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要求

2019-02-10 23:25陈建明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陈建明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重大意义和改革创新做出新的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长期以来,思政课作为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铸魂育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就把开设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看成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一切旧社会学校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七条明确指出:“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2]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一门理论必修课,思政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途径。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更是把思政课定位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3]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对思政课重大意义的最新阐述,也给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

当前,思政课教师承担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新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4]94作为巩固、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作为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责任人,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5]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带头学习,潜心问道,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确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清楚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讲清楚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其二,讲清楚这一思想的历史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其三,讲清楚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四,讲清楚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其五,讲清楚这一思想的理论特色:坚守真理与传承文明的继承性、与时俱进与引领未来的创新性、不忘初心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以及实事求是与把握规律的科学性;其六,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其七,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总之,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自觉地把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凝聚民族力量,以及激励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的新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来抓,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自信,凝聚和团结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思政课教师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责任人,其授课应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思政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有教材的有机融合,各有侧重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侧重帮助大学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结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侧重帮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侧重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侧重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鉴别和选择能力。[6]二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交流,要把大学的思政课与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进行整体思考和设计,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相互衔接,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组合,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例如,可以结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三要在国有大型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革命老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建设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任务,承担着引领青年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新任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4]141提高国民素养和培育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主要靠教育,主要靠教师,思政课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变为现实,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使其自觉地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就需要在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期,以及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及时地向他们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就是要向青年学生及时地传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传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成为青年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还承担着推进思政课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全面提升课程实效性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建设,曾先后出台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对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做出了一系列要求,思政课建设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普通高校基本上独立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的机构保障和学科支撑; 实施了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建设培训规划,出台了思政课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顺利实施了中央“马工程”,思政课教材全面修订和规范使用;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全国涌现了一批思想政治理论的优质课程,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得到提升。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面对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格局,如何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多元思想中的领导地位,如何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思政课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思政课建设自身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一些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参与教学教研改革热情不高;一些思政课教师政治站位不高,自律意识不强,主动提升自身素质意识不够,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相较于高校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明显滞后,普遍缺乏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科支撑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意识不强、教学组织尚不规范,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大班额制的教学现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深入研究教材不够,不能有效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不能真正让思政课入心入脑,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其他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还很突出;等等。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执着的信念、坚定的信心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切实把思政课办好。

二、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

新时代新任务对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这六个要求既是新时代对广大思政课老师的衡量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今后的努力方向。

政治要强。这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要求。首先,政治要强要求思想政治课老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给学生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要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抱有坚定的信仰,对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高度的认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把个人的职业追求、事业追求和人生理想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是政治上的不合格。 其次,政治要强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7]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就是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各项工作中去,始终把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作为自身教学工作的执着追求。再次,政治要强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信息通讯空前便利的当代世界,各种新思潮、新学说层出不穷。对于那些鼓吹西方自由主义、美化西方政治制度、挑衅中国共产党领导、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严重危害党和国家核心利益的思想言论,要有明确的态度和鲜明的立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绝不能态度含混、立场模糊,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思政课教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抨击各种形式的虚无主义错误言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亮剑发声。最后,政治要强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学术研究有自由,课堂讲课有纪律。思政课教师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决不允许说一套,做一套;课堂一套,课后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情怀要深。这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情感态度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老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对家对国有深厚的热爱之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并一再强调要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提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其中之一就是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8]。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思政课教师自身就必须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只有心中涌动着激情,才能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才能让学生眼里泛起泪花、血管奔腾热血,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同时,思政课教师只有胸怀祖国,才能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思想。因此,思政课教师既要博览群书,又要观照现实;既要潜心问道,又要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在“大社会”中为“小课堂”储备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

情怀要深还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有强烈的传道情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尊师重教传统,“天地君亲师”的人伦秩序把教师看作除了父母之外对自己成长发展最有影响的人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是强调了教师对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同样要有传道情怀,这里的“道”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体系、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度的自觉意识,要怀着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的态度,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度自信,要对思政课及其价值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潜心传道,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情怀要深还要求思政课教师保持爱生乐教的情怀。 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基于人类血缘基础又超越血缘基础的美好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9]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9]思政课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心怀虔诚、深具责任,面对自己的学生群体要有仁爱情怀。“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思政课面对的是人内心最为深层的价值观和内心信念,只有对学生有着深厚的爱,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才能让学生真正信道。

思维要新。这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思维素养要求。思维要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辩证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智慧滋养,以创新理念拓展教学方法与模式,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故事,营造宽松愉悦、充满活力的教学场景和氛围,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1]辩证思维能力是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思政课,必须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真正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任务。

思维要新还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要跳出陈旧的条条框框,超越过时的陈规旧习,善于因时制宜、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10]111,“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11],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新理论、新思潮层出不穷。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媒体融合的发展格局,思政课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就必须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权威、迷信教条、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摈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掌握党的创新理论,要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教材体系和教育内容及时传达给学生;要善于吸收适合思政课教育的新方法, 创新理论话语表达,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思政课实现从“点名课”到“网红课”的转变,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使思政课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欢、受益终身的学校第一课。

视野要广。这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眼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老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效果。首先,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思政课是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是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奠定科学思想基础的课程,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实践性是思政课程的基本特征。经过长期的课程建设,思政课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但上述特点决定了思政课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根据变化了的现实更新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对这些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了然于心、熟练掌握,还要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及时地向学生讲明白、讲清楚。 思政课教师既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解释世界,又要善于运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材料、新经验来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加深 ,学科与学科之间固有的壁垒正在被打破,思政课老师要适应这种时代变化,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还要掌握与思想政治学科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时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娴熟地驾驭课程内容,更好地回应学生关注的问题。

其次,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 早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5];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5]。为了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要掌握和了解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主题;要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要深刻理解中国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过国际比较,理解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规律性、共同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特殊性,要引导学生在更宏大的国内外环境中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认同。

再次,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历史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0]405,“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10]390,“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2]。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就必须从历史角度讲清楚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身拥有扎实的历史知识、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清晰的历史思维。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明确方位;要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要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寻求启迪、要从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中找到灵感。 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思政课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才能鼓舞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自律要严。这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纪律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1]思政课是关注人的思想和灵魂的课程,是塑造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思政课要取得成效,要达成理想的目的,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言语行为至关重要。首先,自律要严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觉遵守宪法,遵守党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和法规,贯彻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这一教育基本方针。思政课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 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各项工作中,始终把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作为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执着追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其次,自律要严要求思政课教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成为专家型教师。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办好思政课首先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的智慧结晶,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依据。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当好大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塑造者。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思政课教师还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征,因人施教,在潜移默化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再次,自律要严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觉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宣讲和自身行为相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13]思政课教师必须以严格的自律意识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在知行合一的践履中扛起精神之旗,立起精神支柱,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构建学生的美好精神家园。

人格要正。这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人格要求。人格是指一个人稳定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表现。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无论是价值的传递还是知识的传授,都需要通过师生的思想和灵魂进行交流。思政课要取得实效,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学生通过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感受、理解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一个自身人格有缺陷、无法唤起学生学习激情的教师是无法教好思政课的。首先,人格要正要求思政课教师有良好的政治人格。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在事关国家大政方针、事关民族核心利益、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要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论。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中、在日常的言语行为中,思政课教师要讲政治、有品位、担责任。政治人格正才能保证思政课教学不走偏,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关心思政课教师所传的道,才能真正把教师所传的道转化为学生内心的信仰,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其次,人格要正要求思政课教师有高尚的道德人格。高尚的道德人格体现为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对所传之道充满真情、热情和激情,通过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通过自己的信仰影响学生的信仰。思政课教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高度给学生答疑解惑,及时回答学生在实际学习成长中遇到的理论困惑和人生困惑,真切回应学生的理论需求。思政课教师要有严于律己的个人作风,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通过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通过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真正让思想政治课所承载的价值传递到学生的心田。

三、对标新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应该迅速行动起来,自觉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一是要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上下功夫。 思政课教师要达到上述新要求,首先,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原著,读原著,悟真理,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现实工作的具体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就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14]思政课教师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责任人,自然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烂熟于心。其次,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这一理论成果的历史贡献、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在思想上、行为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最后,要学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讲话和指示,领悟讲话的精神实质,尤其要学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及时地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的部署保持同步。

二是要在锻炼人格、提升自身人格修养上下功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有吸引力,让学生对理论课感兴趣,就必须在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上下功夫。作为一种特殊职业,教师是靠与学生心和心的交流来实现知识传达、情感交流、价值灌输的职业目的的,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仪表、仪容、教学语言和教学风格方面不断修炼自己,吸引学生,更应该在道德品格、敬业奉献、生活情趣、人文素养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思政课教师要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厚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努力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奉献自己的才华。在教育教学之余,思政课教师还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人生的真理与学生共享。世界无限广大,生活千姿百态,思政课教师只有更广泛地参与生活、参与实践,勇做生活的弄潮儿,不做世界的旁观者,才能真正提升自己多方面的人格修养,从而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三是要在提升课堂实效、吸引学生对思政课的关注度上下功夫。思政课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足,其中突出的是课堂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政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还普遍存在着大班上课的现象,教学效果一般;在有的学校,学生对思政课另眼看待,认为其是与专业学习无关的“副课”,是影响自己专业成长的、可有可无的“鸡肋课”,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放松的“娱乐课”,更是灌输大道理的“洗脑课”。这些错误认识的存在说明思政课的建设还没有真正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党和国家针对思政课出台了许多文件和措施以加强思政课的建设,但这些文件的落实最终要依赖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师不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研究和改革,就不会有思政课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思政课教师不主动关爱学生,就不会有学生真正信服教师所传授的道理;没有思政课老师的创造性工作,无视思政课老师的付出与劳动,就无法真正落实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效。思政课教师要真正沉下心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专研教材、专研理论、专研教学方法上来: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与教材主题相关的、有深度的、有吸引力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增加对政治、经济、时事等热点现实问题的关注分析;在教学形式上要增加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当中,切实提升思政课堂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让学生从手机游戏里解放出来,关心思政课。

四是要在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锻炼相结合上下功夫。要达到这一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授课的同时,需加强科学研究,把创新理论及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学教师承担多重角色,教学与科研是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思政课教师也不例外。科研做得好的老师不一定是好老师,但好老师一定要科研做得好。思政课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投入精力进行科学研究。作为一门具有自身知识对象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思政课的学科建设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在科学研究中发现育人的新规律、新方法,及时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始终保持课程的前沿性,这是提高思政课吸引力的有效手段。同时,思政课又不完全是一门理论课,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综合课。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固然需要理论灌输,但更离不开社会实践锻炼。思政课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深化思政课所传授的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理解,感受体悟理论本身的真理性和说服力。虽然目前思政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课程实践的内容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发挥实效。思政课教师自己先要走出书本、走出书斋、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祖国发展变化的千姿百态,努力做到理论研究、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只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一定能把思政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