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追风筝的人》中的种族主义思想

2019-02-02 09:37陈淑华
北方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种族主义

陈淑华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笔下的阿富汗本来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陷入战乱。种族主义思想是《追风筝的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阿富汗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胡赛尼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追风筝的人》,胡赛尼表达了反对种族主义的思想,渴望民族平等,国家和平。

关键词: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种族主义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出版于2003年,获得了许多奖项,其中包括联合国人道主义奖。《追风筝的人》呈现了阿富汗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政治,战争,宗教,种族冲突等,其中,反种族主义思想也是作者要阐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愿望之一,反映了胡赛尼对种族平等,国家和平的向往和憧憬。

和中国一样,阿富汗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普什图人,他们信奉逊尼派。哈扎拉族是其中的第三大民族,他们信奉什叶派。他们被普什图人看作是异教徒和下等民族,受尽他们的迫害和剥削。因为哈扎拉人被认为没有阿富汗人的特征,而是蒙古族后裔,而且两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也不一样。

一、种族主义的历史文化背景

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种族主义可以视作是一个社会问题,经常被政客作为政治工具来使用。种族主义从集合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解释为一种情感上的现象。种族主义以德国纳粹政权和过去的美国为代表,德国纳粹政权视金发碧眼的白种人为最优秀的主宰种族,德国纳粹政权称之为雅利安人。而过去的美国则对所有的有色人种都加以歧视和迫害,近些年已稍显好转。种族主义是剥削阶级用种族作为区分人类优劣标准的一种理论。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高等种族”应统治“低等种族”,是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根源,直接为殖民侵略和扩张政策服务。

种族灭绝是指人为地,系统性地,有计划地对一个民族或一些民族进行灭绝性的屠杀。从奴隶社会起,种族灭绝就已在一些国家的政策中存在,后来作为殖民政策的工具得到了广泛运用。不论在夺取殖民地还是镇压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过程中,殖民主义者都执行种族灭绝政策,消灭了大批殖民地人民,如非洲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美洲和大洋洲的土著居民人口大为减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分子推行种族灭绝政策,杀害了600多万犹太人和大批吉普赛人。二战后,还有些帝国主义国家不仅继续用种族灭绝政策对付国内种族和民族,而且用以反对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种族灭绝罪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和反对。

二、《追风筝的人》中种族主义的表现

《追风筝的人》首先通过对某些人物的描写来表现种族主义。例如哈桑的相貌描写:“他的脸很像木头刻成的中国娃娃,鼻子大而扁平,双眼眯斜如同竹叶,眼珠在不同光线下会显现出金色,绿色甚至是宝蓝色。我依然能看到他长得较低的小耳朵,还有突出的下巴,肉乎乎的,看起来像是一团后来才加上去的附属物。他的嘴唇从中间裂开,兴许是那个制作中国娃娃的工匠中的工具不慎滑落,又或者只是由于他的疲倦和心不在焉”①邻居小孩骂哈桑为“吃老鼠的人”,“塌鼻子”,“载货蠢驴”等。恶棍阿塞夫因为阿米尔和哈桑交往,就要揍阿米尔,“你也是个问题,阿米尔。如果没有你和你父亲这样的白痴,收容这些哈扎拉人,我们早就可以清除他们了。”①后来哈桑被阿塞夫凌辱,阿米尔虽然看见了,但是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后,由于他的懦弱,还是选择躲在角落里旁观,直到最后逃跑了。“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①可以看出,虽然阿米尔和哈桑从小就玩在一起,但是阿米尔并没有把哈桑当作平等的伙伴来对待,更不用说做朋友了,在他眼里,哈桑就像一件衣服,需要温暖的时候拿来披一下,不需要了,随手一扔,毫无感觉。

其次,《追风筝的人》还通过人物对比的方式来呈现种族主义。通过对阿米尔母亲和哈桑母亲的对比,突出哈桑母亲的放荡、无知、愚昧等。阿米尔的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出身高贵,因难产而死,死后留下了很多书籍。她是个纯正的普什图人。“妈妈受过良好的教育,无论人品还是外貌,都被公认是喀布尔数得上的淑女。她在大学教授古典法尔西语文学,祖上是皇亲贵胄。这让爸爸十分高兴,总在那些对他有所怀疑的人面前称呼她‘我的公主”。①哈桑的母亲莎娜芭是个哈扎拉人,没有文化,徒有美貌,从不洁身自好,生完哈桑未满7天就跟一群江湖艺人跑了。她只是男人的玩物。另外,通过阿米尔父亲和哈桑父亲的对比,突出哈桑父亲的无能、卑贱、贫穷、无奈和对命运的逆来顺受。阿米尔的父亲高大威猛、帅气、健壮、善于交际、勇敢、富有,简直是完美的男神,拥有一个男人所必须拥有的一切品质。“爸爸是典型的普什图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留着浓密的小胡子,卷曲的棕色头发甚是好看,……总是像太阳吸引向日葵那样,把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①哈桑的父亲阿里是个小儿麻痹患者,不仅小孩取笑他,连他的妻子都不正眼瞧他。他面无表情,相貌丑陋,骨瘦如柴,一穷二白,从外在因素看,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的人选。“他们管他叫塌鼻子,因为阿里和哈桑是哈扎拉人,有典型的蒙古人种外貌。”①

《追风筝的人》中还通过讲述拉辛汗的爱情悲剧來侧面反映种族主义的严重程度。拉辛汗年轻的时候,与邻居家仆人的女儿相恋,而她也是哈扎拉人。他们偷偷幽会,也度过了许多浪漫美好的快乐时光。可是当他把真相告诉他父亲时,结果可想而知,他的母亲当场昏过去了,要不是他父亲的阻止,他的哥哥还会拿猎枪崩了他。为了这个事,他的父亲把那仆人一家赶走了,就因为他们是哈扎拉人。

其实阿米尔父亲心里也没有把哈桑的父亲当作真正的朋友。“无关乎这些事情,因为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①哈扎拉人自出生起注定成为文盲。哈桑也是,阿米尔经常嘲弄他的无知,所以阿米尔也从没有把哈桑当成朋友。他们不可能成为朋友。

三、种族主义的典型人物——阿塞夫

阿塞夫是典型的反社会分子。“他凶残成性,恶名远播,人们总是避之唯恐不及。……他说的话就是法律,如果你需要一点法律教育,那么他那不锈钢手套无疑是最好的教具。”①他崇拜希特勒,认为“要是希特勒完成他那未尽的事业,这个世界会变得比现在更好。”①“阿富汗是普什图人的地盘,过去一直是,将来也永远是。我们是真正的阿富汗人,纯种的阿富汗人,这个塌鼻子不是。他们这种人污染了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国家,他们弄脏我们的血脉。”“希特勒生不逢时,但我们还来得及。”①“如果没有你和你父亲这样的白痴,收容这些哈扎拉人,我们早就可以清除他们了。他们全都应该去哈扎拉贾特,在那个属于他们的地方烂掉。”①他还性侵了哈桑,就因为哈桑是哈扎拉人,因此这种本是重罪的事却不是犯罪。阿米尔因害怕被阿塞夫折磨,目睹了哈桑被虐的全过程,但却偷偷地跑开了,心里还不断地安慰自己说:哈桑只不過是哈扎拉人。阿米尔无法面对哈桑的善良,可是他不但没有向他道歉,更没有丝毫安慰,而是诬陷哈桑偷窃,把哈桑父子赶出了家门,以此来获得“眼不见为净”,给自己一点自欺欺人。1998年,塔利班开始在马扎里沙里夫屠杀哈扎拉人。阿塞夫当上塔利班的头领之后,开始清除哈扎拉人,他称他们为垃圾。他说:“阿富汗就像一座到处扔着垃圾的美丽大厦,得有人把垃圾清走。”他还把哈桑的儿子当作性奴,就因为他是哈扎拉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是这个极端种族主义者和施暴者阿塞夫,在阿米尔父亲眼里竟然是一个全能型的完美小伙子。“就外表而言,他是每个父母梦想中的儿子:强壮,高大,衣冠楚楚,举止得体,英俊得令人吃惊,还富有才华,更不用说还能机智地跟大人打趣。”①

四、消除种族主义的道路是漫长的

2017年,奥巴马在他的卸任演讲中坦言种族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可以造成社会分裂的重大问题。2017年8月12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特维尔市发生了近年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白人至上主义”游行和骚乱。经过一个周末的沉默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表简短声明,直接谴责三K党,白人至上主义和新纳粹主义令人厌恶。特朗普在声明中说:“种族主义是恶魔——那些以种族主义之名煽动暴力的人,包括三K党,白人至上主义和新纳粹主义,都是罪犯和暴徒。对身为美国人所正视的一切而言,他们都令人厌恶。”特朗普在声明中还说,“在上周末种族主义暴力中犯下罪行的所有人都将负上责任,正义必将伸张。”

种族主义的产生,发展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的原因,这就注定了消除种族主义势必充满艰辛和磨难,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漫长之路,但是只要全人类共同努力,种族平等一定能实现。

五、结语

社会学家爱德华多·博尼利亚指出“种族主义是诸如殖民、奴隶、劳动力移民等种族统治进程的产物,人类历史上一旦出现这种社会结构,它便会根植于各种社会形态。”②种族主义思想由来已久,但无论它在哪个年代都是不人道的,反人类的。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中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尤其是对阿富汗实现种族平等的愿望,但是,他的这个愿望就像天上的风筝。21世纪的今天,种族问题依然是世界诸多重要问题之一。在有些地方还造成了惊人震惊的人类悲剧,只有全世界共同努力,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真正消除种族主义思想。

注释:

①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77,15,13,9,25,38,39,40,41,95.

②孙璐.美国后种族时代话语的建构与结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22.

参考文献:

[1]牛慧.生态批评视域下解读《追风筝的人》[J].甘肃高师学报,2017 (2).

[2]林芊芊.《追风筝的人》哈桑悲剧命运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4).

[3]王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母亲形象解析[J].戏剧之家,2013 (11).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种族主义
与种族主义作战的艺术家
正视美国种族主义历史需正视“种族”这一概念的起源 精读
词典查不到的种族主义定义
“种族主义鱼”(图片新闻)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中体现出的双重背叛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