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语用身份表达

2019-02-10 04:11陶恒
现代语文 2019年11期
关键词:选择

陶恒

摘  要:身份研究是许多学科的热点话题。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人民网和新浪网在社会新闻标题中身份表达的差异,指出不同网站新闻标题中的身份表达是由各自的交际需要引导的,是对社会心理等相关语境进行不同程度的顺应性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身份表达;选择;顺应

我们先来看下面几则网络新闻标题:

(1)无腿小伙倒立“行走”10小时成功登顶泰山 (人民网,2019-07-26)

(2)8岁男童泳池内被3次抱摔 涉事健身游泳馆“停业整顿”(人民网,2019-08-09)

(3)抗击台风一整天 19岁消防员坐在路边吞下11个包子(新浪网,2019-08-11)

(4)女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未果 流浪街头12年捡垃圾为生(新浪网,2019-08-09)

例句中的划线部分都新闻涉及到当事人的某种身份,如职业、年龄、职位等。本文即以这些网络新闻中的身份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人民网和新浪网两个网站的社会新闻标题在身份表达上的差异,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探讨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者选择身份表达的社会心理动机。

一、相关研究背景

(一)身份研究

身份研究历来是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领域关注的课题。身份原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属性,如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出身等,或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或地位(如职位、资格),或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体现了特定社会中社会角色的划分,或某一个体在社区里与其他个体的成员关系(如朋友、同学、同乡等)。一些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界定身份,认为身份是一个人对他人和自我的社会定位。社会心理学家则将身份看作是一种对群体的认同倾向,社会中的个体一旦倾向于认同一个特定群体,就会保持自己作为该群体成员的高度自尊[1]。不过,这些关于身份的阐述只考虑了身份的社会属性,却没有把身份与话语联系起来。

随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关注身份在话语中的动态建构、磋商、管理与传播。他们一致认为,身份具有流动性、非永久性、复杂性和语境敏感性。语用学更为关注身份的交际属性,陈新仁认为,“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身份,不能只关注身份的类型、建构的话语方式与构成,不能只关注话语与身份的关系,更要关注交际者为何选择与建构特定身份、如何将身份选择与建构作为实现交际目标的手段、通过身份选择与建构传达什么样的(说话人或听话人)意义及取得什么样的交际效果、选择与建构特定身份对交际双方人际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身份选择与建构的动态过程中体现什么样的人际策略等”[2]。语用学为身份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各种交际场合的身份表达同时也为身份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文认为,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身份研究涉及新闻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新闻制作者和读者选择的自己或对方的身份以及新闻中提及的他者身份。本文主要关注网络新闻标题中所涉及的社会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表达。

(二)新闻标题研究

新闻标题素来被称为“新闻的眼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新闻标题通过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揭示、评价、概括和表达,承担着一篇新闻的导引任务。新闻标题作为言语行为,其语用目的是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以往有关新闻标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报纸,包括标题的词汇、语法、修辞特征以及标题的制作等。同时,标题的语用学研究主要是以各种语用理论来阐释标题所形成的语言现象,如顺应论指导下的新聞标题的预设研究、基于可及理论的指称表达研究和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新闻标题的解读等。陈新仁的《汉语新闻标题中的身份诉诸策略》则是以身份理论阐释新闻标题的重要成果,他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式,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分析了不同报纸类型以及同一报纸不同时期新闻标题中身份表达策略使用的差异。作者指出,不同报纸新闻标题中的身份表达策略的使用差异,是由各自的交际需要引导的,是对社会心理语境进行不同程度的顺应性选择而产生的结果[3]。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标题,网络新闻标题的研究则极为不足。目前网络新闻标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其传播价值、语言特色和制作艺术等,以网络新闻标题为对象的身份研究则十分罕见。本文借鉴陈新仁的研究方法,以网络新闻中的身份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人民网和新浪网的社会新闻标题在身份表达上的差异,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探讨网络新闻标题中身份表达使用的根源。

(三)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网络带来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网络新闻突破传统的新闻传受概念,带给受众全新的体验。每则网络新闻,都需要借助标题的概括、评价、引导和强调作用,高效快速地进入传播渠道,最终有效抵达受众。网络新闻的标题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新闻标题的特点:众多的新闻标题在同一网页上有序排列,受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自由选择度;网络新闻题文分离,读者要浏览某条新闻,必须先点击标题,才能浏览全文。由此可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标题的地位更为重要。可以说,一个新闻标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既要体现新闻之要旨,又要顺应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迎合网络受众的阅读习惯,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因此,对新闻生产者来说,在标题的制作中要尽可能运用各种语言策略,来抓住读者的“眼球”,这一点对那些以点击率为导向的商业网站来说就尤为重要。

二、研究设计

Dor曾系统地提出一套关于新闻标题特性的分类。他指出,新闻标题中不会出现低新闻价值的名称和概念[4]。此处的名称和概念也涉及到我们所研究的身份表达。新闻生产者在新闻实践中通过与当事人身份相关的名称与概念而投射该当事人的某种特定身份;而读者往往会将这种被投射的某些身份特征映射到当事人身上,从而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导向性制约[3]。例如:

(5)环卫工被轿车撞晕 肇事者下车擦血迹后离去(新浪网,2015-02-13)

例(5)中肇事者和受害者的身份指称同时在标题里凸显,这两种身份显然是不对称的:前者代表的是弱势,后者是强势。该标题通过使用身份凸显策略,唤起读者对环卫工的同情,对肇事者的愤慨[5]。

(一)语料来源

本文语料分别来自人民网和新浪网。人民网是《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新闻网站,担负着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的职能。新浪网是中国最大的商业网站之一,主要提供网络新闻媒体及娱乐服务,以成为中国人的全功能网上生活社区为发展方向。两个网站在宣传定位和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笔者从人民网的《社会万象》栏目和新浪网的《世相》栏目截取相同数量的新闻,通过比对,分别筛选出适合本研究的语料。

(二)研究方法

本文语料关注新闻标题中的身份表达。这类身份表达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新闻标题具有凸显参与者身份的明显意图;除了凸显身份之外,还必须具有得到认可的属于参与者身份的其他替换身份表达;如某话语事件有多个参与者,则内嵌于各参与者身份中的权势不平衡[3]。例如:

(6)家长抢购下学期课本 感叹“难买!”(人民网,2019-08-08)

例(6)中当事人与新闻事件中反映出的参与者身份一致,即家长和抢购课本并不冲突,因此不在本文的研究之列。

笔者于2019年8月11日21:00,分别从人民网的《社会万象》栏目和新浪网的《世相》栏目截取前200条新闻标题,根据上述标准进行筛选,然后采取手工标注的方法,对源语料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标注统计。

(三)研究问题

1.网络新闻中身份表达出现的频率如何?人民网和新浪网新闻标题身份表达的使用频率是否存在差异?

2.网络新闻标题中身份表达包括哪些类型?人民网和新浪网新闻标题中身份类型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

3.网络新闻标题中使用身份表达的动机是什么?

三、研究结果

(一)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身份表达分布

总的来说,人民网和新浪网新闻标题中的身份表达差异明显。从标题使用身份表达总数上看,人民网《社会万象》标题中使用的身份表达出现10次,占总数的5%;新浪网《世相》则出现104次,占总数的52%。可以看出,新浪网的绝大多数标题都使用了身份表达,人民网使用身份表达的数量则很少。两者的具体统计数字如表1所示:

(二)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身份类型

笔者对人民网和新浪网新闻标题中的身份类型分别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两个网站标题中出现的身份类型虽有重叠,但类型和分布频率不尽相同。人民网新闻标题使用的身份类型有儿童、网民、男子、外卖员、消防员、村民等,新浪网新闻标题中出现频数较多的身份类型有儿童、男子、女子、司机等。新浪网新闻标题中的身份类型更加多样,可能与新浪网标题使用的身份表达的总数较大有关。

(三)网络新闻标题中身份表达的态度类型

我们根据新闻事件参与者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将新闻事件区分为积极事件、消极事件和中性事件。如:“无腿小伙倒立‘行走10小时成功登顶泰山”(人民网,2019-07-26)这一身份表达突出了人物的积极形象;而“售票员拒收1毛硬币称没人要 客运站:责令检查”(新浪网,2019-08-11),这种身份表达则会带来对新闻人物的负面评价。

笔者对人民網和新浪网新闻标题中身份表达的态度类型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在网络新闻标题中身份表达的态度类型方面,人民网在积极事件报道上频数大于消极事件的报道;新浪网消极事件频数则远远大于中性事件和积极事件。

四、网络新闻标题中身份表达的

语言顺应分析

语言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这些选择必须顺应各种语境因素,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交际语境又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交际者重视在交际需要的指引下有选择地顺应相关语境,从而增加成功实现交际目的的机会。语言顺应理论兼收并蓄,探讨发生在话语各个层次的语言顺应特征,解释语言顺应发生的机制,提供了一个探讨任何语用现象的理论框架[3]。下面,我们就以语言顺应论为分析框架,探讨不同网站的标题生产者如何为了实现交际目标而选择相应的身份表达,以及相关的身份表达对读者的解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新闻标题的身份表达是一种重要的语用策略。这可能是由社会新闻的内容所决定的。社会新闻会涉及到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社会风尚的报道,这些内容包括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各种事情,如:灾难事故、奇异现象、婚姻家庭、感情纠葛、风俗习惯、官司纠纷、生活变化、好人好事、道德风尚、趣闻轶事等,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气的新闻为主。也就是说,社会新闻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个人或群体的社会生存现实,可多维度地反映当前社会现状。社会新闻以人为本,新闻当事人通常是个人或群体,因此,人物身份指称在标题中出现的频率就比较高。人民网和新浪网新闻标题中的身份类型较多,说明新闻制作者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个人和群体的生活状态。

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身份表达体现出对网络载体物理特征的顺应,即具有高度概括性。网页版面的整体布局相对固定,标题字数受到行宽限制,一般不宜折行,而且因为载体的特性,网络新闻基本上都是采取题文分离的形式。这种布局特点,要求标题直切主题,言简意赅。标题制作者需要压缩新闻的信息厚度,只用最简洁的单行标题对新闻的主要事实进行提炼归纳,使受众最快了解新闻内容。同时,由于网络新闻标题字数限制的特点,标题制作者通常选择简单直白、通俗易懂的身份表达,从表2和表3可见,两个网站使用频率较高的身份指称多为两个字。

人民网和新浪网的身份表达使用频率的差别,主要是新闻题材选择的差别。人民网的新闻标题较少使用身份表达。这是因为人民网作为官方网站,从一开始建设就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担负着宣传党的主张、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广大网民的的职责,其导向作用十分明确。在人民网的社会新闻标题中,有很多是关于社会福利、环境整治、城市建设、便民提示、交通状况等方面的,这些新闻标题一般不会涉及到个人的身份表达。新浪网则不同,虽然商业网站在选题和报道方式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但网站生存压力较大,因此,它更看重标题的新闻价值,忠实遵循“普通人+不寻常的事=新闻”这一公式,选材倾向于个人和群体生活中的话题性事件,涉及身份的表达较多。

不同网站身份表达所呈现出的差异,实际上是对社会心理语境的一种选择性顺应的结果。从表4来看,新闻标题中身份态度类型的差异可能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多元化态势有关。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受到挑战,而新的具有主导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相互冲撞,依靠社会习惯来约束和管理个人社会行为的能力已经大大降低[6]。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个人或群体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冲突加剧,消极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新闻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这些问题和现象。作为《人民日报》旗下的官方网站,人民网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从选择有利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来报道新闻、发表评论,将保障社会安定作为最重要的报道方针,因此,在积极新闻的报道上就体现出鲜明的倾向,在负面新闻的选择报道上比较谨慎 [7]。新浪网则基本依赖市场,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主要靠网页点击率和网站声誉来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在不同的交际需要的引导下,两个网站的新闻标题都对社会心理语境进行了顺应,新浪网则表现出更强的顺应性。

搜狐网总裁张朝阳说,注意力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资源,哪个企业能抓住市场的注意力,就有可能脱颖而出[6]。为了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处于压力下的商业网站必须努力顺应受众的心理。新浪网的消极新闻标题之所以比例较高,就与受众倾向给予负面信息更大的关注度有关。相关研究显示,人类本身有一种天生与经验的偏向,更加重视负性实体,相对于积极实体来说,负性实体的影响更具有弥散性[8]。这种偏向从婴儿时期就已经显现,相对于积极信息来说,人们会将更多注意力分配给负性或者消极信息[9]。相对于积极刺激来说,人们对负性刺激注意的持续性关注更长[10]。因此,新浪网在选题上偏重于话题性、刺激性和爆炸性新闻事件。

顺应论认为,说话人不仅选择语言形式,而且选择话语策略。话语的产出和理解都会发生选择,这两类选择对于交际的进行和意义的生成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同的选择一般出现在不同的场合,而在相同的语境中,不同的选择所带来的交际效果是不相等的[11]。如果新闻内容足够吸引人,新闻标题又采用一些语言策略如身份表达,就容易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新闻制作者故意凸显新闻当事人的身份特征以达到报道效果。比如新闻标题“公司老总抵押房子车子为农民工发工资”,把公司老总和农民工的身份并置,两者本来是对立的身份指称,尤其是在年底和春节期间,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甚至导致恶性事件的消息不时见诸媒体。在读者对此类事件屡见不鲜、产生消极心理联想的前提下,这样的身份对比会马上抓住读者的“眼球”,促使他们阅读正文,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这条新闻正文下共有2696名读者参与讨论,他们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评论,为新闻当事人点赞,对拖欠民工工资问题提出看法。这样一来,读者通过对新闻的解读,获得了更多的有关事件的交流体验,从而延伸了这则新闻的积极意义。可见,巧妙使用身份表达对新闻的传达和理解是有一定影响的。

本文借助语言顺应论的相关概念,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人民网和新浪网对新闻标题中身份表达策略使用的差异。我们认为,不同网站新闻标题中的身份表达是由各自的交际需要所引导的,是在社会心理等相关语境下进行不同程度的顺应性选择的结果。作为影响受众的第一视觉冲击波,网络新闻标题对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沟通受众、彰显主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新闻生产者来说,标题的制作是不可忽视的。同时,语言传达身份指称背后隐藏的语用机制,对网络新闻的制作和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语料来自同一类型的新闻标题,语料数量也比较有限,因此,统计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新聞的类型,增加语料的数量,以保证统计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

[2]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2014,(5).

[3]陈新仁等.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Dor,D.On newspaper headlines as relevance optimiz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

[5]陈新仁.语用学研究的社会心理维度[J].中国外语, 2009,(5).

[6]钟靖,雷启立.点击的诱惑与媒介素养——“标题党”现象再议[J].新闻记者,2013,(2).

[7]周雯萍,赵文辉.论人民网的党媒特性——与新浪网对比[J].中国传媒科技,2012,(14).

[8]Rozin,P. & Royzman,E.B. Negativity Bias, Negativity Dominance, and Contagi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1,(4).

[9]Vaish,A.,Grossman,T. & Woodward,A.Not all Emotions are created equal:The negativity bias in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8,(3).

[10]Hajcak, G. & Olvet,D. M.The Persistence of Attention to Emotion: Brain potentials during and After picture presentation[J].Emotion,2008,(2).

[11]袁周敏.自稱语的语用身份建构:作为语用行为的顺应[J].外语教学,2012,(5).

Pragmatic Identity Expressions in Network News Headlines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the People Net and Sina

Tao He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Abstract:Identity research is a focus in many disciplines. This article,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nalyses the employment of identity expressions in the news headlines of the People Net and S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adapt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use of identity expressions in the news headlines of the two websites is guided by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needs, and is the choice of adaptation in varying degrees to social psychology context.

Key words:network news headlines;identity expressions;choice;adaptation

猜你喜欢
选择
合理选用实验材料提升自主探究实效
中小型企业投资方向选择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运用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浅谈选择投资基金的方法策略和途径
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应用推广探析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