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2019-02-12 10:34杨照然
科学与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和谐创设环境

杨照然

摘要: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载体,要真正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这一点就显得尤其鲜明和重要。对于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应该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基于现状,本文主张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和谐环境的创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素质,也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和谐;环境;创设

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对于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有许多特殊性。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的和谐与否直接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语文课的审美含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内在魅力,是研究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有益的切入点之一。

一、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语文新课标的各级课程目标中多次提到,语文课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重视和顾及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是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中激发和发展起来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诱因。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决定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程度。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不易激发,這主要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特点有关,一是语文课程内容中新知识的密度和出现的频率都不如数理化、外语等课程高,不易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兴趣;二是语文课程知识间的组合关系也不像数理化等课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不易使学生保持精力的集中性;三是语文课程内容中“问题”的隐性化,不易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引发学习动机。

(二)启迪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强调发展学生智力重要性,认为发展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语文教育不但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对学生产生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生态学习观认为智力不是个体的物质,而是源于行动者(环境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环境心理学和教学环境的研究结果都证实,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用脑的效率与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从教学环境中的物理因素来说,教室的光线强度、环境温度、色彩声音都会对学生的用脑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对智力的影响并不是体现在对某一具体知识的掌握上,而是对学生智慧的启迪与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刺激作用,利用一幅图画,一句警言,一首乐曲,一首诗歌,甚至光线、色彩的变化,使学生更为直观、更为具体的感受课文,体会其中所蕴藏的人生智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素质。良好的社会素质的根本表现则是与群和谐。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学会与人交往,首先在与教师之间、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中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以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和谐协调,团结合作等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处理好在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的和谐关系。

1 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课堂教学其主要特征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参与的主体是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因此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在和谐的教学中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引导者。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的民主、平等、宽容、自由、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了更为开阔的交流时空,活跃的思维、旺盛的求知欲、自由宽松的环境、愉悦的心情等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大胆地表现自我,陈述己见,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进而在师生、生生的讨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教学探究、互动学习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被激活、构建、重组。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其根本意义不在于使学生获得认识论意义上的对主体间性的理解,而在于让学生发现、展示和发展自我,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个人完整和全面的发展。这些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健康心态和人际关系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拥有与群和谐的社会素质奠定基础。

2 良性的竞争与合作

未来的社会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从当今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竞争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和谐课堂教学中的竞争行为,是指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展开的一种良性、公平、公开的较量。在教师的协调引导下,学生争先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努力考出好成绩等。这种激励学生进行公开、公平、良好的竞争行为,不仅可以推动班级成员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发展学生自力更生、不屈不挠和勤奋刻苦的个性品质,而且使学生在情感与社交方面的学习得到承认和发展。和谐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行为,是指学生之间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而彼此配合、互相协助的一种联合行动。

(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两个有生命的要素,都具有能动性。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存在两种相应的活动,,即教师组织教授,学生学习发展;存在两个过程,即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这两个主体、两种活动、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相对统一的,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与学的过程得到最优化,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和谐教学使这些因素处于全面的和谐状态,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首先使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教材的和谐,教师与教法的和谐,学生与教材的和谐,学生与教法的和谐,教材与教法的和谐。其次再保证教师自身的和谐,学生自身的和谐,教材自身的和谐,教法自身的和谐。它们的和谐使教学重新认识各要素的地位和功能,最优地发挥各要素的作用,以取得课堂教学上的最优效果。

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效果的根本所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具体可感是教学的重要原则。在氛围浸润中,既有具体可感的实体,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又展现了学习的智力背景,鼓舞学生主动求知。它是感性认识的坚实基础,也是促使其理性认识的桥梁。它能有效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获得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与满足。它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感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它能产生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活动。这也许是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困境的根本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林发遥.理想的语文课堂[J];陕西教育;2005;4:28.

[2]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傅惠敏.语文教学交往简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5.

[4]魏晓彦.浅谈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N];咸阳日报;2005.

[5]潘纪平.《语文审美教育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和谐创设环境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环境清洁工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漫观环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