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领域 打造警务运行新模式

2019-02-11 10:49贾彦颖程雪宏
21世纪 2019年11期
关键词:警务公安信息安全

本刊记者/贾彦颖 见习记者/程雪宏

区块链技术从概念的提出到技术的具体应用,凭借去中心化的突出优势,在多个行业的相关应用中,解决了信任缺失、信息欺诈、篡改风险等行业痛点。公安机关同样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领域内的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信息准确性难以保证、信息安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公共安全呼唤“区块链”

有人在觊觎着公民的个人身份信息,藏在暗处肆意窃取;有人在利用电信与网络进行诈骗,骗取老人们的毕生积蓄;有人仅凭网络手段,便可知晓目标的一举一动,伺机进行犯罪;有人因公安内部信息下达迟滞,被误判“违章停车”,影响车辆年检;有人遇到紧急情况,拨打110后却因位置表述不清导致救援不及时;有人发现身边可疑人员或事件,却限于各种条件难以及时举报,难以得到实时解决……

以上种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幸而,针对上述公共安全领域的难题,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试图将新技术应用到日常公安工作中。

此中的新技术,首推“区块链”。

2018年5月,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信息安全部副主任公开表示,欲将最新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公安领域。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案件证据链的存储;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将区块链贯穿身份录入全流程等等。

近年来,针对“区块链技术如何应用到公安领域”的讨论和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内容涵盖了公安行业的多个业务内容,如基层警务服务、交通安全管理、电子信息认证、刑事侦查等等。有些技术甚至已经开始尝试投入使用。

为民无小事。公安部始终致力于解决百姓之忧,增强人民群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诸多专家学者对区块链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认为它将会是解决众多百姓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

打造警务运行新模式

近些年,某某要向相关部门证明“我是我”的新闻屡见不鲜,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减少老百姓“自证”事件,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一位区块链技术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政府的公共服务区块链可以采用多中心协同进化的信息化模式,打破信息孤岛,规避二次孤岛。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点对点数据传输网络,把老百姓跑部门变成了一个数据同步机制。

如此一来,即使一个人在山东出生、北京上学、杭州工作,也不必跑多辖区、多部门证明“我是我”。

这样的设想并非空中楼阁,遥不可及。记者了解到,我国一些公安机关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用于数据互通与数据保护。

据《江苏法制报》消息,为拓展大数据背景下的警务运行新模式,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已经牵头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创性建立“淮海经济区警务数据区块链共享协作系统”,实现跨省相邻的城市间警务数据实时加密共享。如今,该链块上的每天增量数据超过20万条。

徐州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张丰程表示,以往跨省警务联动布控要层层审批近一个小时,这样会给嫌疑人留下逃跑时间。现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布控申请直接驱动布控,大大节省了时间,非常利于实战。

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由于可通过多签名私钥和加密技术来防止数据的泄露,也成为优质的数据安全“保护伞”。在区块链技术下,每个数据节点都可以验证信息的内容和构造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确保数据是可靠的、没有被篡改的,相当于提高了系统的可追责性,降低了系统的信任风险。

中国知识产权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公安部研究部门曾在2017年11月提交了一份基于区块链的系统专利申请,这个系统会将提交到云空间的数据进行时间戳和存储,以提供更透明和防篡改的数据保存流程。

与此同时,针对日益频发的公民信息泄露与信息被盗案件,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8年5月1日实施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最新身份信息识别系统——“eID数字身份识别”应运而生。

eID,是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签发给公民的网络电子身份标识。它充分利用了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防篡改等特点,能在不泄露公民身份信息的前提下,远程在线识别公民身份,有效保护公民隐私。如此一来,不法分子若还想盗用或伪造个人信息,将会成为一件极困难的事情。

眼下,电子身份标识技术已在海外多个国家得到应用,不少业内专家认为,eID有望在未来普及全国,并统一投入使用。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信息安全部负责人在今年一次例行采访中向媒体透露,相关部门正考虑如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公安领域。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案件证据链的存储;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将区块链贯穿身份录入全流程等等。不难想象,今后,区块链技术或将更广泛地应用于警方工作。

区块链安全风险不容小觑

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探索区块链在公安领域的应用落地,但总体来看,由于其涉及场景较为复杂,落地模式还不够清晰,区块链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不得不面对技术待完善,应用场景难找准等现实难题。

尤其,在区块链的一些应用中,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因此,信息隐私如何保障,是区块链在为警方所用时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11月13日,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安全对抗技术研究所所长闫怀志在一场聚焦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学术报告会上表示,区块链一个重要特点是去中心化,其广泛应用必将会对需要实行中心化监管的领域产生不利影响。区块链技术的匿名性特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有效保护隐私,另一方面又为网络空间恶意行为甚至网络犯罪提供面具和保护伞,比如,很多黑市通过区块链技术洗钱来逃避打击。

“再者,区块链技术本身要求各个节点共享区块信息,虽然这种方式增强了信息的不可篡改性,但区块中的交易信息易被各方所知晓。另外,很多公众甚至是技术专家对于区块链技术过于迷信,认为其可以包打网络安全的天下,这种误解可能会间接导致信息系统整体安全防御体系的不当构建,引入了新的风险。”闫怀志说。

与此同时,区块链还面临众多外部安全威胁——主要是针对算法、协议、实现、应用以及系统等层面的破坏、更改和泄露,具体体现在区块链数据的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匿名性、隐私保护以及其他多方面。

除了技术层面的难点,区块链的热度,也给很多诈骗分子带来“灵感”,他们以“投资区块链虚拟货币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为借口,骗取用户信任并诱使其转账进行投资。同时,隐藏网站域名和各种联系方式,使受骗者无法验证公司资质,因而轻信诈骗套路。而一旦受害人向“交易网站”充值,不法分子又会诱骗其“向私人账户充值”,甚至直接提供假充值链接,并趁机骗取受害人银行账号密码。

区块链落地不可一蹴而就

为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区块链战略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应对区块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公安部门也正紧锣密鼓地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区块链知识,掌握应用主动权。

据了解,西安市公安局与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工作委员会共同成立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应用反诈骗中心》,致力于联合整治打击披着区块链外衣的新型网络犯罪等违法活动。

今年以来,山西、福建、广西等地公安机关相继邀请国内知名区块链先锋企业专家,举办区块链知识专题讲座,聚焦区块链建立可信的价值传递、区块链助力数字化转型、区块链技术助力公安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学习交流,旨在让公安干警进一步掌握区块链知识,抢抓区块链发展的先机,坚定信心,不断在完善公安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业内人士表示,区块链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子工程。发展了十年的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面临效能、安全、标准、合规等多方面挑战。区块链技术能否在公安工作上发挥更大潜能,还应综合考虑风险管控、法律合规等多个维度的要求。

猜你喜欢
警务公安信息安全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基于三级等级保护的CBTC信号系统信息安全方案设计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环球警务专访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