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总书记扶贫工作论述推进乌蒙山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

2019-02-12 04:38万津瑜何建梅陈伟
四川蚕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兴文县蚕农桑园

万津瑜 何建梅 陈伟

(1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成都 610041;2宜宾市农业农村局蚕业管理站,四川宜宾 644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我省在地处乌蒙山深度贫困地区的兴文县开展扶贫攻坚工作,通过找准优势,问计于民,选择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坚持生态优先,转变发展方式,推广先进技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典型引路,加快产业发展,探索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精准扶贫模式,并在全省进行推广。2018年全省有335个贫困村通过发展蚕桑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

1 找准优势,问计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在扶贫工作中,一些地方由于没能确定合适的产业,多次出现过栽了挖、挖了栽的现象。发展什么产业,除了需要对自然资源、发展趋势、市场前景等进行反复论证、科学研判,更需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因地制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兴文县地处乌蒙山区,部分区域属石漠化生态脆弱区,土壤贫瘠,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限制了许多农业项目的发展。而桑树生根能力强、耐旱、耐贫瘠,较其他农作物更抗旱且保持水土,生态经济效益突出,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通过多年实践证明,栽1亩(666.67m2)桑,年养蚕3.5张,产鲜茧140kg,按均价40元/kg计算,售茧收入5600元。若一户贫困户有3-4人,按人平两亩(666.67m2)桑园计算,养蚕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蚕桑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市场稳、风险低、效益高的特点,是农民就地就业实现增收的产业。

2014年,兴文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结合贫困村立地生态条件,充分征求贫困户意愿,经过反复调研后,决定将蚕桑产业作为22个贫困村的主导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分析建档建卡贫困户致贫原因,拟定栽桑规划。经过几年的发展,桑树成为乌蒙山区的“摇钱树”,蚕儿成为百姓的“农家宝”。

2 生态优先,转变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桑树全身都是宝,是绿色、生态、环保的产业。在产业发展上,完全可以打破栽桑只养蚕的发展方式,围绕“桑”“蚕”做文章,把多元开发作为新的增收渠道。利用桑叶、桑枝、蚕沙等资源,生产桑叶茶、桑枝食用菌、有机肥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改善乡村环境,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兴文县利用桑园立地空间和桑树资源,建立高效、循环立体种植模式,带动贫困户在桑园内套种竹荪和桑枝食用菌。上半年种竹荪,每666.67m2桑园产干竹荪35-40kg,按200元/kg计算,每666.67m2可收入7000-8000元,扣除人工和物耗成本,可获利3000-4000元。下半年种球盖菇,来年春季采收,每666.67m2桑园产鲜球盖菇1500-2000kg,按4元/kg计算,每666.67m2收入6000-8000元,扣除成本,可获利3000-4000元。养蚕加桑园间套,每666.67m2桑园收入达万元以上。

蚕桑产业除了给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还具有生态保护功效,尤其在石漠化治理、矿山修复、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兴文县委、县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和物力用于治理耕地石漠化,最终探索出一条以蚕桑产业发展治理石漠化,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子。蚕桑产业的发展可谓是绿了荒山、美了家园、富了蚕农,实现了绿色发展、生态发展。

3 创新技术,节本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桑树从播种育苗到养成丰产树型一般需要3-4年时间。近年来,我省在乌蒙山区加快技术创新,采用桑树快速丰产技术,推广一干两支四分杈快速养型法,当年即可形成丰产树型。兴文县共乐镇大沙坝村3组徐淑梅,采用桑树快速丰产技术建园2.67hm2(40亩),当年养成两级支干,全年养蚕43张,产茧2257.5kg,售茧收入10.72万元,亩均养蚕收入2680元,加上套种收入,当年亩均收入超过3000元,增强了发展的信心。

加快蚕、桑品种的全面更新换代,推广川桑98-1、芳·绣×白·春、川山×蜀水等“川字号”优良品种。目前,兴文县蚕桑优良品种推广面达到90%以上。加大桑园除草机、松土旋耕机、施肥器、桑树修剪伐条机、消毒机、喷粉机、切桑机等先进机具的使用推广,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力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上蔟、蚕茧仪评定级等关键技术。以前养一张蚕,几十个簸箕端上端下,上蔟用手拣,劳动强度很大。如今推广了标准化养蚕大棚,使用方格蔟自动上蔟,2个人就能养10张蚕。兴文县小蚕共育面达100%,仪评收茧全覆盖,优质茧率达95%以上,蚕茧质量跃居全国最好水平。乌蒙山区“养箔箔蚕、卖兜兜茧”已成为历史,借助科技实现蚕桑产业成功转型。

4 龙头带动,激发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

激活蚕桑产业扶贫内生动力,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机制的创新。兴文县石海茧丝绸公司是市级农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以镇(乡)茧站为服务平台,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覆盖栽桑养蚕农户,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共育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负责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到惠农政策入户、科技人员包片、良种良法到园、技术要领到人。统一为蚕农供应蚕需物资,保证生产时效和质量。完善产业营销体系,建立蚕农蚕茧销售电子档案,预约售茧,公布蚕农蚕茧质量、数量、销售价格等相关信息,确保信息公开透明。采取蚕茧保底价收购,稳定鲜茧收购价格,保证蚕农收益。蚕农只需抓好科学养殖,蚕茧产出后,“预约售茧”就能拿到钱,不需要自己找市场,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

该公司大力推行“返租倒包”模式,即合作社与蚕农签订《桑园租赁合同》,农民将原始土地租赁给合作社,合作社将建好的标准化桑园承包给贫困户。公司通过合作社对蚕桑产业统一规划布局,开展土地治理,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分担了农户的生产风险,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运作组织化和长足、稳定、持久的发展。

5 典型示范,引导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兴文县麒麟苗族乡德应村是建卡贫困村,有贫困户64户213人,贫困发生率19%。针对部分贫困户群众对脱贫工作“人心不齐,信心不足”的思想困惑,开展“勤劳致富坝坝谈”,帮助贫困群体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变“让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唤醒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积极性。德应村已于2016年完成整村退出和60户195人达标验收,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6%。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5030元增加到2018年的14811元。

兴文县九丝城镇新建村贫困户向泽良,现年55岁,身有残疾,家中4人,有劳动力2人,龙头企业将其培育为小蚕共育户,承担全社的小蚕共育任务,负责预订蚕种、统防消毒、养蚕指导、预约售茧卡填报及生产发展跟踪服务,2018年共育蚕种450张,共育单产达50.4kg,优质茧比例达到95%,单价提高3-5元,帮助全社养蚕农户增收46000元,户均增收2700元。

蚕桑产业成为兴文县脱贫增收的功勋产业,2018年,全县57个精准扶贫村中有22个村发展蚕桑产业,3115户(含插花贫困户)栽桑,桑园面积达1190hm2(17850亩),其中2060户贫困户(含插花贫困户)、8343人养蚕,养蚕9744张,产茧48.22万kg,产值2218.3万元,人均2658.8元。到2018年底,已有16个村2060户通过发展蚕桑产业成功脱贫摘帽。

猜你喜欢
兴文县蚕农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乌蒙山石漠化地区产业发展新路——兴文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做法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申春对兴文县地方志工作作出部署
躲雨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