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困生”信心提升的三维合作理念

2019-02-04 16:07刁明惠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自信心学困生

刁明惠

摘 要:多年来一线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大旗挥舞下却变得更为忧心忡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程推进,各种社会诱惑力,使得学生把学习的主战场变成了一个可以随意“兼职”的副业对待,“学困生”的队伍正以几何式的增长速度激增。一批“老学困生”由于个体转化困难,堪称“学困生”中的中流砥柱。这样新旧交替的现象,与素质教育的美好初衷似乎背道而驰。

关键词:学困生 三维合作 自信心

素质教育实践多年以来,在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都渴望学生能够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起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力技能素养同时又能确保自己个性的独立和身心的健康。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作为一线教师虽只有短短的五年实践经验却也有了从学科教师到班主任教师的角色变化,这让我对待“学困生”有了超越学科辅导层面而是融入更多德育方面的理性思考:例如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教师、学生和家长这三方,促使学困生在作为迷惘的阶段提升其自信心,让他走出人生的瓶颈期走入光明的坦途。

一、理想憧憬阶段

初入三尺讲台的我对于教师怀有美好的憧憬期待,我坚信学生和老师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互信互爱达到完美的平衡。

职初阶段许多经验教师提议出两个建议:第一,要以一种震慑的姿态去压制学生,使他们在第一印象中就对你望而生畏。第二,少言慎行,不苟言笑让学生猜不透你,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了。

对于这些高压式政策,我自觉不适合性格慢热又易怯场的我。我更爱用书本习得的爱的教育去感化我的学生。单纯如我也曾经沉迷于一些书籍中理性化的德育方法,一心想着要和学生做朋友。

《爱的教育》被学生所喜爱的“可爱的老师”永远不会是疾言厉色的,他会用全时间最质朴的言语关心他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在语言艺术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力体现。教师愿意放低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甚至角色互换式地把学生当作小大人来让他们体验到老师的殷切期盼和担当责任的意识。

所以我始终坚持面带微笑的上课,寄希望于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理解,建立起互爱互信的良性师生关系。

一学期来我收获最多的不是这些学生同样的温柔以待而是这群“学困生”的变本加厉地得寸进尺,这在我职初阶段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面对一群调皮又思想活跃的孩子,总是在课堂上随意打断我的思路,询问一些与课堂知识无关的话题,更有甚者直接在课堂上发问刁难。他们可以随意与你勾肩搭背甚至给你取一些不太文雅的外号来以示亲昵。看似“和谐”的关系下其实暗藏“杀机”。

此时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正在用我的放纵去打破教师本该树立的“威严感”。我开始认真的思考我在面对“学困生”时的自我德育观念是否应该转化,以怎样的距离与之相处。同时是否能够建立一个有更多人员参与的合作型转换机制,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建立起自信心对学习生活产生长久的裨益。

二、实践辩证阶段

一般普通流行的定义是:考试分数长期低于及格线,就是“绝对”的学困生。《学困生心理与教育》中对学困生的定义是: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不良”,还包括“学习失能”。二者的共同点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并指出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1]

一心从理论知识中获取德育方法的我就好像是一条在水中的游鱼,一味地依赖着水来滋养自己却忘了要游向何处。可是却忽略了作为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学困生”,其内核性格也有着天壤之别。

半个学期的相处之后,我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学困生”,在此归为以下三类:a生个性好动,油嘴滑舌,上课爱提问但大多没有重点,课堂参与度高但学习效率却很低,这里称之为“学习浮躁冒进型”。b生个性沉闷胆小守规矩,能按照我的教学思路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他背诵认真、订正及时,每次收上来检查的作业和笔记都是一丝不苟的,但记忆力和巩固力极差,往往在考试时并不能取得理想成绩。这里称之为“学习能力不足型”。c生上课打瞌睡,作业不交,学习积极性较差,即使面对老师批评指责多次都无济于事,这里称之为“学习信心低下型”。

面对这三类学生,我分别从自身入手结合学生资源和家庭资源对“学困生”们的心理转化有了如下的三方合作实践。

1.师生交心,初建信心根基

师生关系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 师生关系的性质“在总体上是与社会主流人际关系的性质相一致的”。[2]

(1)一次握手的美好

在初任班主任伊始,我就听说了班里赫赫有名的小立同学,他在六年级时就因恶作剧而受到过学校处分。也会在副课上随意插话打断老师,撕书向老师示威。面对这样“学习浮躁冒进型”学困生,最主要要让他静下心来,思考学习的意义和努力的方向。

在“引领、实干和情感”的班主任理念感召下。想到班主任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要让正处于是非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孩子,明白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于是我为他制定了满满一页的规则制约,包括上课插话的处罚机制、对待副科老师文明用语指导等。结合青春期学生爱面子、爱表现的心理特点。我给他及其他与之有相似问题的同学在班级最后一排留了“反思专座”每周由班主任老师监督并按照条约扣分,一旦达不到制定分数,就要坐上这让人“难为情”的“反思专座”。

在万事俱备之时,我借着他再次犯错误的当头,给他来了个猝不及防的“当头棒喝”。我走进他的身边,开门见山地剖析了他曾经犯过的错误,并且悉心询问家庭和学习情况。“了解”是让他卸下心里防备的第一步。紧接着我面带微笑地宽慰他,七年级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应该更多地如过河卒子一般朝前看,把错误留在昨天。

当我主动伸出手来说要与他好好相处时,他吃惊的半天没有说话,但却怯怯地伸出了手。这一刻我想他内心或许有些许感动,感动于一个愿意放下架子,尊重内心的老师。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在于老师那主动伸出的一双手。那是跨越师生心灵中鸿沟的一道桥梁,师生双方均以主体人格的身份彼此敞开内心世界,进行主体间的平等的对话 、交流和沟通 ,這是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与沟通。[3]

从这以后小立同学在我的严爱并施的规则和关心之下,渐渐地改掉了上课插话坏习惯,并且每天晚上准时向我核对确认当天作业,才肯安心回家。教室后的那个“反思专座”上也不再是常客。在规则的引领下,他再也不是个迷途的羔羊,每天把精力花在学习上也在点滴中收获更多。

规则是在大爱的基础上给了人一定的限制,论语曾云:“生和安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教师的主动引领下,我可喜地看到一个“浮躁冒进型”学困生的成长。

2.生生互助,助力信心提升

在一次处理班级中同学小矛盾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也能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心理影响从而间接打击他们学习上的自信心,而这样的自信心与安全感的构建正是“学习能力不足型”学困生最为缺乏的东西。

(1)我们的小矛盾

“老师他又来拍我头!”只听见小豪同学气冲冲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愤愤地说。这已经是本星期第二次的造访,让我下定决心要出面调解这两个小朋友间的小矛盾。我来到班级门口把两个当事人叫到了面前,听了双方的说辞也叫出了班级中的第三个中间人来全方面地了解情况。这一切都源于他们两人对于对方身份的不同认识。小豪同学是个独来独往的同学,在交谈中我知道他在班级中朋友甚少,但却十分享受这样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明确表示出自己不需要在学校交朋友,也不认为小书是他的朋友。而小书同学却始终认为自己和小豪在班级中成绩都不如意,老师也不会特别关注他们,又都是独自坐的,有着“难兄难弟”式的惺惺相惜。

看到小书同学泪眼婆娑的样子,我了解到一心把对方视为好友的他,居然只是因为他两有着相似的独坐经历。这样的自卑式的身份认同,把独坐等同为被同学孤立,被老师忽视。

我认识到了这一小小的排座位举动,居然深深地触动了孩子的内心……

因此,我给他重新安排了座位,并安排8个班委轮流给他补习各门学科的薄弱环节,好让他慢慢重新融入班级。我找到了小豪同学与之谈心,希望他能主动与之握手言和,并且还安排他俩同桌。在一次课堂表演活动上他们的合作表演课本剧得到了全班同学雷鸣般的掌声。自此,我看到了两人更多的形影不离,甚至午间用餐、讲座出游也要想方设法地坐在一起。

这类“学习能力不足型”学困他们在成长的路上遭受了太多的不被重视和排挤的眼光。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是促使他们成绩进步的有效途径,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我们成年人尚且如此,这些正处于身份被认同期的青少年更需要同龄人间的相互扶持着砥砺前行。

3.家校联动,呵护信心堡垒

(1)一封鸿雁的问候

我们班的小惠同学,不仅作业拖拉不交,行为习惯上也堪忧,身处单亲家庭的她与父亲的交往更是危机重重。身为班主任的我,常常能在半夜收到小惠父亲的求助电话,说孩子又跟他争吵了、又打了她了更有时会向我抱怨孩子彻夜不归等。

一个中学女生常有留宿他人家的现象发生,无论怎样都是要严厉制止的行为。几次与之当面交涉,她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敷衍。于是我就想到了用书信的形式,与之沟通,我寄希望于这一份份字迹娟秀的书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那暖暖的心意,通过这字字墨香传递开来。

没想到第二天我就收到了满满一页信纸的回应,她在信中提及了对于父亲的不满,他不愿意待在家中与父亲独处,因为父亲总是牵制她很多事,遇到问题也只会用粗暴地方式来解决。她坦白向我倾诉了,每次都是女同学家中,让老师放心。每一次出走,就是为了逃避父亲。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在于父亲,我就偷偷联系了小惠父亲,我把孩子的这封信在微信中传给他阅读,并期望他也能用书信的形式,心平气和的与孩子谈谈心。毕竟青春期的女生,有着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去呵护。

第二天一早的课间,小惠就面带微笑地凑到我的身边和我讲述了与父亲和解的过程。父亲承诺给她一些自由的空间,不再让她承受太大的压力。并且承诺未来对于她的不满会用书信的交流替代粗暴的打骂。看着她上扬的嘴角,有神的双眼似乎有说不尽的喜悦,得意洋洋地說着她让父亲签名画押的有趣画面。

此时此刻,我并不奢望仅靠通信就是她成为“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但是我坚信这份鸿雁家书已经让这个孩子解开了心中阴郁的心结。这种真诚的思想交流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4]

结语

学困生好比是我们每个老师、每个学生、每个家长心中的一个心结,戴着有色眼镜的老师们若抱怨他们,趾高气扬的孩子们若疏远他们,恨铁不成钢的家长若是粗暴地对待他们,必定给孩子心理抹上一层越来越厚重的尘土。但若是换一种角度,给予他们更多关心瞩目,把教师、同学和家长这三方的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各种类型的学困生在面对自己成长路上的困境时能够时刻有一双有所依靠的双手。他们点滴的心理转化定会伴随着飞扬的自信和青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回报你别样的精彩,把这一个个心结打成一个漂亮而又夺目的蝴蝶结。

参考文献

[1]闵少柏.学困生形成原因与教育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2-3.

[2]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1):27-31

[3]邵晓枫、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39

[4]李镇西.我这样做班主任[M].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90.

猜你喜欢
自信心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初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思考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如何让学困生走进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