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材理解、使用、迁移能力的培养

2019-01-31 22:33
中学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对号入座化用幻化

邵 松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高中学生在阅读积累了一些素材后,却出现写作时处处用不上或书到用时“脑空白”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为师者总是告诫学生“多读多记,灵活理解,灵活使用”,但学生除了靠记忆对号入座地有限使用,别无他法。很多学生做了很多摘抄,写作文时翻来翻去,总还是觉得能用到的素材太少,不仅影响了写作的热情,还影响了阅读积累的积极性。这种困扰学生的常态,需要我们贴近学生,细致训练他们阅读积累后的理解、使用迁移能力。

我们可以借鉴学习迁移理论中的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的积极观,来运用于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灵活使用积累所得。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学习中会形成一种情境和反应的联结,学习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迁移,只要两种学习中存在共同的联结,第一种学习上的进步就可能转移到另一种学习上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学习积累,遇到形似的情境就可以迁移幻化(当然这里的“联想使用”是必须的),灵活使用所有的不一定同性质、同类别的但有相似点的素材。这样就会化有限为无限,避免了“对号入座”式的理解、调用素材而导致的“无解”、“无用”的尴尬无奈。同时,也可以避免很多同学使用同一个素材的尴尬,迁移能力会让素材的使用富于个性化、新颖性。

例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你却躲在阴凉之地;你说你喜欢自然,但实木家具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却嫌弃它贵。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少于800字。

很多学生就把作文材料里的最后一句狭隘地理解成情诗,从而陷入无法立意写作的尴尬。如果在理解时迁移幻化,这个“我”可以解读成父母、孩子;事务、事业、理想、追求等,如此以来作文思路一下就打开了。使用这段材料同样也可以通过迁移幻化,写用到各种意旨的作文里。

孩子们在清明时节抒写的情怀,除了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似乎就很少有句可用了。其实还有很多不一定是写清明的句子都是可以迁移化用的,譬如: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不思量,自难忘!/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相识不胜无眠夜,滴泪成诗寄远天。/长夜不敢沾滴酒,怕得忆君泪长流。/相思成灰肠断尽,携手阿谁伴我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唯有泪珠雨,尽倾东海恨无疆。/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多情自古伤离别。/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处处是绝境,思念在心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当孩子们看到有这么多可以迁移化用的句子,一下兴奋起来了。不管是对积累还是写作,内心深处的驱动力都被调动起来了。多做这样的课堂训练,就可以让学生的素材库丰富起来,头脑也更加灵活起来,解读能力、写作能力也就会提升起来。

又如大家熟知的泰戈尔的名作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也可以迁移化用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和同事关系上。不仅形象,还很容易打动人。有一次我在批评学生不认真学习时,委婉地说了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坐在讲台下的你,不知道台上的老师有多爱你。”学生一下领悟了,在羞愧和愉悦中接受了批评,迅速投入到学习中去。避免了一场不快的发生。迁移化用之妙尽在其中。

我们还要让孩子们具备 “生活处处可迁移”的意识。例如听到的歌词、交流中别人的智言慧语、广告语、各种宣传语等等都可以用来积累、迁移。迁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进行专项培养。

猜你喜欢
对号入座化用幻化
The Beasts Within
幻化兽
对号入座清夏火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天外来客
浅谈楹联创作中的抄袭与化用
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