叩之礼极其隆重,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享用这种大礼。「总之,这种礼仪,规矩极其严格,而且有御史在场纠察一切。在这种场合,行礼失仪或轻慢不敬,都是不可宽赦的过失。」(张诚《张诚日记》,商务印书馆,一九七三年,页六八)正月初一百官岁朝是一种惯例,皇帝不一定会亲自上殿受贺。张诚所见到的这次岁朝,康熙皇帝就没有上殿。百官只是在午门外对着康熙皇帝的宝座行礼。大年初一,无论皇帝在与不在,百官都要岁朝,凸显了皇权的强大。张诚进一步解释,中国人认为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是皇帝对自己的隆恩,如果能够当着皇帝的面行此礼,则更是无上的荣耀(事实上,只有高官才能够做到,普通的官员和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皇帝)。皇宫里受到皇帝宠爱的士兵与工匠,经皇帝同意,正月初一也可以在除午门之外的其他宫门外行三跪九叩之礼。

熟悉宫廷事务的张诚明白,康熙皇帝之所以没有在午门接受百官的岁朝是因为他要到奉先殿祭祀祖先。张诚想当面朝贺康熙皇帝,于是进了午门前去寻找康熙皇帝。从午门到太和殿的道路两边五颜六色式样各异的旌旗飘扬,侍卫手执带有红缨的刀枪沉默而立,御马雕鞍玉勒,立在侍卫队伍中。仪仗官身穿与百官颜色不同的朝服,手持旗牌伞扇。午门里,张诚还见到了四只大象。大象身披宝石装饰的象衣,粗大的银质长链绕满象身,为防止意外,象脚被上锁。在象背上,是形如宝塔的御座。大象旁边有四个皇帝出行所用的銮舆。在太和门,岁朝之后的百官在此等候康熙皇帝上朝。张诚描绘了百官的朝冠,他说每个官员级别不同,朝冠上的顶珠就不同。(九品是阳纹镂花金,八品是阴纹缕花金,七品是素金,六品是砗磲,五品是水晶,四品是青金石,三品是蓝宝石,二品是珊瑚,一品是红宝石)

张诚穿过太和门来到了太和殿,但听说康熙皇帝已经到了中和殿,当他赶到中和殿,内廷侍卫和内务府的官员则告诉张诚,康熙皇帝已经去了太和殿。张诚便立在太和殿外等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散朝后,却没有从张诚所期望的正门走出,而是经由距离张诚很近的耳房离开了。但张诚描绘了康熙皇帝的穿着:深黑貂裘褂,冠顶为珍珠。张诚紧跟康熙皇帝的步伐,终于在保和殿完成了朝贺。张诚还在保和殿见到了一位蒙古王爷(应是额附)向康熙皇帝行了三跪九叩之礼。康熙皇帝赏赐给蒙古王爷满满一金盘的御膳食品,同时也赏赐了一样的礼物给自己的亲信侍卫。朝贺完康熙皇帝之后,张诚又去拜见了康熙皇帝的两个兄弟(应该是裕亲王福全和恭亲王常宁)、索额图、佟国纲和佟国维。

新年的礼数

意大利人马国贤(Matteo Ripa,一六八二年~一七四六年,一七一〇年抵达澳门,后在清宫任职,擅长绘画、雕刻,很受皇帝赏识)说,中国人用游戏、盛宴、拜访、戏剧表演等方式庆祝新年。在过年前,衙门就贴上了封条。家家户户的门上贴着门神。马国贤把门神称为「图画偶像」,说明他对中国的门神应是比较抵触的,因为他所信奉的基督教禁止偶像崇拜。新年里,朋友之间通过名帖进行互访。名帖是红色的,上面写着拜访者的姓名、籍贯、官职等信息。在马国贤看来,名帖在官员中使用的更为频繁,官员投递名帖是一种官场的应酬活动,为了相互之间拉关系套近乎。下级拜访上级,名帖上要用大字书写姓名,这样显得拜访者比较谦虚,如果姓名使用小字,则显得拜访者狂妄。投名帖者并不期望会见到被拜访者,而被拜访者通常会让家人告诉对方自己不在家。马国贤据此认为,中国人注重血缘关系,新年时中国人更希望多与家人合家欢乐,并不希望别人打扰。此外,新年中不绝于耳的鞭炮声,让在欧洲从来没有经历过此类事情的马国贤惊恐不已。但马国贤对于施放的烟花非常感兴趣,他绘声绘色地记录了受康熙皇帝邀请在畅春园观烟花的情形:「伴随着一个拔地而起像喷泉似的巨大焰火,盛大的表演开始了。点燃以后,一个大花筒升到了约一百英尺的高空,从那里撒下了一个壮观的火轮。马上,一个由无数小星点组成的巨大火柱从花筒降自地面,同时还另外伴有四个由纸灯笼构成的组群,灯笼里面闪闪发光。这场美景持续了相当长时间,随后另一个喷泉式焰火又出现了,和前一个差不多。再后来又是很多种由不同颜色和形状组成的火柱,让观众们看得心驰神往。所有被邀请的欧洲人从没有在他们自己国家看过如此好看的东西。」(马国贤《清廷十三年———— 马国贤在华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四年,页五四)马国贤说,放鞭炮、放烟花是中国人庆祝新年的惯常作法,甚至得出结论:「中国人辞旧迎新一晚上消耗掉的火药,要比全欧洲在十二个月里消耗掉的还要多。」(马国贤《清廷十三年———— 马国贤在华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四年,页四九)中国新年里还有祭祖拜长辈的礼仪,在家庭内部,子女拜父母,父母则拜祖先的遗像。马国贤觉得这样的礼节充满了强迫和迷信的味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很难相信和理解。他还记录中国女性深居闺中,只有在新年时才能够出门,即使这样,她们也要坐在轿子里被严格地看管着。女性只有在新年时才可以见公公,其他时间,公公既不能和她说话,也不能进她的房间。马国贤对中国新年家庭内部伦理关系的记录从一定程度反映了礼教对当时中国人际关系的维持和束缚。

彰显权威的宴请

在清宫中服务的西洋人绝大部分是传教士,而雍正皇帝对基督教不感兴趣。所以与康熙皇帝相比,过年时雍正皇帝给予西洋人的待遇降低了不少,每有赏赐都使西洋人记忆深刻。据捷克人严嘉乐(Karel Sl Avicek,一六七八年~一七三五年,一七一七年抵京,天文学家、音乐学家)和法国人宋君荣(Gaubil Antoine,一六八九年~一七五九年,一七二三年抵京,在华三十七年,精于汉学,翻译了诸多中国古代经典,如《尚书》等)记载,一七二七年(雍正五年)过年时,雍正皇帝让太监传旨,要在皇宫宴请欧洲人。宋君荣激动不已,因为这是雍正皇帝登基以来所没有过的事情。雍正皇帝宴请的并非是全部在宫廷服务的欧洲人,他仅仅宣召了二十人,严嘉乐和宋君荣就在其中。

二十名欧洲人早上八点进入皇宫等候,直到下午四点才由太监引导着来到宫内的一间大殿与雍正皇帝共进晚餐,这些欧洲人早已经饿得饥肠辘辘。雍正皇帝坐在华丽的宝座上,欧洲人分成两排,每排十人,左右站立,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大殿内摆放了十桌宴席,每桌坐两个欧洲人。雍正皇帝则独自一桌。雍正皇帝多次劝酒,与欧洲人干杯,赠送给每个欧洲人两张貂皮和两个荷包钱袋。宴会中途,雍正皇帝又命令给耶稣会的教堂送去了满满一桌的水果。在欧洲人赴宴结束叩头谢恩退出宫殿之后,雍正皇帝还派人给他们送去了桔子等水果。

对于雍正皇帝的这次新年宴请,宋君荣在给朋友的信中大倒苦水:「就在这样豪华的宴席上,欧洲人却简直给饿坏了。因为他们迫不得已要盘着双腿,席地坐在一块毡垫上,这种坐法很不舒服;斟上的酒也不合口味;绝大多数菜肴也都如此。我们还得尽力克制自己,既不能吐痰,又不能咳嗽,还不能抹鼻涕。皇帝每说出一句他想使人高兴的话时,我们都须双膝跪下,往地上磕头。每次向他敬酒也都要这样做。」(杜文凯《清代西人见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页一六八)宋君荣认为,雍正皇帝的宴请是在显示皇帝的权威,真正目的是要让欧洲人臣服于自己。欧洲人不是在赴宴,而是在祭祀一尊偶像。他说,雍正皇帝通过宴席间的礼仪给欧洲人传递了一个信息:他们伺候的是一国之主。

来中国的西洋人,立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在中国的遭遇不同,他们对中国年的描绘也就有所不同。他们对中国年的描绘展现了早期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认知。

猜你喜欢
多罗百官雍正皇帝
世界是一道精致的灰
青菜豆腐到火锅, 就是皇子之间的距离
细节
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
浅析《红楼梦》对二月河创作的影响
恼人的人数问题
雍正时期官吏任用与监察及其启示
雍正时期官吏任用与监察及其启示
热火朝天迎金秋
俄总统否认“第一猫”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