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路径与机制创新

2019-02-07 08:06王丽萍方婧曾祥龙尹卿
河北农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产业协会梅州市带头人

王丽萍,方婧,曾祥龙,尹卿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农业人才培养提升到新高度。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政策精准落地,须有善于经营、精通管理、通晓技术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参与其中[1]。邓洪庚[2]认为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掌握农业生产经营中所需资源和资本,并通过为农业企业经营者谋求最大经济效益而获得红利的技术人才;王亚萍等[3]认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不但要掌握农业技术知识,还要善于经营、精通管理,适应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经营发展。农业职业经理人不同于工业企业经理人,其具有独特性:(1) 农业职业经理人是一个新兴产业,既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有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市场意识,但目前还处于发展摸索阶段,许多获得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的从业者仍然比较注重传统经验,缺乏创新意识,现代管理技术和知识储备不足;(2) 农业职业经理人依托的是农民合作社并代表合作社,对已经规模化的农田进行经营和管理,成为职业化的合作社经营管理群体,并可以很好地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4]。当前各地区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育以短期理论培训为主,大多采用短训班、专题讨论会等,学习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在某一方面的一些新的进展、新的研究成果,或就一些问题在理论上加以探讨等;参加人员主要为从业人员;培训的学员考核合格后,颁发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没有对学员的学习效果和后期的工作业绩进行科学评价。因此,探索农业经理人的有效培育路径,创新培育方式十分重要。以广东省梅州市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途径为例,分析梅州行业带头人培育路径,提出通过整合资源、组建农业产业协会,以协会为依托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的新机制,旨为其他地区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提供典范。

1 梅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梅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传统农业区,是广东省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之一。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使得梅州市的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接受科技的能力较差;(2) 科技人才匮乏;(3) 农业经营规模小且比较分散,市场竞争力较弱。

2 探索梅州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路径

2012 年梅州市农业局整合该市6 000 余个涉农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协会,重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以经营体系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逐步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以“聚羊成群→羊中选狼→培养头狼”为发展路径,构建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培育机制,最终引导扶持“头狼”成长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图1)。

图1 梅州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路径Fig.1 Cultivation path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manager in Meizhou

2.1 合作机制:聚羊成群

“聚羊成群”是指按照产业分类,以协会的形式有效组织产业内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梅州市以农业协会组织化为抓手,通过对全市范围的近6 000 家涉农经营主体进行遴选、登记、编码,按产业分类,组建了金柚、茶叶、脐橙、客都稻米、水产、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客都特产、花卉、蔬菜、南药、生猪共12 家农业产业协会,并且每个协会同时搭建了“龙头企业—县区域龙头—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五位一体的产业金字塔体系,实现对农产品产业链的有效整合。政府强力引导促进在产业金字塔体系内社会化大分工,构建产业内长期依存、分工合作、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运营机制。协会在整个运营机制中主要功能包括: (1) 信息交流与资源有效整合;(2) 规范内部管理,包括产品质量和品牌推广;(3) 咨询与服务,包括为会员提供技术培训、品牌推广、人才管理等咨询指导和服务。

2.2 激励机制:羊中选狼

“羊中选狼”就是在农业产业内部甄选生产经营规范、企业信誉好、产品质量高,并对生产经营行为起到较好规范、示范、引领作用的经营主体作为产业的带头人,即“头狼”。具体措施是启动企业红黑名单制度,建立企业征信体系,通过甄选制度,最终选出产业带头人。梅州市的沙田柚有百余年的种植历史,且品质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部分生产经营者提早摘果,造成品质下降,市场较为混乱。梅州市农业局2016 年出台《梅州金柚红黑名单企业评定标准(暂行)》,将推进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高、企业信誉好的生产经营者列入红名单,进行统一登记编码,作为产业的标杆并授牌;将生产不达标、违背市场秩序的企业和经营者纳入黑名单,予以公布并惩处。2012 年启动溯源编码体系,对“梅州金柚”规模化生产基地进行溯源编码、全程跟踪,经多轮甄选,最终确定30 家金柚生产企业成为柚子产业的带头人。

2.3 培育机制:农业职业经理人

梅州市农业局一方面对产业带出头提出在发展好企业的同时,还要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头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产业标准化,组织专题培训和交流平台,加强深度合作,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

2.3.1 建立产业标准化 通过“协会制定标准—主体组织标准—农户执行标准”模式,为创建梅州市特色农产品品牌提供品质保障;通过构建“资金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流通渠道,为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提供保障机制[5]。在标准模式和保障机制的运行下,可以有效地规范经营者的生产和销售行为,提高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从生产实践中提升产业带头人的综合能力。

2.3.2 组织专题培训,搭建交流平台 2012 年起梅州市农业局启动了培训机制,对农业产业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以及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营销与电子商务、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管理等专题理论培训,增强农业产业带头人的理论素质;组织产业协会年度工作总结交流会,并邀请嘉宾对各个产业协会的发展进行把脉与指导。通过对梅州市176 位产业带头人进行访谈,受访者对历年来参加培训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1) 显示,农业产业带头人在生产经营收入、生产技能水平、经营管理、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较快,特别是经营管理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品牌意识、法律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提升效果突出。在企业发展方面,2012 年梅州市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仅13 家,经过6 a 的发展后,2018 年达到了132 家,居全省第1 位(图2),占广东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14.42%。

表1 梅州市176 位农业产业带头人对培训效果的评价Tab 1 Evaluation on the training effects of 176 agricultural industry leaders in Meizhou

图2 2012~2018 年广东省各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Fig.2 Number of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in each city of Guangdong from 2012 to 2018

2.3.3 加强深度合作 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加强校企融合与深度合作。2017 年梅州市农业局与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引导8 个产业协会与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农业硕士研究生基地群。以基地为纽带,农业企业及产业组织与科研院所实现了深度融合与合作,企业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校企联合进行生产技术创新与科研攻关,开展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华南农业大学为梅州市培养输送农业硕士研究生近600 名,成为梅州农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6~11]。

3 创新梅州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

3.1 创新选拔机制

梅州市通过启用企业征信体系,甄选标杆企业,遴选产业带头人,把在产业中能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头作用的优秀群体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对象,提高了培养对象与农业职业经理人要求的匹配性。

3.2 创新培育机制

梅州市培育的农业行业带头人全部来源于企业并服务于企业,行业带头人引领协会会员,引导企业创立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带领整个行业发展。经营主体负责人可以报名参加广东省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培训合格后获得职业经理人证书。 (1)学员的学习目标性强。梅州的产业带头人是从梅州市经营主体中遴选出来的,在培训过程中,针对生产管理中的问题与老师展开讨论,增强培训的实际操作性。(2)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梅州市农业局根据当地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结合梅州市农业发展,制定培训计划与内容,包括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12,13]。(3) 借力外援专家,即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与梅州市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教学、科研、协同育人等基地,进行深度融合与合作[14]。

3.3 创新管理机制

强化农业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激发农业产业协会的活力。梅州市通过整合资源,将全市农业经营主体经进梳理整合成12 个产业协会,每个协会内形成“会长单位+跨域龙头企业+县域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普通农户”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即形成了12 条专业化、集约化的产业链,在协会内设置秘书长,由农业职能部门的人员兼任,以此强化农业管理部门对农业经营组织体系良性发展的引导作用,激发农业产业协会的活力。

4 启示

4.1 分类甄选培育对象

(1) 从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中甄选在产业中能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头作用的优秀群体,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对象之一[15]。他们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学习动力,可以通过强化培训提升其管理经营的能力。(2) 从农业高校学生中甄选致力于农业经营管理的大学生,通过在产学研基地的锻炼,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可以迅速成长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16]。(3) 从社会甄选有农业情怀、愿意致力于农业农村建设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优秀管理者,引导他们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4.2 精准制定培训内容

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群体、大学生群体、企业家优秀管理人群体等特征不同,需求也不一样,根据培育对象制订培育计划与内容。必须经过调研,精准制订与他们需求相匹配的培训计划与内容。

4.3 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智力支持作用

(1) 农业高校要加强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要与企业、政府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农业企业及产业组织深度参与教学活动,协同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创新班的培养,为农业发展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可以采取3+1 的培养方式(3 a 理论知识学习,1 a 企业实践),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2) 农业高校要加强基层农业人才的学历教育与培养,主要以职业农民为对象培养非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 (3) 农业高校应在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中增设农商管理硕士,培养兼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农业MBA 高级人才[17~21]。

致谢:感谢梅州市农业局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猜你喜欢
产业协会梅州市带头人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作品集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云南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协会绿色(有机)肥料专业委员会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国内
解决孕吐难题 让孕妈妈更安心——记梅州市早孕安科技食品有限公司
文娱产业纠纷新形态与仲裁解决机制
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对策探讨
云南首个县级林业产业协会成立
养猪群体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