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颂
(山东省单县农业农村局,山东单县 274300)
以某养殖场2017年1月~2018年1月的奶牛养殖工作为对照组,另以该场2018年2月~2019年2月的奶牛养殖工作为观察组。每组随机选取300头产后奶牛作为对象。对照组:奶牛体重415~533kg,平均为(485.7±15.3)kg,岁口4~8岁,平均(5.6±0.7)岁。观察组:奶牛体重412~536kg,平均为(482.4±15.6)kg,岁口4~9岁,平均(5.4±0.8)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分析和预防方法
调取对照组工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奶牛生产瘫痪病的病因和发生率。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预防。结果表明,病牛存在低血钙、缺氧情况,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因素。预防方面,于奶牛出现妊娠行为后,进行营养干预,产前两个月,进行精喂养,于饲料中补充20g可吸收钙元素,控制饲料中的钙磷比,使其维持在2:1左右。奶牛生产过程中,保持理想的通风效果,利用小功率风机持续向生产奶牛提供新鲜空气。奶牛出现妊娠行为后也应降低挤奶量,改为平均值的80~90%左右,产前2周停止挤奶,持续至生产后7d。
1.2.2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理、物理治疗和合并疾病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取氯化钙溶液350ml(浓度5%),通过静脉通道给药;或曲葡萄糖酸钙400ml(浓度10%),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病牛病情较重,可酌情增加用药量10%左右。注射过程中,应取多点模式,每个位置注射量不宜超过60ml。用药12小时,观察病牛病情,出现好转可继续上述治疗方案。对于存在低磷酸盐血症的病牛,给予静脉药物注射,应用磷酸二氢钠200ml(浓度15%);血液中镁含量偏低,给予硫酸镁溶液静脉注射,用量100ml(浓度25%)。物理治疗方面,强调加强对病牛的通风效果,将送风器连接至病牛头部周边,并利用纱布进行固定,借助小功率风机送风,持续3d,每d送风2次,单次30min,间隔8h。合并疾病治疗主要考虑病牛实际病情,如合并肠胃消化不佳的病牛营养吸收能力不足,应重视胃泌素、胃动素分泌的刺激,提升钙质吸收效果。
对比两组奶牛生产瘫痪病的发生率、治疗有效率。病牛经治疗后,低钙血症情况消失,运动能力恢复,为治疗有效。
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有效率相近,观察组奶牛生产瘫痪病的发生率较低,见表1:
奶牛生产瘫痪病属于常见病,综合发病率可达到20~30%之间,对奶牛养殖业具有较大威胁。产后48h为生产瘫痪病的高发期,发病后,奶牛可见昏睡、运动量减少甚至无法运动的情况。病牛头颈多会偏向一侧,呈现趴卧姿态,部分病牛可见瞳孔放大、持续昏睡,四肢肌肉无力情况,体温下降在56℃以下。大部分病牛的反刍情况消失,无法症状饮食。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牛可见无法坐卧、昏迷、瞳孔散大等症状,循环障碍明显,心脏搏动速度可增加到110次/min以上,部分病牛反射消失、呼吸受到抑制,少数病牛可能因呼吸受制死亡。
目前针对奶牛生产瘫痪病的研究已经获取了一定进展。有学者研究指出,当奶牛体内营养物质失衡、分泌功能异常时,有较大可能出现生产瘫痪病。从预防的角度来看,首先应重视营养搭配,本次研究中,工作人员在精喂养工作中加强了磷钙配比的处理,使奶牛甲状腺分泌功能得到提升,有助于钙质的吸收和溶解,有效降低了生产瘫痪病的发病率。通风预防属于常见预防手段,可避免脑组织缺氧导致的生产瘫痪病。从研究结果上看,观察组奶牛的生产瘫痪病发病率较低,为6.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67%,这表明相关预防措施有效。同时,两组病牛接受相同治疗方案的情况下,也均能得到有效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96.77%,两组结果接近。这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
综上所述,奶牛生产瘫痪病的病因明确,治疗上强调对症性,可降低疾病发生率并保证治疗效果。建议养殖场工作人员在后续工作中做好喂养管理和生产管理,有效实现奶牛生产瘫痪病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