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庄浪县朝那湫考释

2019-02-06 03:51张双锁
西部学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

摘要:通过史料记载和现场考察可以判定,甘肃省庄浪县朝那湫不仅是泾河、汭河的源头所在,也是伏羲、女娲的诞生地,朝那国的都城就建在此地,同时这里也是秦汉王朝祭天的地方,以及诅楚文《湫渊》的出土地。可以看出,朝那湫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关键词:庄浪朝那湫;历史内涵;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3-0092-04

位于关山之巅、甘肃省庄浪县境内的朝那湫,不仅是泾河、汭河的源头所在,而且是伏羲及女娲的诞生地、朝那国的都城所在地、秦汉王朝祭天的地方,是诅楚文《湫渊》的出土地。它的历史内涵及其文化意蕴不可低估。

一、朝那湫是泾河、汭河的源头所在

(一)朝那湫的地理特征

朝那湫亦称湫渊,是一个高山湖泊,地处关山之巅、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桃木山西麓。其有前湫和后湫之分:前湫稍大,状若卧蚕,水面约50余亩,其水清澈透亮,周边生长着茂密的杂草和沙棘,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后湫略小,形似弯月,水面约30余亩,其水碧绿灰暗,池边生长着稀疏的芦苇,在邻近散落的岩石间可看到零星的黄刺梅,给人一种含蓄内敛的感觉。有诗曰:“双湫俨若夫与妻,醉生梦死不知年。”

桃木山古称湫头山,也称笄头山、岍头山,海拔2857米,为关山第一高峰。这里是一个三县交汇的地方:东北麓有泾水源头老龙潭,为宁夏泾源地界;东南麓有汭水源头,为甘肃华亭地界;西北麓有朝那湫,为甘肃庄浪地界。整个山峦峭壁林立、苍岩起舞,杂树交荫、芳草萋萋,有大大小小的泉水100多处,俨然是一个“龙的世界”。有诗曰:

陇坂湫头山,崛起不知年。

西有朝那湫,东有老龙潭。

方园四十里,大小百余泉。

仰观鱼龙气,昂然冲云天。

(二)朝那湫的奇特现象

朝那湫之水不涸不溢,不因冬旱而涸,也不因秋涝而溢,一年四季总是保持恒定状态,没有听说其干涸过,也从没有听说其外溢过。

朝那湫之水,渊深莫测。有位在庄浪工作的南方人,水性极佳,曾先后两次试图潜入水底探其深浅,但终因其水太凉而无法下沉,只见内如峡谷、怪石嶙峋,狰狞可怖,还有一些废弃的建筑木料横亘其间,遂放弃。

朝那湫之水,不能外流。1958年,当地曾引水灌溉,但渠开水降,其水就是不流,故而终止此举,至今还能看到当年开挖的渠道痕迹。

(三)朝那湫的成因判斷

朝那湫后岩石裸露,有暗紫色和紫红色的细砂岩、砂岩、夹薄层泥质砂岩和砾岩。从其岩性来看,当为白垩纪地质结构:岩石厚度1160米以上,距今1.45——0.65亿年。由此而言,朝那湫当为6500万年以前由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两个缺口。

朝那湫之水当与地脉相通,绝非一般的森林涵养水源可比,故而总是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始终保持恒定状态。这便是其水永不干涸的原因所在。

桃木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只泾河源头、汭河源头在岩石间与朝那湫相通,就是其它100多处泉水也是与朝那湫相连的。所以从外表来看,泾河源头在老龙潭,汭河源头也在别的地方;而从整个山体来看,泾河源头、汭河源头却在朝那湫。这便是其水永不外溢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以断言,朝那湫之水及其泾河之水、汭河之水,今后只会增多而不会减少。因为桃木山处于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区,在喜马拉雅新构造运动中,整个六盘山还在不断崛起。因受到地壳运动内力的挤压,朝那湫之水只会增大而不会缩小,但朝那湫之水,为什么会“渠开水降”,却是一个未解之谜。

(四)朝那湫的文化意蕴

从航拍图片来看,朝那湫如同镶嵌在关山之巅的两颗蓝宝石。可以说,朝那湫是大地的一双眼睛,为大地的魂灵所在。从中国地图来看,庄浪地处内陆腹地,可以说,朝那湫是大地的肚脐眼,为大地的龙脉所在。

二、朝那湫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

(一)雷泽、华胥氏与华亭

《山海经》称朝那湫为“雷泽”,说在吴岳之西。《史记·封禅书》说:“自华山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岳山(亦曰吴山)、鸿山、渎山(蜀之汶山)……”现代学者范三畏《旷古逸史》说,陇山即“吴岳”,朝那湫即“雷泽”,乃“华胥履之而生伏羲”之处。朱熹《诗经·注》说:“汭水出吴山西北。”由此而言,范先生对“吴岳”“雷泽”的论断,还是可信的。有诗曰:

雷泽何处是?藏匿桃木山。

绿水摇叠嶂,苍岩撼碧天。

雷鸣蛟乍起,霞蔚凤徐还。

但问华胥事,奇石当可言。

华胥氏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一个部落的名称,也是其部落首领的名称。因为这个部落以游牧为生,故而总是逐水草而居,而桃木山一带广阔的草甸和丰沛的水源为其提供了可靠的生存条件,所以这个部落曾一度迁徙到桃木山一带居住。值得一提的是,朝那湫之水极其甜美,它是人畜饮用的最佳水源。杜甫在《灵湫》诗中赞美其水:“醇如甘露浆,挥弄滑且柔。”

历史上桃木山一直属华亭管辖,到1957年才划归庄浪。“华亭”之名,最早出现于北魏普泰二年(532)。《平凉古地名初探》说,华亭县之名因此时出现的华亭镇而来;而华亭镇之名因其境内的华尖山而来[1]67。《古今图书集成》说:华尖山“在县境,县居山之西(当为东)麓,古为亭,故以名县”。这里把“华亭县”的来历说得很清楚。而华尖山呢?《大清一统志》说:华尖山“在华亭县西北二里,县居山之麓。”由此而言,华尖山是华亭县西北的一座山,它是由姓氏加地形而命名的。其“华”字,当由华胥氏而来。因为华胥氏曾在华亭一带生活过,频频见诸于史料。再说,华胥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就是中华的“华”和“华夏”的“华”都由此而来。

(二)庄浪、静宁与古成纪

“羲皇故里”在陇西郡成纪县,而成纪县治在今静宁县治平乡刘家村。所以,说“羲皇故里”在静宁,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从元明清到民国末,“羲皇故里”却在庄浪。因为治平原属庄浪,直到民国31年(1942年)才划归静宁。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羲氏,凤姓也。母曰华胥,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据估计,从刘家村到朝那湫,不足一百公里。由此而言,伏羲生在朝那湫,长在成纪,还是可信的。有诗曰:

大迹出雷泽,华胥偶履之。

有娠十二载,一朝娩伏羲。

生地归朝那,长时在成纪。

葫芦胡为哉?八卦惊天地。

进一步来说,既然伏羲生在朝那湫、长在成纪,那么女娲的出生地和生长地亦可作如是判断,因为伏羲与女娲是兄妹,也是夫妻。

(三)庄浪、秦安与天水

多年来,天水市赫然以“羲皇故里”之名,定期举办祭奠人文始祖大典。从广义上来说无可厚非,因为伏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何况西汉元鼎三年(前114)曾析陇西郡置天水郡,成纪归其管辖;唐代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将成纪县治由刘家村迁到秦安的显亲川(今安伏乡一带);北宋初,又将成纪县治迁到上邽(今天水秦城区),一直到明初才废止。但从狭义上来说,“羲皇故里”只能是静宁,而不是别的地方。因为成纪县治的两度迁徙,总不会把原来的那个地方也随之而迁徙吧?

但是,庄浪、静宁、秦安三县一衣带水,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庄浪的“南八镇”(今通化、水洛、万泉等乡镇)就原属静宁,而静宁的治平、李店、雷大、曹务一带就原属庄浪(1942年划归);如秦安的莲花城就原属庄浪(1964年划归),而且庄浪在历史上曾先后几度归天水管辖,如西汉时,就归天水郡的成纪、阿阳、街泉等县和略阳道管辖;东汉时,改天水郡为汉阳郡,亦然如故;三国时,析天水郡置广魏郡,县地就分属天水郡成纪县和广魏郡略阳县管辖……所以,“羲皇故里”,不过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符号罢了。

三、朝那湫是周朝末期朝那国的都城所在地

(一)悬崖之巅的“马槽槽”与山坡上的“八牛阵”

朝那后湫有一面坡,坡后三面峭壁如削,在悬崖左边的山巅上,有一处长约二三十米、高约十米左右的缺口,齐刷刷,方崭崭,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当地人叫它“马槽槽”,这是从其形状上来说的。据判断,此缺口不可能是自然形成,当为人工开凿,而完成如此一项工程,非大批的人力不可,非金属工具不可。但对其成因,无人知晓,也不见任何史料记载。

在西双版纳,笔者看到傣王宫就建在一座山巅的山坡上。受此启发,初步判断“马槽槽”,也有可能是古代的一個王宫的遗址。后来在张掖马蹄寺,笔者看到格萨尔王宫就建在其寺左边的悬崖之巅,与“马槽槽”的地理方位极其相似,与庄浪万泉镇毗邻的秦安大地湾某部落首领的居室,就在一塬边的左上角,与“马槽槽”的地理方位也极其相似,此外,朝那后湫的一面坡上,有众多的怪石星罗棋布,大如茅屋,小如犀牛。因天牛移湫的传说和牧童失牛的故事,有人将其称之为“八牛阵”。在如此高的山坡上,有如此众多的怪石,是怎么来的?又作何用途呢?据判断,当为人力搬运而来,是作祭祀之用的。这与藏民在山巅上用石块累成圆圈进行祭祀活动的做法,是同一道理。

(二)《说文解字》中的“西夷国”

明代《平凉府志·华亭卷》说:“……又北曰皛然山,其上曰湫头山,为朝那湫”[2]396。此“皛然”者,为皎洁、光明之意。由此而言,朝那之“朝”,当由此演化而来:它是一座山的名称,也是一个方位的名称。就是说,朝当为晨曦初露的地方。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那,西夷国。从邑。安定有朝那县。”[3]166。此话虽然简短,但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六个方面的史料:第一,“那”当为这个部落的族名和姓氏;第二,“西”为陇山之西(周代专称陇山西部的少数民族为“西戎”);第三,”夷”当为“戎”的别称;第四,“国”当为我国古代诸侯封地(其中的“邑”字非指都城,而是指那字中的“耳”旁,因为它在篆书右旁时写作邑);第五,其都城所在地,当在安定郡朝那县;第六,由于行文体例的限制,那字之前虽没有一个“朝”字,而从前后语境来说,则暗藏着一个“朝”字,就是说,朝那当为陇山西部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它的都城当在安定郡朝那县,而“朝那”之名呢?当由方位加部落之名而来。

(三)周朝的“庄浪”“华亭”与古卢国

《平凉府志》说:庄浪“周为侯服,后陷西戎”[2]299。此“侯”者,诸侯也。在周朝,诸侯封地为国,大夫封地为邑。由此而言,朝那国的都城当在庄浪朝那湫,王宫当在朝那湫后悬崖之巅的“马槽槽”。

《平凉府志》说:“华亭西北境,天文营宝,古卢国地……在禹贡为汭水之源,周武王时,有卢人,传曰‘卢、彭在西北。后为戎那,属义渠,秦灭义渠,始置朝那县,属北地郡……汉、魏晋属安定郡。”[2]395由此而言,朝那国当由西周以前的卢国演变而来,那人当为卢人的后裔。

《庄浪县志》说:庄浪,“春秋时(前770年——前476年),在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伐西戎,入秦版图。”[4]80由此而言,朝那国,当在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被秦兼并,其国消亡。有诗曰:

探迹西夷国,神驰两千年。

背山堪避雨,临水可照颜。

穿嶂猎枪去,越林牧歌还。

绝佳风水地,藏匿在深山。

(四)朝那湫、朝那县与朝那国

《山海经》说:“泾水出安定朝那县西岍头山。”这里以“泾水”“县西”“岍头山”为座标,把“朝那县”所在方位说得很清楚。《平凉府志》说:“秦灭义渠,始置朝那县……隋大业初改朝那为华亭县,仍属安定郡。”[2]395不论从周代对“西戎”的专称来说,还是从《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代)的记载来说,抑或从《资治通鉴·注》(见下文)的记载来说,抑或从《平凉府志》的记载来说:最初的朝那县治当在华亭。而《庄浪县志略·注》却说:“据史界研究,秦、汉时朝那县在宁夏彭阳县境,十六国前赵光初三年(320)迁今华亭县境,南北朝西魏大统元年(535)又迁今灵台县境。”[5]241对于这一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值得肯定的是,庄浪朝那湫之名,当由朝那国而来;朝那县之名,亦当由朝那国而来。就是说,先有朝那国,后有朝那湫;先有朝那国,后有朝那县。据笔者所知,以“朝那”命名的湫池不少。如彭阳有朝那湫,灵台有朝那湫,平凉有朝那湫,镇原有朝那湫,隆德有朝那湫,泾川有朝那湫……但有三点不容忽视:第一,庄浪朝那湫,当由朝那国而来,因为其湫就在朝那国所在地;第二,别的朝那湫,当由朝那县而来,因为其县曾几度迁徙;第三,古往今来“不涸不溢”的朝那湫,只有庄浪朝那湫这一个,没有第二个。如彭阳朝那湫,本为地震所形成的一个堰塞湖,早已干涸,今称店子洼;灵台朝那湫,也早已开垦为一片农田……

四、朝那湫是秦汉王朝祭天的地方

(一)陇山与朝那湫

六盘山古称陇山,也称大陇山;六盘山南端古称小陇山,今称关山。甘肃的简称“陇”,由陇山而得;甘肃的“陇东”“陇西”“陇南”“陇中”之称,也是以陇山为座标而言的。陇山之“陇”是怎么来的呢?陇者,龙也。它是在漫长的汉字演进中因转注而来:陇山本叫龙山,但龙是一种动物,而山卻是一种地形,于是后人便给龙字加了一个“耳”旁;耳在篆书左旁时写作“阜”,阜与土有关。这就把动物与地形分得一清二楚了。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把六盘山叫龙山?这与关山梁上桃木山的朝那湫有关。《史记索引》说:“湫,即龙之所在”。古人之所以把六盘山称之为“龙山”,便是由此而来。如地处关山梁的张川县,至今还把关山梁称之为“龙山梁”,把其中的一个小镇称之为“龙山镇”。六盘山这条龙,其龙脉何在?当在庄浪朝那湫。

(二)庄浪、张川与“秦陇”

先秦始祖非子为部落首领时,因其善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今张川县东)。《水经注》说:“……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此“大陇山”,当为“小陇山”之误,此“秦谷”“秦川”“秦亭”当在张川,此“秦仲”当为非子的后裔。《资治通鉴·注》说:“朝那之西,秦亭之东,有水洛城。”这里把“朝那”“秦亭”与庄浪县城所在地“水洛城”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再者张川本来就是由庄浪、秦安、清水等县于1964年割让而建,如张棉驿一带就原属庄浪。所以历史上的“秦陇”,正是今天的庄浪、张川一带,当为先秦始祖的发祥地,而朝那湫则正是先秦的龙脉所在。

《诗经·秦风》说:“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这里的“阪”,当指陇坂。时至今日,读着这首诗,联想到关山一带农家院落旁偶尔可见的桑树,沟滩、道路旁随处可见的白杨,以及时常听到的牧歌,年头节下看到的歌舞,令人不禁而叹:“此乃先秦之遗风也!”

(三)朝那湫是秦汉时代华山以西“四大名川”之一

朝那湫,是先秦始祖祭天的地方。《礼记》说:“祭河必先源而后委”。明人赵时春《朝那庙碑》说:“湫头山最高池,渊泓莫测,旱、涝无所增损,且西北麓为泾之源,南为汭之源,神灵所栖,莫宜于斯。而境内百十泉湫,成朝宗泾、汭。而湫头实泾、汭之源”。由此而言,朝那湫之所以成为先秦始祖祭天的地方,既是根据老宗祖之遗训而来的,也是由朝那湫之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先秦尽管曾先后三次迁都(其都城依次为秦亭、上邽、雍州、咸阳),而它却并没有忘记其老祖宗的发祥地。如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当秦楚争霸处于胶着状态时,秦王朝便祈求于天,除在雍州、洛阳投放石刻祭天文告《巫咸》《亚驼》外,在朝那湫也投放了石刻祭天文告《湫渊》。

就是到了汉代,汉王朝出于正统地位的考虑,仍然把朝那湫作为祭天的地方。如汉武帝、汉安帝、汉桓帝曾先后到朝那湫祭天祈雨。有诗曰:“绝顶天池放眼明,飘然如若御风行。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此“绝顶”,此“最高”,既把桃木山的超然气势展现无余,也把帝王的超然气概展现无余。

朝那湫,自古就有“灵湫”“神湫”之称。民谚说:湫头两朵云,陇右千山雨;朝那一杯水,泾河万里源。故而秦汉时代,曾将其列为与长江、黄河、汉水齐名的华山以西“四大名川”之一,它的历史地位是崇高而神圣的。

五、朝那湫是先秦诅楚文《湫渊》的出土地

(一)《湫渊》的再现及其去向

《湫渊》是北宋治平(1064——1067)年间,渭州(今平凉)华亭一农民在朝那湫旁发现的。熙宁元年(1068),蔡挺知渭州,其碑被蔡挺收藏。五年后蔡挺升任枢密副使,后来又因病调任南京(即宋城,今河南商丘县南)御史台,他把其碑带到了南京,不料,一场大火烧了蔡挺住宅,而其碑未损。绍兴八年(1138),其碑被宋城知州李伯祥移到了官府,此后因宋金之战,其碑原石就不知所终了。但北宋《绛帖》《汝帖》收有其碑文,名曰《厥湫》,故宫博物院藏有元拓碑文,名曰《湫渊》。

《湫渊》又称《大沈久湫》,也称《告大沈厥湫文》,据史料记载,为“渭之耕者得于朝那湫旁”。而有人却说,它出自今宁夏彭阳,在笔者看来,此说有点玄乎,因为北宋时,渭州领平凉、潘原(今崆峒区东)、安化(今泾源)、崇信、华亭5县;彭阳归镇戎军(今固原)所辖,不在渭州,怎可能出自彭阳?正如明人于弈正《天下金石志》所言:“朝那渊碑出于固原者误也”;民国张维《陇右金石录》所言:“固原为镇戎军……与出于渭州之说不合。”

(二)《湫渊》的文史价值

《湫渊》共有300字,大意是说:秦穆公与楚成王时代,秦楚结盟,两国友好;今楚王熊相背盟,率师欲夺秦之新隍及邬、长、亲等地;今祈求天帝及巫咸“克剂楚师”。结合史料来看,碑文与史料所载基本一致。但据史料所载,秦楚之战是因秦国使臣张仪欺骗楚国而引起的,碑文作者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把战争的起因归咎于楚国,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史料角度来说,《湫渊》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秦楚之战的一幕。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说,秦是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策源地,而秦楚之战则是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转折点,因而其史料价值不容低估。

从文学角度来说,《湫渊》的文字内容就是到了今天,一般人都可基本读懂。它的立论明确,语言朴实,叙事清楚。其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不仅是秦汉之文的典范,也是当今之文的典范。

从书法角度来说,其书苍劲雄浑、豪气干云,彰显出一种正大气象。米芾《自叙帖》说:“篆最爱诅楚、石鼓文。”赵明诚《金石录》说:“其字法精工于彝鼎款识,别具一种笔意,与石鼓文可以抗衡,秦汉碑俱当让一头地。”

从文字角度来说,其字结构方正、笔画匀称,与金文的结体错落、笔画野逸有较大区别。由此而言,它是大篆过渡为小篆的纽带,是中国汉字由图像化过渡为符号化的桥梁,是中国方块字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李春茂.平凉古地名初探[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2]赵时春.平凉府志[M].内部资料,2000.

[3](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4]谢东.庄浪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谢东.庄浪县志略·注[M].内部资料,2000.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甘肃庄浪人,单位为庄浪县商务局。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词曲用韵的共生性特征探析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简述民族舞中的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
论诗歌中的悖论语言及其文化意蕴
晚清铁路论争中的文化意蕴
中国梦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