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探析

2019-02-10 23:00刘天旭任宏莉
关键词:群众时代发展

刘天旭, 任宏莉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最新变化,在治国理政的实践基础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渐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人民”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提及次数最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展开论述的,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人民观”思想。因此,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深入学习和准确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对于完整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已经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人民中心论、人民主体论和人民幸福论三方面内容。

1.人民中心论

人民中心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核,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政治立场。十九大报告中高度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性,这是必须要坚持的政治方位和价值理念。人民中心论继承了无产阶级政党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立场,坚持了基层为民执政的根本理念,同时又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的时代内蕴。

人民中心论最核心的理念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即在发展中坚持围绕“人民”这一中心的价值取向。这一理念从时代高度上回答了“发展”的立场问题,为党和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指明发展的方向。“人民”作为贯穿社会主义事业全方位发展中的一条主线,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到各项制度安排,再到具体工作细节,都必须凸显“人民”的地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指出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时刻心系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始终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1]“人民的意愿与党的方针政策制定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科学正确的决策来源于群众意见,随后在群众中加以解释宣传,使决策化作群众的实践活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科学。”[2]“只有加强脱贫决心、明确脱贫思路、精准脱贫举措、加大脱贫力度,才能真正实现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3]

人民中心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发展到新的历史方位中的具体表达,为“共同富裕”思想擎划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执政理念,也不是躺在党章里的条款,而是我们党执政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的承诺。怎么实现?人民中心论给出了答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思想上,而要落实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4],成为统筹推进我国“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根本政治立场:在制度建设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基层的民主政治制度,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在社会发展上,要大力加强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保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充分释放全体人民的创造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之间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主体论

人民主体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人民成为改革主体”思想的总结,是其人民观的重要原则。

人民主体论最鲜明的特色在于“让人民的意愿成为改革的主体”。习近平指出:“要把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与否作为衡量我国全部事业成败的标准。”[5]可见,只有尊重人民大众的真实意愿和想法,人民群众才能为推进历史变革、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创造不竭动力。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是要让人民的主体性、创造性通过“改革”载体得以充分释放,从而使“人们是历史创造者”这一论点有鲜活的生命力。这就意味着,在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要集中力量了解群众所需、所急、所难,倾听呼声,回应期待,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俯下身去,及时总结鲜活的群众经验,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统一到“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伟大实践中来。另一方面要让“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实践过程成为人民创造历史的载体,“通过发扬民主,汇聚民智,激发民力,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成就感的局面。”[6]

3.人民幸福论

人民幸福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实践导向[7],指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和“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的根本目的是“人民的幸福”。“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哪方面感觉不幸福、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要想方设法为群众排除忧愁。”“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中心”和“人民主体”的落脚点和终极目标。

人民幸福论包括两个层次,既指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也指具体的个人的幸福;是抽象与具体、国家与个人的统一。一方面,“人民的幸福”是具体和形象的,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人的幸福。“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首要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8]物质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在不断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通过生产与再生产的变换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现实的个人”及其各种需求构成社会实践的全部内涵。可以说,人不断生产和实践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和发展人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人民的幸福”又是整体和抽象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个人具体的幸福是全体人民幸福的归宿,而全体人民的幸福是具体个人幸福的重要保障,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会有人民的幸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民梦,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梦”和“美好生活梦”。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全面发展……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要始终倾听百姓呼声、回应百姓期待”等等,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时代不同,“人民幸福”的标准也不同。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追求,最直接、最现实的实现方式就是为人民群众谋最大化利益。为民谋利要以人民为主体,围绕人民展开社会变革,实现人民幸福。人民幸福程度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改革”只是作用于人民和实现幸福的方法和途径,因此,解决好具体、现实的民生问题才是“改革”真正发挥作用的体现。当前形势下,人民群众希望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优美的环境,更美好的生活,这意味着当前的改革政策要抓住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完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民生保障制度,来回应人民期待,增进人民福祉。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三个来源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基础上,在自身丰富的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体现了“人民”在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展现了习近平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深切的人民情怀。

1.历史唯物主义是其人民观的哲学基石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区别在于人民群众是否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民是物质资料的承担者,是生产实践中最活跃的因素,正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推进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繁荣兴盛。

在人民群众问题上,习近平完全吸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主张,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产生的哲学基石。习近平坚信“人民”是变革社会历史的动力,他在不同场合数次提到“人民”的力量,比如,“党的基础和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群众是改革建设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主力军”等等,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唯一的社会前进的推动者和历史进步的判断者。这些观点都是在继承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实践提出的,显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价值理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2.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立场是其人民观的理论基因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政治概念,是党的全部文献和历次政治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为人民服务”是党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以往的全部运动都是为小集团或少数人谋利益,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才是真正地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任何政党不同的显著标志。建党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党之所以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原因在于数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怀为人民谋利益的初衷,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最基本最宝贵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整体利益就是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建党之初,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基本信念和立场是无产阶级的、是人民的,是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为目的的。“人民”一词首次出现在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了人民利益奋斗的”[9],党的七大更是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写入党章。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并进一步将衡量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人民收入增长情况。随后江泽民和胡锦涛分别提出了“社会改革建设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党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经验的核心内容和最大的政治优势,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理论基因。步入新时期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的重要性,提出内涵丰富的观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

3.丰富的政治实践是其人民观的现实来源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是在新型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条道路进程离不开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之前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首先,是从陕西梁家河村到河北正定县。习近平扎根基层的出发点在于其七年的知青岁月。在当知青时,习近平与百姓同甘共苦,不论是修建沼气池,还是办铁业社、代销点等等,都会有他的身影,可以说,百姓哪里需要,习近平就出现在哪里。正如他曾感慨,陕北七年真正锻炼了他,成就了他。在他的带领下,人民的支持下,梁家河的面貌焕然一新。从陕西梁家河村到河北正定县,由村及县,习近平一步一个脚印,听民意、解民忧、办民事。在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期间,习近平指出,人心向背不仅决定党风好坏,还决定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由他主持制定的“六项规定”在严抓党风建设的同时,通过身体力行走村镇、临时摆桌听民意的方式,以身作则、落实规矩[10]。正是这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群众所思所想、关注百姓安危冷暖、发现并解决百姓所难的做法深得人心,也为习近平之后的基层实践道路积累了更多群众经验和实践经验。其次,是从福建宁德到浙江省委。宁德主政后,习近平将自身已有的调研基层、党风建设经验升华为基层扶贫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实践。在闽东工作的两年期间,习近平走访该区多数乡镇,为3个偏远特困乡跑冷门、送温暖,在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奔波的同时,倡导并实施“四下基层”制度来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期待。领导干部的这些做法,改善了干部队伍风气,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政浙江后,习近平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推动地区发展的实践方式推广开来。“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树立政绩的根本目的”[11]34,“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11]54,“群众呼声和意愿是作风建设的首要信号”[11]263等,这些短论虽篇幅不长但通俗易懂,将群众理念融入到浙江省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之中,并将人民群众当做各项事业发展的最高维系。

习近平基层实践将规章制定和政策落实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官民互动、建制与践行互动下的产物,为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人民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伟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是治理社会的方法论药方,是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世界人民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深入研究习近平人民观,不仅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发展之需,也是人民实践之需,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需[12]。

1.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开辟人民立场的新境界

从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立场,从未忽视和否定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也从未舍弃维护人民利益的执政目标。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群众史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厘定了“人民”的历史地位,坚定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效地探寻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为中国共产党信奉的人民信念和人民立场确立了条件。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及其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情谊,拓宽了“人民”的内涵和外延,指出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本质上是同一的,并找到了一条如何实现人民利益的道路,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强国之路。十四大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成熟和完善,江泽民和胡锦涛对人民观做出新的阐释和贡献,提出“竭尽全力为全民谋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工作的起点和归宿”等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依旧是对人民立场的坚持,但非囿限和止步于几代领导人的人民立场成果,而是“随时随地以当前历史条件为转移”[12],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探寻如何有效坚持人民这一价值立场,以实现党对人民立场的发展丰富为契机促进人民群众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进步。

2.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既是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价值理念和政治方向,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而提出的完整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导向。其内核在于既承认人民的主体地位,又以人民的幸福为目的,同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作为发挥人民主体性和实现人民幸福的手段,是一个目标和手段、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是一种价值概念,其价值目标的落实与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安排和利益分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也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有关。人民利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也是判断无产阶级政党成效的试金石,更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体现。以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为指导,积极有效地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关系到中国改革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民心所向问题,同时也为反思改革进程中的得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更好地助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提振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的期待和信心。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要求,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发展,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这在客观上为建设中国社会构筑了完整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体系,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不仅是从世界观的角度阐释了“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具体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南,具有明确的时代指向性和现实指导价值。

3.习近平人民观提供了实现中国梦的新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群众的时代需求发生了剧烈变化,中国社会结构面临重大转型,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如何推进改革开放成果让全民共享,从而实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呢?这正是当代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思考和回答的正是这一历史问题。习近平立足时代背景和历史规律,从国家、人民和时代的现实出发,提出的新时代人民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这也是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和本质。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助推实现中国梦,既是每一个中国人凝聚力量、竭力奋斗的成果,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夙愿,更是与全世界相互联系,实现全民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2019年,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都在这里转承,中国人民的奋斗与拼搏都在这里接续,每个中华儿女只有传承记忆、拥抱变化,才能为国家和世界书写一份完美答卷。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是中国人民增添发展新内涵、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的客观要求。

猜你喜欢
群众时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