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药性思考

2019-01-31 04:13张义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药性医家

张义军

(北京市朝阳区金盏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018)

石膏(Gypsum Fibrosum)是临床常用的矿物类中药,中医经典中,石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1],谓其“气味辛,微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在我国多数地区均有石膏分布,主产于湖北应城、河南新安、西藏昌都、安徽凤阳,新疆、甘肃、四川、贵州、云南亦产,其中道地产区为湖北应城[2]。

现代研究认为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此外还含有铝、铜、锌、镍、镁、铁、铅、钴等20 多种微量元素[3]。石膏采挖后,除去杂石及泥沙后药用为生石膏,经高温煅制后失部分结晶水而变为熟石膏(CaSO4.1/2H2 O)[4]。两者的功效和应用完全不同,生石膏清热降火,除烦止渴,主要为内用;熟石膏具收敛、生肌、敛疮、止血之功能而主要为外用[5]。

石膏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其清热功效显著,被誉为“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是治疗热病的代表药物,且其功效随着临床应用及认识深入,被广泛用于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吴施国等[6]根据历代本草、方书和医著对石膏的认识和应用,认为石膏的功效和用法是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中逐渐总结并不断完善的。唐代以前主要运用石膏清热泻火、解肌透表、清肺平喘、生津止渴的功效;唐代较全面的认识了石膏的功效;宋代突出了石膏透疹化斑和解毒逐疫的功效;金元时期,主要运用了石膏清热泻火、解肌透表和透疹化斑的功效,对生石膏功效的认识和应用和宋代相近;明代仍然广泛运用了石膏清热泻火、解肌透表、清肺平喘、透疹化斑、解毒逐疫和生津止渴的功效;清代,温病学派兴起,广泛运用了石膏清热泻火、解肌透表、清肺平喘、透疹化斑、解毒逐疫和生津止渴的功效,其中,尤其以石膏清热泻火、透疹化斑和解毒逐疫的功效为重点;近现代普遍使用石膏清热泻火、解肌透表、清肺平喘、透疹化斑、解毒逐疫和生津止渴的功效。尽管各历史时期对石膏功效的认识和运用有所不同,但能看出其脉络是承前启后的,体现了每个时代的医学发展脉络和医家的学术思想。

至于石膏的药性,历代医家和中医药文献著作有不同记载,有微寒、寒、大寒等,民间甚至还有“一两石膏尤胜一担凉水”之说。关于石膏药性的辨析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对相关文献研究进行论述如下。

1 经典文献对于石膏药性记载

王琳等[7]通过整理文献,将石膏药性分为如下5 种:1.1 微寒论 石膏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1]之后《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本草集要》《本草纲目》《得配本草》《本草崇原》《本草经解》《神农本草经赞》《医学衷中参西录》《本草择要纲目》等记载石膏性属微寒。

1.2 寒论 张仲景在《伤寒论》:白虎汤方中载“石膏一斤(碎,甘寒)”,麻杏甘石汤方:“石膏半斤(碎,绵裹,味甘寒)。”[8]之后《医学启源》《本草类要》《本草征要》《雷公炮制药性解》《本经逢原》《本草易读》《要药分剂》《罗氏会约医镜》《疫疹一得》《本草便读》《读医随笔》等均记载石膏性寒。

1.3 大寒论《名医别录·卷第二》首次记载石膏性大寒:“石膏,味甘,大寒,无毒。”[9]之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药鉴》《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备要》《本草新编》《冯氏锦囊秘录》《本经逢原》《本草从新》《本草秘录》《炮炙全书》《本草求真》《本草述钩元》《本草思辨录》《本草撮要》等均承此说。

1.4 石膏性微寒、大寒并举论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载:“石膏,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10]在对石膏功效作扩展同时,微寒、大寒并举。之后《千金翼方》《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等亦记载微寒、大寒。

1.5 石膏性微寒、寒与大寒并举说 王好古《汤液本草·石膏》记载:“气寒,味甘、辛,微寒、大寒,无毒。入手太阴经、少阳经,足阳明经。”[11]更是微寒、寒与大寒并举。

2 近代石膏药性的记载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12]及《中华本草》等辞书、工具书,新世纪教材《中药学》、全国精编教材《中药学》均沿用石膏性大寒说;王琳等[7]通过对文献历史沿革记载的梳理及临床应用的总结,认为石膏性大寒值得商榷,应属微寒为宜;金华彬等[13]针对《新中医》所载《石膏性大寒商榷》一文中所持石膏性微寒的观点存疑,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学习,认为《伤寒论》所载石膏性寒之说更为准确,而对大寒、微寒之论存疑。魏亦威等[14]通过对历代气候与石膏药性记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认为历代医家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用药态度以及学派之争等因素,所思所想所著也一定会有一些偏差存在。但认为石膏定义成微寒更吻合临床应用。

3 思考

3.1 石膏药性的记载是否真的与历代气候相关 如果石膏的药性真的与气候变化相关,那么像黄连/大黄等药的药性记载却没有类似变化?所以,笔者对气候影响医家对石膏药性的认识观点存疑。

3.2 石膏药性还有必要分微寒或大寒吗 所谓石膏性寒、微寒或大寒,是指中药“四气”而言。四气(four nature of drugs)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平等功能药性的统称。《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寒性较小的,即称凉性;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15]。近年来学者们对于石膏药性的辨析过程中,对寒性是肯定的,只是对于寒的程度属微寒、寒、大寒看法不同,这个我认为一是由于我们对中药的药性本来就是一个定性的认知,并没有对其程度进行定量;二是由于每个人对一件事务的认知本来就有差异,就像同一菜品有的人会认为咸有的人会认为淡。

综上所述,从中药四气来讲,笔者认为石膏药性以寒为宜。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药性医家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