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外来人口市民化的路径研究

2019-02-11 06:03李翯
神州·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李翯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外来人口的数量逐年攀升,城镇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非常重要作用。这些进城的新市民虽然身份改变了,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资本都未完全适应城镇化发展。尤其是对于我国首都北京,存在大量的社会融合问题。因此,本文以北京市为例,探讨如何让北京市外来人口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为进一步增强城市外来人口市民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口市民化;发展路径

1 引言

新型城镇化的第一步是解决人口的户籍问题,当前基本上通过暂住证的方式进行解决,新型城镇化的第二步,是解决这些进了城市的外来人口如何留在本地。当前中国有两亿人口外来人口还没有实现市民化,虽然他们的身份改变了,但是他们的小农观念和乡村生活习惯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外来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通常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会扎堆在一个地方集聚打工,然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本地接受教育,他们很少回到以前的老家,实际上这些人已经构成城市的常住人口,但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始终与城市本地人享受不平等的公共服务,也就是未真正地进入市民化阶段[1]。在人口市民化阶段,常住的外来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勤奋的努力和打拼逐步在城市获得户籍身份,在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无差别化的待遇,真正地实现人口市民化的目标。当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不再强调人口的数量增长,而更多强调的是人口的质量增长,让居住在城市的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应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抓手,无论是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增添城市经济发展新活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还是从解决农村广大剩余的劳动力,实现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我们都应该促使这些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和居所的外来人口定居下來,并最终使其融入城市社会与生活。

2 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发展现状

2.1 外来流动人口的规模

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统计,北京市常住人口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从871.5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2172.9万人,年增长率3.33%。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从1978年21.8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807.5,万人,年增长率为5.41%,远远超出常住人口增长率。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9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6.6%。外来常住人口在市民中的占比,使得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水平,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2.2 外来流动人口的聚居状态

外来人口的聚聚状态是个社会学问题,研究北京市的外来流动人口聚居状态,就不可避免的地提到“北漂”一词。北漂,指那些没有稳定居所的非北京务工人员在北京打拼和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很少有固定的居所,经常因为临时性房租上涨,而被迫选择向更远的郊区或更偏僻、简陋的地下室搬迁,生活环境非常差,为了生存而在北京四处漂泊的一群人。其中,有的人是从北京高校毕业后,没有合适的就业单位选择留在本地继续找工作;而有的人则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看中北京的就业机会和高工资水平,选择到北京来找工作。然而,从户籍角度来看,他们的就业或居所所在地与户籍所在地完全相分离的状态,他们是最为典型的北漂一族。

2.3 外来流动人口的留京意愿

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留京意愿呈现两极分化状态。一方面,高学历优秀人才留京意愿高,2015年北京正式实施工作居住证制度,这一政策旨在推进首都人才战略计划,以优惠的留京政策吸引并鼓励各类创新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提供城市整体的软实力。目前实施的积分落户制度,主要针对高学历、高教育程度人才吸引力更大,他们留在这里潜在收益大于机会成本,同时能够享受人才政策的红利。另一方面,低收入和低文化程度者在不断流向其他城市中,他们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制度排斥,留京意愿不强。不仅如此,很多人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或朋友圈固化,政策信息闭塞,对北京人才积分政策完全不知,即使有了解政策的人,他们也不在政策收益的范围之内。

2.4 外来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北京作为首都,凭借其政治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文化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北京的现代化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为北京做贡献的人员,在基本的医疗、教育、就业和社保方面却并未享受到与本地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依然存在农民工子女没学上,看病难、农名工集体堵政府大门讨薪等社会热点事件。为了了解在京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公共服务的真实状况,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期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对居住在全市范围内的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对1000位农民工开展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81.4%的外来务工人员非常喜欢北京,他们喜欢北京的发展平台和就业机会;被调查的所有农民工对本地公共服务满意度高达88.2%[2]。

3 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市民化障碍

3.1 外来流动人口的户籍限制

外来流动人口的户籍限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户口与大量的公共服务权力和资源绑定在一起,没有户籍意味着不能享受这些公共福利和资源,这相当于对外来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设置一道无形的天然障碍[3]。比如:对于就业,有些国企单位声称只招聘那些拥有北京户口的人;对于社会保障,国家规定的五险一金中的生育险,目前只有北京户口的人可以享受,而对于非北京户口者却因为企业成本压力等理由被迫选择放弃;对于医疗,一些社会公益的免费体检或打流感疫苗等活动,也仅仅是针对北京户口者开放,而非北京户口却被拒之门外。

另一方面,外来常住人口在教育、就业、政治选取、婚姻等方面,也受到了户籍的限制,由于并非本地户口,使得他们的社会地位仅局限于他们固有的圈子,缺少向上流动的渠道。情感是外来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指标,拥有北京户口等于孩子未来可以享受北京优质的医疗与教育资源,而不必承担高昂的择校费用。曾经有人开玩笑,一个北京户口相当于50万人民币,可见户籍确实承担本身功能以外的东西,以至于完全扭曲了户籍本身的身份识别功能,而成为婚姻买卖的一个筹码。

3.2 外来流动人口的住房成本

外地人在北京买房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非京籍户口要在北京买房,需连缴5年的社保或个税,社保缴满5年,指自买房当月之前连续满60个月,个税则是自申购买房当年往前推连续5年,每一年有一个月缴纳个税即可;第二,在数量上的规定,例如“京十五条”中规定:对其他地方已有1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家庭,拥有有效暂住证,在本市尚未购买住房,且连续5年在本地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的非北京市家庭,限购1套住房;第三,在户口上的规定。如果非京籍户口,无5年及以上的纳税或社保证明,即使你有再多的钱,你都无法在本市买房。国家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顧云昌表示:限购措施,是目前国内最严的措施。由此可见,购房问题,是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居高不下的住房成本,更是成为外来流动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实际问题。

4 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市民化路径

针对北京市外来流动市民化障碍分析,本文基于前人的文献基础研究,并结合现实的人口融合状况,构建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路径,具有包括以下三条路径:公共路径、私人路径与社会路径。

4.1 公共路径

公共路径主要从政府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外来居民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具体包括以下措施:(1)取消户籍限制,进一步剥离不属于户口本身的各种额外权利,还原户口身份识别的本来面目[4];(2)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提高外来流动人口享有的社会保障福利,促进新市民与老市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实施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补贴,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等各种社会保险制度;(3)增加保障性公共住宅,通过多渠道增加健康的可支付性住房,扩大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在城市住房体系中的比例。

4.1 私人路径

私人路径主要从个人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个人适应城市的技能和社会关系。具体包括以下措施:(1)积累人力资本,当地政府应该鼓励各类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的发展,为其培训外来劳动力提供健全的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其适应城市的发展技能,使之能真正地立足于城市之中;(2)增加新型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嵌入在个人社会网络中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背后体现的是资源与能力集合,外来打工人员可以凭借其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有利于流动人口尽快适应城市环境,但同时强化了其亚生态环境,阻碍了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5]。但是如果想进一步在城市发展,或者跨越自身所处的阶层,必须扩展新的社会关系网,来获取新的信息、机会和资源。

4.3 社会路径

社会路径主要从集体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本地人与外来人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相认同、互相尊重。具体包括以下措施:(1)加强社会支持,当前的社会支持主体主要依赖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他们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公益、兴趣活动,调节邻里与家庭的和谐关系,关爱和帮扶社区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小孩,对外来流动人员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帮助其疏导被排斥的心理,可以有效地提供新移民的适应能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2)引导舆论氛围,通过社会媒体、网络自媒体等多种社交平台,帮助外来人口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的城里人了解和认识他们,从而促进社会不同群体之间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加快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3)营造公共空间,在社区内部设置儿童娱乐场所、健身设施、多功能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并依托社区自发社团组织、外来专业社会组织,在这些公共场所提供各种公益或兴趣项目,服务于社区所有人群。通过提高这些公共空间的可进入性及可达性,促使外来外来人口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在无形中为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社会交往提供平台和互动合作的机会,重构自己的社会网络关系,加强对本地和的所在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 结语

本文通过系统地梳理当下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在京户籍障碍与住房成本进行详细地论述,最终结合当下北京的社会融合现状,构建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公共路径、私人路径与社会路径。这些路径的发展,将有利于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政策,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桂新,王利民.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 (06):99-104.

[2]陈雪柠.近9成农民工满意北京基本公共服务[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3/08/content_5174974.htm,2017-03-08.

[3]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 (03):87-94.

[4]童星,马西恒.“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J].社会科学研究,2008 (01):77-83.

[5]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 (06):82-88.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