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县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

2019-02-12 22:51屈仁燕邓卫民刘永杰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油菜优质生产

屈仁燕,陈 波,邓卫民,刘永杰

(四川省乐至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四川 乐至 641500)

乐至县位于四川盆地腹心,沱、涪两江分水岭上,辖25个乡镇,602个行政村,人口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万。现有耕地4.39万hm2,其中旱耕地2.68万hm2,稻田1.71万hm2;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日均气温16.7℃,年均日照1330h,年均降水955mm,是油菜作物的适宜区,常年种植面积2万hm2以上,产量近5万t。油菜作为乐至县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稳定食用植物油安全和农户增收中具有重要作用。

1 油菜生产现状

1.1 油菜种植面积、单产、总产

近年来随着优质油菜品种的推广、种植水平的提升、油菜产业发展政策及项目支持力度的加大,乐至县油菜生产发展迅速,农户种植积极性较高,种植面积、单产及总产量逐年增加。根据乐至县统计局数据分析,2013~2017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由1.99万hm2增加至2.53万hm2,增加5400hm2,增27.1%;单产量由2222kg/hm2提高到2431kg/hm2,增9.4%;总产由4.42万t增加至6.15万t,增加1.73万t,增39.1%。

1.2 油菜生产水平

乐至县油菜栽培历史悠久,油菜种植主要以育苗移栽为主,采用“稻-油”“油-玉”种植模式为主,主要分布于全县旱耕地及两季田进行种植。经过农技推广部门多年来致力于优质油菜品种的引进筛选、试验示范推广及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油菜品种不断得到优化提升,目前县内主要推广川油系列、德油系列、蓉油系列、油研系列等油菜品种,高产优质“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品种推广普及率达90%以上,较2013年提高10%;油菜栽培技术日臻成熟,形成了免耕直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等集成技术,油菜单产可达2610kg/hm2,平均节省用工约45个/hm2,省工减支和增产增收1500元/hm2以上;油菜轻简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2017年实施油菜免耕直播面积0.47万hm2,开展油菜机收面积3400hm2,占油菜种植面积的16.5%;油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93万hm2,配方施肥推广应用率达95%;开展油菜绿色防控面积9500hm2,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6.6%,促进了油菜生产水平的提升。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农村劳动力弱化,管理粗放 随着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主要为老人、妇女,年龄偏大,劳动力严重缺乏,文化素质偏低。据对乐至县石佛镇、良安镇、石湍镇、宝林镇4个乡镇调查的6个村,7个社劳动力调查分析,7个社总人口共计718人,其中劳动力380个,占总人口数的52.9%,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占总人口的19%。从事粮油生产的主要是60~80岁的老年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4%以上,油菜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到位率差,虽种植油菜积极性较高,但因年龄老年化、劳动力不足等因素制约了油菜种植面积的扩大;二是对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及应用能力较差,油菜增产增效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1.3.2 油菜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 乐至县油菜生产主要靠传统的人工种植,肥料、人工投入成本高。据调查分析农户油菜种植每hm2大概需要135个工,按60元/个计,仅人工成本就达8100元/hm2,包括物资投入成本种植油菜的成本大概在10425元/hm2,而目前我县油菜产值约为12090元/hm2(按5.2元/kg计算),纯收入约为1665元/hm2,种植效益低,影响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1.3.3 规模化生产水平差,生产效率低下 油菜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单位,零星分布,种植规模小,品种多、杂、乱,布局不合理。目前全县在生产中应用的品种多达120余个,普遍是“插花”种植,导致菜籽品质和加工品质下降,已不适宜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据调查统计,2017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1.33hm2以上的大户仅有22户,种植面积共计79.5hm2,仅占全县油菜种植面积的0.3%。据进一步对种植油菜的大户调查,除石湍祥友家庭农场、中和光辉家庭农场等农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其余大户均是分散种植,大多人工耕、栽、收,油菜从种到收,油菜需用工135个/hm2以上,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劳动力成本高。

1.3.4 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乐至县位于川中丘陵区,地形主要以中丘和浅丘为主,土地零碎,地块小,地形起伏大,大多没有进行标准粮田改造,农业生产基础、生产设施及灌溉水利设施差;农机进田、进土难度大,严重制约油菜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县内无大型河流,干旱缺水成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制约因素,油菜生产主要靠天然雨养,且旱耕地油菜种植比重较大,以坡耕地、台土为主,高台位土土壤耕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之蓄水灌溉设施缺乏,极易遭受干旱危害,减产严重甚至绝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2 发展思路

2.1 争取政策支持,扩大农户受益面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对油菜生产的惠农政策支持及项目资金扶持,扩大油菜补助范围及受益面,建议将油菜良种纳入补贴范围,让农户享受到更多的惠农补助,制定出台油菜籽最低保护收购价格,提高农户油菜种植积极性,促进油菜生产稳产增产。

2.2 科学布局,实现区域化生产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质油菜生产区域,充分利用乐至县旱耕地、两季田生态区域资源种植优质“双低”油菜,全县油菜种植面积力争实现2.7万hm2。围绕“6园5带5基地1加工区”战略目标,以宝林、盛池、中和场、石湍、通旅、东山为核心打造优质粮油基地。依托2018~2020年中央财政产油大县奖励资金项目、2018年省级财政现代农业发展工程项目等,在石湍镇、通旅镇、中和场镇、宝林镇、良安镇等11个乡镇建设油菜高产高效示范片4000hm2;在石湍镇、通旅镇、孔雀乡、东山镇、中和场镇、宝林镇、盛池乡7乡镇建立333hm2“稻-油”全程机械化示范区,进行统一规划、分区布置、规模开发、集中连片,实现油菜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为全县油菜生产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3 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油菜籽品质

乐至县是全国绿化先进县,境内无矿产资源,无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质量较好,无大中型工矿企业,空气质量好,早在2012年全县25个乡镇整体通过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产地规模达5万hm2,具备生产无公害油菜和绿色油菜的优势条件。要充分利用生产优势区域,申报并认证无公害油菜和绿色油菜标志,建立优质油菜标准化生产园区。园区内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方式、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油菜生产标准及技术规程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出的油菜籽必须达到优质菜籽相应等级标准,并建立健全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菜籽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过程监管,确保菜籽油质量安全,着力将标准化生产园区打造成为我县优质菜籽生产的“基地”、技术集成的“洼地”、产量效益的“高地”[1],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户纯收入。

2.4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

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宗粮油等项目资金支持,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油菜生产目标,确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通过“田网、渠网、路网”配套建设,实现农田灌溉、耕地生产、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不断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低油菜生产风险;增强农业农机进田、机械作业适应性,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油菜生产成本,提高农户种植效益。

2.5 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也是切实解决我省农村“谁来种地”问题的有效途径[2]。在惠农政策、项目资金、购机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油菜种植大户、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力度,不断壮大全县新型经营主体队伍,着力将其打造成为优质油菜生产的主力军;同时加强产业引导、技术培训与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油菜适度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建立完善市场利益保护机制,促油菜稳产增收。

2.6 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提升油菜生产效益

抓好优质油菜品种的引进、筛选及先进农机具的引进、示范工作,重点引进、推广抗倒伏、抗裂荚、株型紧凑、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质油菜品种,不断优化油菜品种结构及区域布局;根据品种特性进行生产加工,加强先进适用栽培技术、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抗旱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指导,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促进油菜籽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

2.7 不断开发延伸油菜功能,增加农业附加值

注重油菜多功能开发延伸,不仅将油菜生产作为优质油料的主要来源,更要将油菜生产发展成为可供观赏的优势旅游资源、可供利用的优质蜜源资源,不断提高其附加值。充分利用乐至县成渝1h经济圈交通优势,在县城附近乡镇举办如“油菜花节”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促进农旅融合,将乐至县打造成为优质休闲观光度假基地,促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油菜优质生产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油菜烩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