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领会和落实“个体语言经验”概念

2019-01-31 01:49边建松
中学语文 2019年25期
关键词:老婆子廉颇蔺相如

边建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提出了“个体语言经验”这一概念,是放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下。新课标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但现今资料都没有提及“个体语言经验”这一概念的内涵与特征,所以笔者感到有必要做一阐述。

一、个体语言经验要符合一般语言经验的特征

语言经验是个人从学习到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语言的体验和积累。个体语言经验是建立在一般语言经验基础上。而一般语言经验,具有实践性、社会性、过程性。

所谓实践性,根据新课标阐述,主要实践方式是“积累、梳理和整合”,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梳理语言、整合语言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获得语言经验。语言在实践中才得以存在,否则,语言就只是语音、语汇、句法等方面的知识。所谓社会性,根据新课标阐述,是指“交流沟通”的功能。语言经验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一方面是个体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同时又是社会文化积淀的载体。所谓过程性,根据新课标阐述,是指“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语言经验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的实践,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常见的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无意识的交流阶段、有意识交流阶段、单词阶段、词组阶段、早期造句阶段、句子掌握阶段、完整的语法阶段。个体语言经验也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特征。

学习语言,积累语音、语汇是最基本的做法;然后是梳理,进行知识归类;最后一环是整合,将语言和经验结合起来。我们以《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蔺相如的语言为例。当渑池会后,廉颇欲辱相如,蔺相如避,舍人欲离开。面对这种情况,蔺相如怎么办?蔺相如是如此回答的:“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进行廉颇与秦王的比较,大家一目了然,廉颇自然不如秦王威严;接下来说明蔺相如面对秦王时不怕,“廷叱之”,言外之意就是更不怕廉颇;至此回答,取消舍人意识中的“蔺相如怕廉颇”的念头。但还有一个疑问必须回答,既然不怕为何要躲?蔺相如回答是“吾两人在”对赵国的重要性。这两层的分析,已经明确打消舍人离开的念头。至于最后一句点明主旨的句子,笔者倒以为未必是蔺相如说出来的,而是司马迁的说法。这样,语言就和经验结合起来了。当然,个体语言经验还有以下两块语文教学上的独特内容。

二、个体语言经验以呈现为表现特征

语言经验重在实践,所以必须把掌握的“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运用出来,这里的“运用”,笔者理解为“用语言来呈现内容”。语言经验若不是通过语言呈现出来,就等于打哑谜、点哑炮。而在运用语言时,必须结合具体情境。如《荷塘月色》描写荷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一句,若单从概括、理解文章内容的角度,这句不过是采用了博喻来写出荷花之美,但这样分析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知识而已,远远达不到“运用”。而从“如何描写荷花”的角度,我们发现博喻里前一句孤立地写荷花,后一句则把花和叶联系起来写,以此定位去获得个体语言经验,学生就会“运用”,比如指导学生观察描写校园一角时,学生模仿写道:“踞于校园中的教学大楼极像一个巨大的‘凸’字,又像屹立于群山之中的主峰。”前一句是孤立地写教学大楼,后一句把大楼和咫围的建筑物联系起来写。这就是个体语言经验以呈现为表现特征。

卫老婆子就很擅长呈现个体语言经验。祥林嫂在河埠被婆婆抓回去后,卫老婆子来道歉一番话:“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卫老婆子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这样的语言方式达到效果了吗?其实,卫老婆子抓住了四叔四婶的心理,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首先卫老婆子建立同盟,让四婶把不满全部转嫁到祥林嫂和她的婆婆身上。接下来,重申自己的无辜和自己前来的诚意,充分换取了四婶的信任。然后才是道歉,铺垫后的道歉只能让四婶无语地接受。接下来,卫老婆子又自轻自贱,把自己贬低到一个别人无法和她计较的卑贱位置,同时给四叔和四婶戴了一个大度的高帽,彻底地堵上了四叔和四婶的嘴。最后表达自己的诚意,也表达了愿意为祥林嫂被绑架而承担责任并设法解决鲁家遇到的困难的意愿。这一番话,都是为自己辩护。而阅读此段,我们也可以归纳和发现为自己辩护的技巧。

通过卫老婆子的语言呈现,我们也充分认识了她这位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八面玲珑、归根结底只考虑个人私利的人。理解这一点,我们会发现当遇到祥林嫂真正落难,她才不会(当然也不能)去帮助祥林嫂。

三、个体语言经验旨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语言

“语言个性,顾名思义就是在语言活动中并通过语言所体现的一定知识与概念的总和。”这是学界对“语言个性”的公认阐述。语言要呈现出来,有各种个性,有的豪迈,有的婉曲,有的明白晓畅,有的典雅精致,等等。那么,我们需要获得什么样的“个体语言经验”呢?笔者认为,新课标所谓的“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就是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语言。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发现适合自己的语言经验。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语用层面来借鉴,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如苏教版韩少功《我心归去》的一个片段:“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注:比较)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注:细节)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注:重复),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注:递减/递增),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否定)。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注:细节/夸张)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学生都能够理解本段文字是写在国外的孤独状况,但是文章“内容是如何表达的”呢?

我们分析之后会发现该段采取了比较、细节、重复、递减/递增、夸张等方法来写。于是让学生自选话题进行模仿写作,以达到迁移的落实。如高一(4)班杨嘉烨写咳嗽的难受:“又来了,像被发了狂受了惊的猫儿抓挠,像千万只蚂蚁从肺中穿到喉咙最终从你的嘴中鼻中爬出。接着是第十三次或第三十次的狂咳狂喘,你扼住咽喉,另一只手捶击着胸口,但无济于事。窗帘透出的光忽明忽暗,钟声一次一次地变得更加清晰,你也变得越来越清醒,因为在下一秒,下一分钟,下一刻钟,下一个钟头,你都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你被一个看不见的鬼怪下了诅咒,吸了魂魄,你觉得死神离得越来越近,镰刀就要架在脖子上,在这远比痛苦的恐惧之前,你又开始想起这世界,太多值得留恋:冰箱里还有半块芝士蛋糕和只喝了三分之一的鲜牛奶,书架上三四本看了多于或少于一半的小说和书页都被翻烂却仍忍不住翻开的杂志……”就比一般的写得更具体。“写作教师应首先训练学生清晰地表达含义,然后把学生的注意引向语言规则……”如此做法,对学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是帮助极大的。

猜你喜欢
老婆子廉颇蔺相如
一只叫乖乖的老鸭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躲债
负荆请罪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脚下踩着泥土
负荆请罪
廉颇并非真英雄
神算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