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浅谈“解析—组合”思维与作文的语言润色

2019-01-31 01:49
中学语文 2019年25期
关键词:枫树解析意象

钟 斌

阅读可以带给人知识和思想,也可以对人进行情感浸润,还可以给人提供一种方法,这是阅读的价值所在。可以说,阅读能力是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重要力量,也是高中语文的核心能力,更是一种指引人的精神力量。如果说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阅读依据兴趣,高中则依据价值和意义。借助深度学习理论,秉持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还可以通过“解析—组合”思维方法,建构阅读与写作的桥梁,把阅读行为引向深入,把阅读质量提升。同时,也把写作技能提升,把阅读的价值发挥得更大。

一、“解析—组合”概念界定

解析是一种将阅读内容从写作素材角度剖析、分割的方法。它主要剖析、分割阅读材料中的文学意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其剖析、分割不论角度如何,均须符合美学原则,因为它是基于写作目的的。例如,阅读杜甫的《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从美学角度,运用解析思维,可以分出下面一些文学意象,作为写作思维材料:

玉露 枫树林 塞上 风云 丛菊 孤舟 故园 寒衣

这个过程中,依据深度学习理论,我们也可以适当加入联想和想象,从不同角度或深化或拓展,得到一些更好的意象。如,塞上——塞上的黄沙,塞上的劲草,塞上的孤雁;枫树林——满山的枫树,经霜的枫树等,进一步丰富写作积累。

组合是当解析的意象聚合到一定程度后,将其按照新的表情达意的要求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文学作品。在组合的时候,可以是聚合的意象直接自由组合,如塞上的丛菊,故园的孤舟等;也可以是将其转换为现代汉语, 如玉露——晶莹剔透的露珠,孤舟——孤独的小船;还可以提取其中的局部,再结合自己的主观理解进行组合。如:

在这段描写中,画横线的部分为解析和拓展以后的意象,其组合方式是在原有的意象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主观需求,按照新的表意要求进行组合。

二、“解析—组合”思维方法的拓展运用

依据深度学习理论,把“解析—组合”由技巧提升为思维方法,其特性即在于可复制、可推广,拓展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提升阅读品质的同时,也提升写作能力,更提升深度学习能力,使阅读的价值最大化。这种拓展在高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无疑影响深远。

1.“解析—组合”思维方法在文学类作品阅读中的使用

文学类作品阅读主要集中在散文和小说上,“解析—组合”散文,可以是其中的景物,也可以是表现的思想,如乡土情怀、对自然风光的喜爱等;小说则主要是其描写的环境、塑造的人物、设计的情节等。对于这些均可以在解析后进行再创作或创造。以2019 年高考全国卷(Ⅲ)中何士光的《到梨花屯去》为例,选取其中的一段: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运用“解析—组合”思维方法,可以提炼出“天色”“水田”“青葱”“初夏”“山野”“生命力”“沉醉”“碎石”“布谷”,再加上那个诗意的名字“梨花屯”。综合运用添加、想象、联想、替换、拓展等方法进行新的建构:

初夏,桃花店村的清晨,天色温润,一汪汪水田写着夏日的柔情,青葱的山野中传来布谷鸟的叫声,一条碎石子铺就的路蜿蜒伸向村庄……

在这段环境描写中, 使用替换的方法,“梨花屯”成了“桃花庄”,其他的几个均是通过添加、想象和联想完成。

此外,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主题均可类似处理,将其转化为写作素材或表现的主题。这些素材可以是原有的事件和人物解析后,选取局部重新组合;也可以解析后,通过反向思维,将原有的事件反转处理,进行再创造;还可以是更高层次的搭配处理,将多个事件素材融合以后,通过想象,作创新处理,许多的经典文学形象即是这种思维的结果。

2.“解析—组合”思维方法在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使用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多是论述性文字,对其的解析可以是概念、判断、逻辑关系等,组合运用主要体现在议论文写作中。例如: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

在这一段文字中,可以解析出“深层的精神追求”“丰富情感”“雅化”“弱化”“文化内涵”等,运用组合以后可以是这样的论述文字:

人生,不仅需要理性的认知,还需要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被文人雅化为诗,也沉淀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其内涵浸润着我们的精神,体现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不管是风吹,还是雨打,都不曾被弱化。

这段论述文字中,“文化内涵”因表述需要,作了二次解析,其他的组合基本沿用,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3.“解析—组合”思维方法在古诗文阅读中的使用

古文阅读解析对象可以是其中的某个片段,也可以是某个评价性的词语。如: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节选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节选自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阅读材料)

这两个材料解析后,可以组合运用为议论文的论据;也可以通过想象、虚构,把人物设定为为民请命之人,然后描写百姓对其的凭吊,以此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

古诗词的阅读中,其“解析—组合”多为文学意象,也可以少量使用于议论文中,为文章的语言增色。

如, 马兰的风沙与芨芨草见证了他的报国情怀……

三、“解析—组合”思维方法的实质

1.“解析—组合”是一种技巧和方法

“解析—组合”既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在阅读行为完成了相应的目标任务以后,对文本的深度开掘和实际运用。在深度学习能力建构中,它处在运用环节,它提升的不只是写作能力,更是思维品质,它可以使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体现深度学习思想。

2.“解析—组合”的提升实质在思维

“解析—组合”中,解析提供的是一种思维的触发点,它就像一个圆点似的,把人的思维引向各个方面,打开思维的上升通道和扩散空间,从而提升思维的质量;组合则是将扩散和提升后的思维凝结成成果,产生思维效益,形成思维价值和意义。

3.“解析—组合”需要养成一种思维习惯

“解析—组合”思维方法在运用中通过训练,将其内化为读者的潜意识, 促使其养成一种思维习惯,从而提升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更提升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枫树解析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跟踪导练(三)
意象、形神
跟踪导练(五)
枫叶红了
睡梦解析仪
电竞初解析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