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群
——划向细读深处的舟楫

2019-01-31 01:49
中学语文 2019年25期
关键词:预设文本思维

应 勇

现在语文课越来越讲究深入文本,进行文本细读,探讨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思想。在这方面,问题群可以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问题群,顾名思义就是由一系列问题组成的群落。这一组或几组问题之间相互勾连,共同为提升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入、仔细地研读文本服务。在运用主问题进行教学时,可以使课堂脉络清晰,学生思维严谨,学习效率高效。

正因为问题群是一个整体,只有其中的每一个问题精心设计,问题群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设计问题,让整个问题群在文本细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问题群中“预设”,符合规律促细读

一提到“预设”,很多老师都三缄其口、避之不及,在“以生为本”的时代,似乎只要“预设”就与教学规律相违背,其实所有的课堂都会存在“预设”,彻底抛开 “预设”才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教无定法”,只要能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到文章的妙处,问题群中“预设”一下有何不可?请看陈剑峰老师执教《老王》时在问题群中巧妙“预设”的问题。

师:可以用一个“苦”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现老王“苦”的词句,并作分析。

……

师:你分析得有道理。很巧的是,人教版和苏教版上的这几句话不一样。请看屏幕。读一读,思考哪一句更能表现出老王的孤苦无依。

(屏显):“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生:第一句,更好。因为上面几句更能看出老王的孤苦。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你比较一下,这两种版本上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生:标点不同。

师:标点不同,表达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

生:他“有个哥哥”,但是“死了”;他“有两个侄儿”,但是“没出息”。

师:前后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强调了后者,突出了他生活的孤苦无依和酸楚无奈。你再读一读。

(生读)

师:“标点是会说话的文字。 这里的逗号会说话。”有无逗号,句子的含义大不一样。有逗号的句子,读起来要注意停顿;要读出前后句的转折关系,强调后者,凸显老王的孤苦无依。大家带着情感读一读。

文本细读,“仔细”是第一步,“深入”是第二步,否则就是文本“碎”读了。名家作品字字珠玑,只有真正读进去才能含英咀华。如何从整体到局部,既“不碎”又“深”?以上片段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这一片段中,问题群由三个“预设”好的问题组成,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细读文本,步步深入,体味文字背后老王的孤苦。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在 《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指出“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进入文本?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学生要走进文本,必须细读才行,否则不是浮光掠影就是大而化之。 而学生由于现有水平的限制,有时无法细读文本,这时就需要老师来巧妙地在课前就在问题群中“预设”问题,让学生通过字词句的表面读出蕴含其中的深层义,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

二、问题群中“生成”,顺势引导促细读

课堂和车间不同之处在于,老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工人面对的是冷冰冰的产品,所以批量生产是不适合教学的,学生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教案完成课堂学习,这就必然会出现“生成”。其实,优秀的老师会巧妙地把临时“生成”的问题纳入问题群,让问题群在“生成”中更好地推动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这样一种“明放实收”的教学艺术,能让学生思维中潜藏的“千头万绪”“一盘散沙”一下子拧成一条或几条明线,执教者也能够智慧地将具体真实的学情(学生存在的疑惑),纳入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中,或根据实情改变课堂教学思路,顺利推进教学进程。请看片段:

师: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样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的。

(学生回答,到黑板前板书这些评价)

师:同学们找的评价很全面,从黑板上的板书中可以发现什么?请大家品读课文,思考有没有疑问?

生:可以看出于勒在人们的心中地位是不断变化的。

师:你发现了规律。

生:我有个疑问。本文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直接描写于勒的仅有几处,大多是侧面描写,而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言行用了很多笔墨,到底谁是本文的主人公?

(生各抒己见)

生:作者将笔墨集中在“我”的一家去旅游途中巧遇于勒这件事上,具体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了他们的性格特点,揭示了主旨。所以,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大家赞同)

生:老师,我能再提一个问题吗?

师:当然可以。提问多,说明你善于思考。

生:同学们板书的那些内容:评价、称呼,没有梳理和归类,有什么作用呢?

师:好呀,大胆的提问,勇气可嘉!那就请大家按你的思路说说归类,看有没有用。下面请各学习小组对黑板上板书内容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和理由。

学生的质疑是课堂临时生成的宝贵财富,表明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古人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这又是教者在备课时无法预测的。但学生由于个人水平的原因,提出的问题质量有高有低,如果忙于回答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 “放野马”或者“答记者问”,课堂变得支离破碎,学生脑海缺乏整体概念。此时如果执教者引导得好,及时把这些生成的问题变成问题群中的一环,了解真实学情的同时,又能根据教学重点进行引导的话,对于促进学生深入文本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上述片段做到学生的提问和互相点拨, 解决了小说主人公、线索人物、叙述人物等基础性、知识性问题,有利于课堂教学,为下一步理解小说人物性格做好铺垫。尤其是最后一个同学的大胆质疑,巧妙地导引了课堂进程。

三、问题群中“追问”,催化思维促细读

思维始于问题,而追问又能引领思维,问题群的设置少不了追问。有效的追问对于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敏捷性、深刻性,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价值。追问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发言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学生不发言,老师事先不知道要追问什么问题;当然更高层次的追问,是带有探究性的追问,这样的立体追问能引导其思维走向深入,达到细读文本的目的。善于追问的老师能及时抓住追问的时机,善于追问的教师能让学生于无疑处思疑,善于追问的教师因势利导,无为而无不为。当然,教师追问时的思维肯定要比学生更深一层才行,这样方能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趋向深刻,实现有效教学。请看片段:

师:受上赏、受中赏、受下赏中的“上中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上等、中等、下等的意思。

师:为什么威王这么设置上中下三等赏赐?

生(茫然):我怎么知道啊?

师:大家仔细比较一下“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谏寡人”和“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的差别。

生:速度不一样。面刺是最直接的,当时就可以说出来;上书的话还要看,就慢了;谤讥于市朝,等传到威王耳朵里,又更慢了。

师:那威王这么设置三等奖项,其实表现了……

生:威王的心急。

师:急什么?

生:他觉得自己政治的弊端太多,急于改正。

师: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威王改革弊端的决心,他还是一个明君。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对学习者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以便学生自定步调学习。在这个片段中,学生会觉得翻译不成问题,很容易忽略上中下三等赏赐背后的内容,对齐威王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文言文的学习浮于表面,而执教者一步步追问,一步步启发,构成一组“追问问题群”,这样由表及里,学生的思考也走向深入,今后就会养成了字斟句酌的好习惯,从而实现文本细读。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提倡发现学习,认为课堂不是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学习这一系列的发现而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慧眼找出其中的关键,让学生认真思考,细读文本,通过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猜你喜欢
预设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维跳跳糖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