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验

2019-01-31 16:3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根型桂枝上肢

廖 权 邓 博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中医临床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一科,湖南 长沙 410007)

颈椎病,又称为“项痹病”或“颈筋急”,是由于颈椎间盘的慢性退行性病变,导致颈部关节失稳引起颈椎骨、关节与颈部软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出现颈臂痛、头晕、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随着现代人们生活中长期伏案工作,本病近年来有逐年上升趋势,并呈现年轻化、低龄化发病趋势,继发的各种复杂多样的颈源性疾病亦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邓博副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知名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20余年,对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经验丰富,临床疗效可靠,现将其治疗最为多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验阐述如下。

1 西医发病原因

西医认为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导致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结构受压而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使椎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等结构变性、增生、钙化,退变逐渐进展最终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1]。临床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放射痛范围根据受压神经根不同而表现在相应皮节,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无力、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即可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西医治疗多采用颈椎牵引、理疗等治疗。

2 病因病机

颈椎病,在中医学中属于“项痹病”范畴,古代医籍常有对其病因的叙述。《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如隋·《诸病源候论》云:“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六淫致病,湿邪最为多见。湖南地区气候湿润,冬季多寒湿,易感受风寒或居所寒冷潮湿,可致寒湿侵袭经络,阻碍气血运行,可使项背经气不畅。因此邓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是正气不足,体虚腠理空疏,营卫不固,复感受风寒湿等淫邪,导致局部经络不畅,气血凝滞,阻滞颈项经络而发病。

3 治疗特色

3.1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中医强调“治未病”,如《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在治疗颈椎病上,过去认为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为发病的高危人群,国内外有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说明颈椎病的发病率随低头频率的升高而增加[2-5]。随着科技发展,生活工作中充斥着各种电子屏幕,因此颈椎则被长时间处在固定的位置,姿势不当则成为诱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邓教授指出,纠正不良生活工作体位及睡眠姿势是预防颈椎病的关键。主动的抬头锻炼远优于被动的物理治疗,善于从生活中减少低头频率的解决方法,如适当降低座椅或升高桌子,睡眠时降低枕头的高度等等。

3.2 善于鉴别 以防误治 神经根型颈椎病由于神经受压迫,最为突出的症状即为上肢麻木胀痛不适,然而症状出现的部位常常不与颈肩部连续,如仅仅是前臂或手掌的麻木不适。因此需从解剖上了解上肢神经的分布及走行情况,与以下疾病相鉴别:胸廓出口综合征、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肘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等等。以上疾病均有特定的体格检查可排除,必要时可行影像学检查及电生理检查(EMG)可以确定。邓博教授指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与神经压迫有关,则必须按照神经系统的诊断原则为准,即要求定位与定性。临床上常常因为症状与相应节段神经支配区域不符合而误诊,因此邓博教授认为,诊断此类疾病必须按照循证医学的规则,不能仅依靠中医的辨证论治。

3.3 筋骨并重 内外兼治 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产生包括髓核的突出与脱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后纵韧带的局限性肥厚等,但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邻关节的松动和移位刺激并压迫脊神经根是引起症状和体征的重要因素[6]。因此积极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亦是本病的关键。临床上常专注于营养神经及止痛等对症治疗,而忽视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国内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与颈椎病具有相关性,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7]。邓教授认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应遵从筋骨并重的原则,对于中老年颈椎病患者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另一方面遵从内外兼治的原则,在口服药物的同时,配合针灸、理疗等外治手段可收获不俗的疗效。但不推荐在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行按摩、或牵引等,国内常遇到因按摩致颈椎病症状加重甚至出现瘫痪的病人。邓博教授指出颈椎病有多种分型,临床应熟悉相对应的治疗适应及禁忌征。

3.4 标本兼治 舒经通络 结合项痹病的病因病理,邓博教授认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当以标本兼治为治则,《黄帝内经》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不用。”故临床上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中主药为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葛根、全蝎、地龙、蜈蚣、鸡血藤等,重在益气通经,和血通痹。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原方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原文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邓博教授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味,全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葛根活血通脉、解痉止痛,升清降浊,且能引诸药直达颈项。白芍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鸡血藤补血和血通络,全蝎、地龙、蜈蚣搜风通络止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白芍之功;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如舌质紫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下肢痛加独活、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风、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断、狗脊、肉桂等。临证随症加减、灵活运用。

4 典型医案

患者,男,52岁。2018年3月23日初诊。主诉:反复颈项疼痛2年余,再发加重1天。患者2年前感颈项部疼痛,曾外院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曾接受颈椎牵引、针灸、理疗等治疗后疼痛缓解,但反复发作。昨天因劳累再发颈项部疼痛,向左侧屈颈时疼痛加重,伴有右侧上肢放射痛,夜间可痛醒,二便调。舌暗,苔白,脉涩,初步诊断:项痹病(痰瘀互结证),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具体方药为黄芪20 g,桂枝10 g,白芍10 g,生姜3片,大枣3枚,葛根15 g,鸡血藤20 g,全蝎5 g,地龙15 g,蜈蚣1条。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药渣趁热用纱布包裹热敷颈项部。并嘱患者每日门诊行颈椎牵引治疗,夜间平卧去枕头,切勿长时间低头。患者1周后复查症状明显好转。

5 体会

邓博教授认为中医药治疗项痹病有着标本兼治的优势,短期、长期均疗效确切,但必须辨病明确,治疗遵循当代《中医骨伤科学》提出“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骨伤疾病的四项原则,尤其强调未病先防,纠正工作生活中的不良体位及姿势,药物仅仅是辅助治疗,关键在于患者自身保持良好习惯。本治疗经验在临床上颇具疗效,供临床医师借鉴。

猜你喜欢
根型桂枝上肢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桂枝香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我的发现
蒙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