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语生意筋络》中的北京话口语词例释

2019-02-10 04:11刘星伽
现代语文 2019年11期

刘星伽

摘  要:日本明治时期的汉语教科书《燕语生意筋络》保存了大量极具特色的北京话口语词。选取其中的部分口语词加以解释,将之与本土文献进行对比研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描写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汇概貌。通过研究发现,《燕语生意筋络》的语言极具口语特色和时代、地域特点,充分反映了当时北京的社会生活和商业发展的风貌。同时,对书中北京话口语词的研究,也能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燕语生意筋络》;北京话口语词;近代汉语词汇

日本明治36年(1903),《燕语生意筋络》(下文称《生意筋络》)刊行于东京,它是日本明治期间的一部汉语教科书,也是当时通行的商贸汉语课本。由于当时日本官方的实用主义教学政策,对外汉语商贸教科书往往是为了帮助本国人尽快了解当时中国商业贸易等方面的现实情况,这种需求反映在教科书上就是词汇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十分显著。《生意筋络》是一本关于学徒学习如何做生意以及商业贸易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商贸汉语教科书。它既有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北京话口语词,又有极具时代特色的商贸行业词、行业用语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商业发展的面貌。

《生意筋络》使用的是20世纪初的北京官话,其语言的口语化特色和时代特点充分反映了当时北京的社会生活风貌。清末民初正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重要阶段,而北京话又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因此,对《生意筋络》一书中早期北京话词汇的研究,不仅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部分,对《生意筋络》词汇的历时研究,可以清晰地展现出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过渡的各种特征。

《生意筋络》一书中北京话口语词极为丰富,由于篇幅所限,我们选取其中部分典型的口语词进行例释,将其与同时期其他日本汉语教科书以及稍早期的本土文献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语料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力求展现《生意筋络》作为明治时期的日本汉语教科书在词汇上的特点,及其在保存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用的《燕语生意筋络》版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燕京妇语》等八种中的《生意筋络》,所有词汇的解释均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汉语大词典》[2],均不再一一出注。下面,我们选取书中部分北京话口语词加以分析。

1.【拐】[动]拐骗;特指(钱财)受损。

(1)那豈不是把老本儿也拐了去了吗?

这种用法在同时期的日本汉语教科书《清语读本》中即有例证。稍早期的本土文献《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也有这种用例:“那知两个骡夫不是好意,他并不曾到褚一官家去,要想把我赚到黑风岗,推落山涧,拐了银子逃走。”在现代汉语中,“拐骗”一词同样含有使财务受损之义。

2.【俩】[数量]两个。

(2)俩手捧着送过去,说“请茶”。

《生意筋络》中“俩”的用法比较单一,只与名词组合,表示“两个”的意思。参照其他同时期的汉语教科书就会发现,“俩”的组合方式其实非常丰富,如《清语读本》中的“咱们俩”“爷儿俩”,《官话急就篇》中的“娘儿俩”,而且这些形式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此外,“俩”在官话课本中还有表示“不多;几个”的用法。关于“俩”的来源,陈建民认为:“‘俩的出现可能很晚。《红楼梦》里未曾发现,后来,清末《儿女英雄传》里就有‘俩了。”[3](P21)事实上,《儿女英雄传》中的“俩”用例较多,用法已比较成熟。陈明娥在《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词汇研究》中指出,“(比《儿女英雄传》)更早的《语言自迩集》中就已经出现了‘俩的用例”[4](P36)。

3.【短少】[动]缺少,不足。

(3)银子要整齐点儿,他寄回去好用,成色分两都不要短少。

(4)你要是拉不下脸来,不肯就称就数,倘或有了短少,那不是吃了哑巴亏了吗?

“短”本义指空间距离短,与“长”相对。引申出“缺乏,不足”义,这一用法产生较早。《吕氏春秋·观世》:“此治世之所以短,而乱世之所以长也。”高诱注:“短,少;长,多也。”“少”本义即“缺少,不足”。“短少”联合起来表示“缺少,不足”义,最早见于元代。《元典章·兵部四·不入递》:“各路不时于急递铺内转递丝货钱数、弓箭军器、茶、墨等物,往往遗失短少。”此后,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也出现了“短少”的用法,其他本土文献中则很少见到。日本汉语教科书中大量“短少”的用例,显示了此词在清末民初北京话中的活跃状态。

4.【翻腾】[动]披露。

(5)买卖人,就是至相好的朋友,心里的话也不可以都露出来,恐怕他知道你的底里,后来要是彼此不对了,就给你翻腾出来了。

“翻腾”一词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产生,义为“飞腾,翻滚”。到清代中叶,北京话中才发展出“披露”的含义。通过对数部本土文献的考察,发现“翻腾”用例极少。只有《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有此用例:“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该义项并标注北京官话。《北京话词语》也有收录,用例除了《红楼梦》外,还有《常宝堃相声选》[5](P78)。此外,《现代汉语词典》及《北京方言词典》均未收录。《生意筋络》中的用例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语料参考。

5.【管束】[动]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6)教笨徒弟的法子,只可慢慢儿的管束他。

“管束”一词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北京官话中,不过,本土文献用例极少。在清代的北京官话小说中,“管束”也只在《红楼梦》中出现过一次。日本汉语教科书中有关“管束”的大量用例,为我们提供了清末民初时期该词的用法和发展。到现代汉语,“管束”一词已经被普通话所吸收。

6.【傢伙】[名]指家具、器皿等物件。

(7)若是船上一切的傢伙样样儿结实,船家也和气,就可以叫他。要是船身儿破坏,傢伙不全,那船家虽然和气,也用不得,别说叫他装货,就是装人也可怕的。

“傢伙”是清末新产生的北方方言词,字形上还有“傢火”“家伙”“家火”“家活”等多种写法,义指家具、器皿等物件。陈刚《北京方言词典》收录了“家伙”一词,所列义项只有两项:“响器,打击乐器”、“盘碗之类餐具”。“傢伙”在现代汉语中已统一规范成“家伙”,《现代汉语词典》将其标注为“口语词”,可以指工具,指人(含有消极情感色彩)或者指畜生,后两义是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发展而来的。

7.【简直】[形]简单直接。

(8)遇见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大意,务必留神细瞧。如果有假的就简直的说破了。

“简直”,形容词,义为“简单直接”,修饰动词“说破”。魏兆惠、宋春芳的《清末民初北京官话的“简直”“剪直”和“箭直”》一文,详尽论述了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简直”从形容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6](P31-34)。所引语料多为清末民初北京官话小说,日本汉语教科书也稍有涉及,可供参考。

8.【茅房】[名]茅厕。

(9)惟独清早上茅房,倒是叼着烟袋好。

口语词,厕所的俗称。稍早期与同时期的本土文献如《红楼梦》《儿女英雄转》等都只用“茅厕”而不用“茅房”。《生意筋络》用“茅房”而非“茅厕”,更体现了其口语化特征。《汉语大词典》收“茅房”一词,例证为现当代作家张天翼的《儿女们》,偏晚。

9.【拿手】[名]信心,把握。

(10)将来自己管事,样样儿都明白,心里有了拿手了。

“拿手”是清代新产生的北方方言词。最早在《红楼梦》中有用例,作名词,义为“信心、把握”。日本汉语教科书中的“拿手”也是这个用法。此外,“拿手”还可以用为形容词,表示“擅长”义。这两种词义和用法都已经被现代汉语普通话所吸收。“拿手”在现代北京话中,又产生了“棘手、难办”的含义。可见,“拿手”是一个活跃度非常高的词。

10.【外行】[形]对某种事情、工作不懂或缺乏经验,亦指外行的人。

(11)但凡使洋钱,务必找内行的人看真切了,千万别大意,恐怕要吃了亏。

(12)这是钱行专门儿的本事,外行不能很明白。

“外行”是清代中叶北方方言中产生的新词,义为“对某种事情、工作不懂或缺乏经验”,亦指外行的人。“外行”在《红楼梦》中没有用例,同时期的《儒林外史》有用为形容词的例子,而在《儿女英雄传》已有较为成熟的用法。

11.【在行】[形]内行。对某事、某行业了解底细且有经验。

(13)他要是说的在行对路,才可以信他一半儿。

“在行”是清代新产生的口语词。早期本土文献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北京话小说中都使用“在行”,而不见“内行”的用例。《生意筋络》中则发现了二者并存的局面,而且都已被现代汉语普通话所吸收。

12.【晌午】[名]正午。

(14)夏天风暴很多,都是起在快晌午或是晌午歪。

“晌午”是一个产生于元代的北方方言词。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你晌午后先吃了人一顿拷,怎又将他来扯拽着。”是“晌午”的较早用例。到清代北京官话小说中使用更加频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晌午”,标注为方言词。可见,“晌午”仍然是个极具北方方言特色的词。

13.【晌午歪】[名]指正午之后,约一两点钟之间。

(15)夏天風暴很多,都是起在快晌午或是晌午歪。

清代中叶以后产生的北京话口语词,本土文献中最早的用例见于《儿女英雄传》。在现代汉语中,冀鲁官话方言区仍然保存了这种用法。

14.【上档】[动]受骗吃亏。

(16)这应该早早儿的拿定了主意,别上人家的档。

清代中叶产生的新词,本土文献中最早的用例见于《儒林外史》,字形上都写作“上当”。已被现代汉语普通话吸收,字形统一规范为“上当”。

15.【失闪】[名]闪失,意外的错误或危险。

(17)按规矩办,总没失闪。

清代北京官话中产生的新词,亦可以写作“闪失”。在《红楼梦》的用例中,既有“失闪”又有“闪失”,而《儿女英雄传》只有“失闪”。日本汉语教科书多写作“失闪”。此外,老舍《骆驼祥子》也有用例。“失闪”“闪失”逐渐被普通话所吸收。两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均被收录,“闪失”的释义为“意外的损失,岔子”,“失闪”的释义为“意外的差错,闪失”。二者互为同义逆序词。

16.【手紧】【手松】[形]不随便花钱或给人财物;随意花钱或给人东西。

(18)做买卖别太手紧了,恐怕耽误生意;也别太手松了,恐怕伤了本钱。

“手紧”和“手松”是我们在《生意筋络》中发现的新词,此前的本土文献包括清代的北京官话小说《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均未出现“手紧”“手松”的相关用法。这两个词及其含义已被现代汉语普通话吸收。此外,“手紧”还发展出了“缺钱用”的含义。

17.【耍钱】[动]赌博。

(19)不论大小买卖,千万别想耍钱。

“耍钱”是清代新产生的北京官话词。《红楼梦》中已有不少用例,《汉语大词典》中的例证为《儿女英雄传》,稍晚。《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耍钱”一词,标注为方言词。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耍”在冀鲁官话中即有“赌博”之义,而“耍钱”的使用范围则包括了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晋语、西南官话等北方方言区。

18.【听话】【听说】[动]听从。

(20)学徒总要服管听话。你要服管听话,那个人就是把他所有的本事都教给你,他心里也是喜欢的,你若不服管不听说,他教你一回两回三回,到底不改不听,那个人往后不但不说你,倒[奉承起你来了/给你高帽儿戴了]。

“听话”表示“听从”义是清末民初产生的新义。《汉语大词典》引老舍的《茶馆》为例,稍晚。《生意筋络》中的“听话”用例为我们提供了较早的参考语料。

“听说”表示“听话、听从”义则具有明显的北方方言色彩。从日本汉语教科书《生意筋络》中的用例来看,“听说”比“听话”的使用频率更加频繁。《现代汉语词典》有关“听说”的听话义也明确标注为方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了“听说”,并列举了“听说”在各方言区中的使用情况,其使用范围几乎遍及整个北方方言区。

19.【找钱】[动]在商品交易时,收到币值较大、超过应收数目的钞票或硬币,把超过的部分用币值小的钞票或硬币退还。

(21)出入找钱,总按着货价的多少,详细算明白了。

“找钱”在清末本土文献中未见用例,《生意筋络》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早期的语料例证。《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而《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或已将“找钱”列为现代汉语词汇。根据日本汉语教科书,“找钱”是清末民初产生的新词。《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了“找钱”,并指出,在现代汉语西南官话方言中,“找钱”义为“赚钱、挣钱”。不过,此词在西南官话方言区也表示“商品交易时的经济行为”。

20.【着凉】[动]伤风、感冒。

(22)出门儿的人遇见很热很冷的天气,宁可在客店里多歇两天,不要勉强扎挣着走,恐怕半道儿上着凉受热,生出病来,后悔就迟了。

“著凉”是清代中叶之后产生的北京官话词,较早的用例见于《儿女英雄传》。《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了“着凉”,并列举了此词的使用范围,包括东北官话、北京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及西南官话等北方方言区。现代汉语普通话也吸收了“着凉”的含义与用法。

21.【不要脸】[形]不顾面子、不知羞耻。

(23)懂得害臊,就是用心学买卖,不做不要脸的事。

清末民初时期新产生的北京话口语词。本土文献中的用例较少,晚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四回有一例:“凭你老不要脸的抢了汉子去,我看你死了也搂他到棺材里!”此词已被现代汉语普通话吸收。

22【打哈息】[动]打哈欠。

(24)千万不可在柜里头瞳盹儿、瞧书、伸懒腰、打哈息、唏唏哈哈、顽顽笑笑。

北京官话口语词。字形上又写作“打哈什(气)”,如《红楼梦》第五十一回:“麝月翻身打个哈气笑道:‘他叫袭人,与我什么相干!”或作“打哈哧”,如老舍《二马》:“马老先生打了个哈哧,刚要再睡……”

23.【过日子】[动]生活,过活。

(25)要是专靠着劳金过日子的,有时候他要多支一点儿,你别不答应。

“过日子”是明清时期新产生的北方话口语词,已被现代汉语普通话所吸收。

24.【栽筋斗】[动]跌跤。

(26)在街上走也不要叼烟袋,万一栽个筋斗,矗伤了也不是顽儿的。

“栽筋斗”是清末民初时期产生的北京话口语词,字形上又可以写作“栽跟头”“栽斤头”等。《北京话口语词》有收录,例证选取的是《老舍戏剧集》。《生意筋络》中此处用例更早。

25.【白日】【黑下】[时间名词]白天;夜晚。

(27)伙计带着银子出门儿,或坐船,或住店,或走长路,行李总别离身儿,黑下白日都要小心。

在《生意筋络》中,“白日”“黑下”常常对举使用。“白日”一词产生较早,本义指太阳、阳光。后引申出白天义,该义在清代的北京官话小说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黑下”是清代北方官话口语中产生的新词,相比“白日”而言,“黑下”极具北方方言特色。陈刚《北京方言词典》没有收“黑下”,但收录了“黑间”,作者解释说:“夜晚,多用于<黑间白日>、<没黑间带白日>等词组里。也说‘黑天或‘黑下。”[7](P110)或以为“黑间”才是北方口语中表示夜晚的常规用法。然而我们考察《生意筋络》全书,表示夜晚、与“白日”相对使用的,只有“黑下”一词;同时期的日本汉语教科书也有不少用例,如《官话指南》《北京官话伊苏普喻言》等[8]。不过,在清代北京官话小说中并没有发现“黑间”或“黑下”的用例。可以说,日本汉语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早期而珍贵的文献资料。《汉语大词典》收录“黑下”一词,标注为方言词,释例引用的是现当代作家梁斌的小说《播火记》,语例偏晚。“黑下”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仍然广泛使用,使用范围包括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以及西南官话等官话方言区[9](P6160)。

26.【存项】[名]余存的款项。

(27)大凡货物,要是行市正长的时候儿,可以尽着铺子里的存项多买些个。

“存项”是清代后期新产生的口语词。《儿女英雄传》中仅有1例。日本汉语教科书中,《日清会话语言类集》也有1例,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语料证据。《汉语大词典》收录“存项”一词,释例引用的是现当代作家郭澄清的小说《大刀记》,语例偏晚。

27.【吃食】[名]饭菜。

(28)吃食上更要俭省,每天就饭不过是咸菜萝卜什么的,这样才可以剩得个钱养家。

“吃食”是清代中后期新产生的北京话口语词,泛指食物。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本土文献中常用。《生意筋络》中的“吃食”指饭菜,这也为我们的词汇研究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参考。

通过上述对《生意筋络》中北京话口语词的例释,可以发现这些口语词的词汇特点。首先,从音节上来看,这些北京话口语词以双音节词为主,伴有少量的单音节词和三音节词。以双音节形式为主的特点,反映了汉语词汇发展到这一时期的复音化趋势。其次,从词性分布上来看,《生意筋络》中的北京话口语词以名词和动词为主,也有少量的形容词、副词等。再次,由于《生意筋络》一书具有商贸教科书的性质,所以这本书中有很多关于商业贸易的北京话口语词,如“手松”“手紧”“找钱”等。最后,《生意筋络》中的北京话口语词都极具时代、地域特色,部分口语词已被现代汉语普通话所吸收,有些词还活跃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总之,明治时期的日本汉语教科书为我们呈现出很多北方方言口语词在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中的活跃状态,让我们窥见到当时当地真实的语言面貌,同时也能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陈建民.汉语口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4]陈明娥.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词汇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5]傅民,高艾军编.北京话词语[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6]魏兆惠,宋春芳.清末民初北京官话的“简直”“剪直”和“箭直”[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4).

[7]陈刚.北京方言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张美兰.明治期間日本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2).

[9]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陈明娥,李无未.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以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为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11]李无未等.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江户明治编)第三十四册[Z].北京:中华书局,2015.

[12]李无未等.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江户明治编)总目提要[Z].北京:中华书局,2015.

[13]张美兰.《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J].北京社会科学,2007,(5).

[14]北边白血等编著.《燕京妇语》等八种[M].陈颖,翟赟校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Oral Words of Beijing Dialect in the “YanYuShengYiJinLuo(《燕语生意筋络》)”

Liu Xingjia

(College of Literatu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YanyuShengyiJinluo(《燕语生意筋络》)”, Chinese textbooks of Meiji restoration in Japan, preserved a large number of the oral words of Beijing dialect. At the same time of carrying out lexicographical explanations of the oral word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local literature of the same period. To describe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ijing dialect in ShengYiJinLuo(《生意筋络》) from two aspects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Through the descrip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language of Shengyi Jinluo is highly colloquial and contemporary,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social life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Beijing at that time. Meanwhile, the study of Beijing dialect words in ShengyiJinluo(《生意筋络》) can also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vocabulary.

Key words:YanyuShengyiJinluo(《燕语生意筋络》);oral words of Beijing Dialect;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