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嵌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五对关系

2019-02-06 03:51曹子傲
西部学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布局战略

曹子傲

摘要:内嵌在“四个全面”①战略布局中的五对关系,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四个全面”的一脉相承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梦之间是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精神和制度保证的关系;“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五位一体”②是具体建设,前者与后者是指南关系;“四个全面”与党的宗旨之间,后者是前者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落实;“四个全面”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办好自己的事,力争为世界提供解决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全面;内嵌;五对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2-0012-05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于2014年12月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這一战略布局,内嵌的五对关系是这个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语境下,厘清这五对关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2]10。诚然,到目前为止,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没有归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那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认定,是我们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大课题。由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对关系,其实质是如何看待“解放思想”,这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的认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解放思想密切关联。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羁绊,推动了拨乱反正,使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步入正规,在此激励下,我们党顺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廓清了改革中的种种困惑,针对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给出了科学的回答,坚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力”,使得“东方风来满眼春”,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可以说,在解放思想的助推下,历经多年的砥砺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83。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国情、世情和党情的变化客观需要我们党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地根据时代特征进行相应的顶层设计,以更好地适应实践要求。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等紧迫性课题所形成的“问题丛”现实地摆在我们党面前。因此中国的现实要求理论上向前跨越一步,我们党对上述问题做出比较全面的、带有根本性的反思,并据此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重大思想创新,一方面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原创性的思想洞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显然,思想谱系和问题意识相结合是这一战略布局的显著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条红线。这个特征使这一战略布局深刻而丰富,因为这一思想是由纵横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使我们在学习、领会和践行这一思想时深刻地感受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背后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守,有对中国客观现实问题高屋建瓴、化繁为简的判断,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如果脱离当前中国现实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前面的历史脉络,就无法真正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髓要义,因而,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在含有在解析中国现实问题的同时,也有一种追溯马克思主义思想谱系的“冲动”,这使我们从习近平上溯到胡锦涛、江泽民、邓小平,以至于毛泽东、列宁和马克思,这是一种思想谱系的追寻。当然,这种纵向的探源也意味着横向的探理,因为这种思想谱系上的探源,在一定意义上是围绕着一些重大问题意识而展开的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革命家和政治家之间的对话——这恰恰反映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

二、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先后提出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大命题。由于两大命题都具有全局性和总体性的特点,如何认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深化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应有之义。虽然两者均基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趋向,但旨趣和目的不同,中国梦指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归属治国理政之策。直言之,中国梦主要指向的是中国发展的世界维度——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要是解决新时代中国如何尽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奋斗目标。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是中国梦这一重大思想中最根本的预设。前者是国际实力比较,后者是增强自身实力的办法。中华民族具有灿烂的文化,在古代历史上曾闪耀过骄人的辉煌,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落伍了,落伍的结果就是挨打。自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华民族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逐渐转变了观察外部的视角,从中国看世界渐次转到从世界看中国,中华民族便开始了“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追梦之旅。在追梦的奋争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28年“惊天地、泣鬼神”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从奴役和屈辱中翻身站了起来,中国历史在新中国成立的号角声中进入到一个新纪元。此后,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至今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安居乐业。在辉煌的成就面前,我们党“自豪而不自满,绝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我们党对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12。这就是说,在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仍需努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依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夙愿和我们党的当前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党团结全国广大人民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中继续追梦的政治宣言和美好期待。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征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也不例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体现了我们党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创新的理论和政策的合奏曲,抓住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本。

毫无疑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蕴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性一步。这即是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只有“强起来”,中国梦才能实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逻辑恰恰体现了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物质、精神和制度等保证。没有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我们党所做的适时政策和实践创新,对实现中国梦起着决定性影响。

三、“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对这个战略布局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都作过精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4]17。这个讲话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定位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统一的战略谋划,为我们学习和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指南。

目前学界的共识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我们党深刻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领域的把握。这就是说,“五位一体”重在对建设领域的把握,使各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推进,彰显科学发展的要求。亦即,“五位一体”总布局之“总”是指各个建设领域的意思。

习近平总书记将“四个全面”定位于“战略布局”,即是说,“四个全面”是高屋建瓴的统摄,对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即是“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每一个“全面”都对五个领域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从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两个布局”在理论生成、内容逻辑等方面具有交集,但两者地位不同、指向不同。具体而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全局性的指导方针,指导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何整体推进的问题;“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具体领域建设的构思,主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领域建设的规划和安排。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属于宏观层次,具有指导思想的地位,属于治国理政范畴,而“五位一体”总布局属于微观层次,侧重具体贯彻落实战略思想的制度安排,位居“四个全面”之下。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表明:“牵牛要牵牛鼻子”,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中,应聚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全局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时代主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都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意义。当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方面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提出之前,我们党都曾经提出过,但这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基于问题导向的创新,也就是说,当下我们党面对的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需要将这“四个全面”有机联系起来讨论。这“四个方面”放在一起具有自身的逻辑关系,成为一个有机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深化改革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全面从严治党则是“鸟之头、车之体”。归纳起来就是:我们党在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后的重整武装,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时,我们在正确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关系时,还需注意一个问题:由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仍需要继续推进。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要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日,也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日,而且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将是长期管用的”[5]。

四、党的宗旨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

我们党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奋斗的历程和当前为了人民福祉而接续奋斗的现实形成了一面凹镜,考虑到经济社会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中——中国的巨变正是在这一环境中得以继续,凹镜折射的内容会有差异,但凹镜聚焦的焦点却是始终如一的——为了人民的幸福。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要从事实和规律的认识论层面,而且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到价值层面。从价值层面看,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这一过程是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接续奋斗不断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从而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是一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奋斗目标与战略措施的辩证统一。这就是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至少可以从其奋斗目标和战略措施两方面来考察其价值维度。在目标层面,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目标的人民性是我们党的宗旨,在任何时候、任何理论都不能抛弃这一目标。关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由此可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已内化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了,并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要目标。一言以蔽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为了落实我们党的宗旨;在当前阶段,就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实现目标的举措层面,同样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属于举措。举措的人民性就体现在:人民既是依靠力量又是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没有人民的支持,缺乏动力;没有人民的参与,缺乏主心骨;没有人民的评判,缺乏衡量改革长短优劣的尺子。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没有人民的支持,缺乏导向;没有人民的参与,缺乏智慧源泉;没有人民的评判,缺乏对司法体系的监督。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没有人民的支持,缺乏执政基础;没有人民的参与,缺乏新鲜血液;没有人民的评判,缺乏对党的建设的外在保障。

“政治行动的任何计划都有价值预设,这个预设帮助界定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并判断各种行动选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7]205,在我们党的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对“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的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来源于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群众生活的呵护——这构成了我们党开展工作的“价值预设”。通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党践行“四个全面”的具体方针政策,我们可以发现,人民性的特征相当鲜明,这主要表现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取决于人民。上述表现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句话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很明显,我们党不仅把坚持人民性作为政策制定的首要考量,而且把政策的具体实施作为坚持党的人民性的一种真切表达。

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

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全球化背景下,其面对的问题可以说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在此意义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联系着中国和世界。不过,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讲中国的是在讲中华民族的问题。不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中国始终是基点。这就是说,民族视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内在依据和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要从民族性的维度去理解,是为解决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而提出的,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国面对的一些重大问题又具有世界性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中国发展必将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8]。由此可见,除了民族性的维度外,还要从世界维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世界性的维度而言,新时代中国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不是中国所特有,而是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是世界各个国家都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持续低迷、复苏乏力问题,全球贸易延续萎缩问题,地缘政治风险上升问题等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具有国际战略的思想。

过上美好生活,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人类和贫困的斗争从未结束。据世界银行2015年度报告显示,全球近10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这意味着建立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仍是世界人民的追求,各个国家都要为脱贫做出自身的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众多,据统计,2014年全球12亿贫困人口,13%生活在中国[9]。按照第一个百年的目标要求,中国须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因此,扶贫攻坚就显得尤为重要。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年末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4.5%下降到3.1%,下降了1.4个百分点[10]。对于中国在脱贫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国际社会反响巨大,普遍认为,“2020年,实现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无疑将是一个壮举,是对国际减贫事业的极大贡献”[11]。从本质上理解,脱贫过程也是经济现代化的过程,没有经济发展而谈脱贫只能是无本之木。因此,中国脱贫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由于中国仍是发展中的大国,如何在国力弱、基础差的背景下实现发展是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在脱贫方面的成就证明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路径选择的正确。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世界意义,给世界各国特别是亚非拉国家摆脱贫困和经济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

当前世界经济依然没有完全走出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各个国家都在思考如何使本国经济走出低迷状态。全面深化改革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具体而言,这种新动力来源于改革的整体性(全面)和结构性(深化)的协同互动,而非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改革。恰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论及中国经济的“动车组”,动车车头有自身动力,各个动车有分动力,他们自身内部结构的优化和他们之间运行的协调可以取得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效果——使动车组保持平稳高效高速运行。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势下,中国经济每年以大致7%左右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这一方面表明全面深化改革动力组成的动力输出非常强劲,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走出经济低迷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国家如何治理?这是自国家产生以來就一直存在的重大而复杂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涉及的是国体和政体,然后是国家治理需要解决的路径和方略问题。国家治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更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强调形成健全的、成熟定型的现代化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和治理绩效的提升,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出特点,这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但是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和价值观多元化——仍保持了国家的繁荣稳定,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令人满意的。当然,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中国需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中国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对国家治理探索出的经验丰富了世界各国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布局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VR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Face++:布局刷脸生态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