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耕文化的传承

2019-02-12 08:23郭山宁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郭山宁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伟大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魂、之脉,要在充分把握其精神特点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举措,让农耕文化在传承中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甘肃中部地区;农耕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农耕文化是一种基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并以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因循自然,日出而做,日没而息的生产生活状态下人类智慧的结晶。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是我们的家园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魂、之脉,只有参透了农耕文化,也就弄懂了中华传统文化,只有很好地传承了农耕文化,也就保护了传统文化的根、魂、脉。

1 农耕文化特点

农耕文化因其基于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上,所以具有一些比较显著的特征:

1.1 重自然、信天命

农耕文化是建立在一种因循自然规律基础之上的文化,因此具有比较强的自然崇拜倾向。崇拜天,崇拜地,似乎山川形胜都由神灵主宰,特别是关乎农事的,更是如此。在信仰自由的今天,很多乡村都建有庙,供奉着雷神、牛王爷、马王爷等。与此相应,相信命运冥冥之中都由神来主宰,所谓“天命难违”,就是老百姓通过努力而未能如愿以偿时,往往把这归于天命。

1.2 重农事、敬节气

既为农耕文化,自然基于传统的农事便成为其主要内容。在一些地方,每年春耕时节,都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以期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夏收季节,要举行开镰仪式,以示对天地的感恩,以期颗粒归仓。在秋收季节,喜获丰收,自然更是要举办庆典,以庆丰收。与重农事相应,节气文化便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农业社会,每个农民基本都对与节气相应的农事活动烂熟于心,即好的农民,必然也是节气方面的专家。一些节气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受到普遍重视,其中包括了对自然的敬畏。

1.3 重亲情、敬先祖

农耕文化重自然、效法自然的价值倾向反映在家庭中就是非常重视基于血缘关系基础上亲情关系。像《周易》八卦所代表的八种自然现象,反映在家庭中,就是父母兄弟姐妹关系,所以孝悌便成为一种自然之理。由孝悌出发,仁爱、忠信、谦和便成为农耕文化的应有之义,慎终追远便成为农耕文化的基本精神品质,被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演义。

1.4 重族规、尚文教

与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传统农业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视宗族势力培植与宗族关系的社会。那么怎么达到这一目的,立家法、定族规便成为一个宗族要做的重要一件事。这件事往往由族中最具权威的人来制订,通过宗族会议后最终确定,当宗族成员一旦违背,则可能就要受到族规的惩治。传统社会又是崇尚耕读传家,所以一个宗族地位显赫与否,或一个人、一个家庭在宗族中的地位往往与这个家庭有无读书人,有无通过读书取仕的人。所以农耕社会中总体上相对比较重视文教。

2 甘肃在农耕文化传承上存在问题分析

農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土情结。正是有了这份乡土情结,才使人们有了乡愁,有了对故乡的眷恋,有了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与追求。但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我们曾经对传统文化不合理的态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给乡村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的冲击,使乡村社会越来越走向边缘化,使农耕文化逐渐变成人们一种曾经的记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2.1 技术的推广使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及加工工具逐渐淡出人

们的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农技具的推广,传统二牛抬杠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受聘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拖拉机等的农技具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普遍推广,传统的磨面、碾米工具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原来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到现在,想寻找到都比较困难,要见到,也可能只有在博物馆见到。这样的改变,自然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人们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人们普遍没有形成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意识,任其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及今,即使意识到,要想重新找回,留存和保护,已经很难见到实物。

2.2 乡村变迁及其城镇化过程使乡村逐渐失去了文化的传承

载体和传承者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自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当中,特别是包产到户,改变着乡村原有的结构体系。人们价值的中心不再是集体,而是以户为单位,集体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瓜分,集体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消解。传统农耕文化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被作为不合时宜的东西而逐渐被人们遗忘,特别像婚丧嫁娶中的传统礼俗,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表现出的则是没有多少文化内涵的礼仪。这种情况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更为突出。虽然国家一再强调“三农”工作,但不可否认,乡村社会逐渐被边缘化。不仅仅因为从事农业产业收益低,而且还因为乡村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远低于城镇居民,这尤其使年青一代不愿呆在农村,致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变成“空壳村”,走向消失。农村没有了文化的传承者,或剩余群体不足以担负起传承的重任,乡村社会因此变得越来越萧条,越来越没有了乡村的味道。

2.3 现代建筑材料的应用和传统村落的消失,让乡村失去昔

日的味道

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使乡村在发展中呈现出新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特点,这种新建筑风格和建筑特点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有传承,但总体上看不出传统民间居住的风格,解读不出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当然这可能也不算什么,要算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乡村布局。传统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村落不断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新型乡村布局,即新农村,那种“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味道似乎没有了,那种清晰的、而又浓浓的乡情味道似乎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

2.4 教育的退出,使乡村社会失去了文化的旗帜、文化的象征

传统乡村社会中,有重教育、尚文化的传统,但今天的乡村社会,由于教育资源与城市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为了让孩子不再输在起跑线上,乡村年青人都在想方设法逃离乡村社会,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进城上学。事实也是如此,现在的乡村小学教学楼都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但就是没有了学生。因没有了学生,乡村也没有了教育、教育工作者。而在传统乡村社会,教育、教育工作者都是受到极其的尊重,因为他们代表了文化,他们也是一个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乡村社会因为有了他们,似乎有了灵魂,有了生命。但在今天却出现了空档……

3 传承农耕文化的思考

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与记忆,农耕文化不该被人们彻底遗忘,相反,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挖掘她,让她在新时代展现新的魅力,获得新的发展。

3.1 成立专门机构,对农耕文化进行研究

基于农耕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研究甘肃农耕文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提醒有关方面注意,及时加以解决;研究甘肃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进行细致梳理,形成具体研究成果;研究农耕文化的传承、开发性保护问题,具有代表性的传承方式,如何进行有效传承,才能保护住农耕文化的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发挥民间人士的作用,要意识到,民间有大量热心民间民俗文化的人士,他们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着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他们的作用发挥好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农耕文化的研究走向深入。

3.2 动员社会力量,对具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元素进行抢救性挖掘

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只有动员社会力量才能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要通过广泛宣传使人们意识到农耕文化的价值,成为文化的自觉者,能够意识到身边遗存物的文化价值,主动承担起文化的保护工作;要通过广泛宣传使一些有能力的民间人士主动承担起农耕文化的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元素;要通过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乡村注重对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原先遗弃的、认为无价值的,却能够代表农耕文化的事物通过积极努力收集、保护起来,通过有效形式呈现于人们面前,成为进行历史教育的有效载体。

3.3 根据历史传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建立典型性“农耕文化博物馆”

甘肃在农耕文化形态上,有两个比较典型性的代表,即沿黄一带的农耕文化和沿山一带的农耕文化。相信在发展中形成足以能够代表两种农耕文化形态的乡村,通过调研,结合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各市州县区起码各选择一个,进行整村打造。打造过程注重原村落结构及村庄建筑的保护,在保护中修复,在保护中进行深度开发,把整个村当作一个民俗博物馆来打造,使这个村真正能够还原人们曾经的记忆,让人们通过这个村能够寄托一段乡愁,能够见证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状。当然也能够成为对年青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3.4 結合美丽乡村建设,将传统农耕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乡村发展中

农耕文化的根在农村,生命力在农村。要使农耕文化得到有效传承还在于能否将农耕文化有机地融入现代乡村发展中。实际上,一个乡村之所以谓之乡村,不仅仅在于其基于的生产生活基础,而且还在于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乡村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乡村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乡村文化的根脉是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内涵取决于是否有效传承了农耕文化成果,所以注重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将农耕文化融入现代乡村发展中是重中之重。现实中,要注重将传统村落布局与传统乡村建筑体现在乡村建设中,要在形式上给人一种浓浓的乡村味道;要注重将农耕文化元素积极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中,做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借助现代元素实现升华,通过新的形式得到展现,从而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共同提升。

3.5 结合特色乡村建设,建立民俗文化传承中心和农耕文化体验馆

打造特色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特色如何把握,如何体现,无疑文化是一个重要视角,何况农耕文化可挖掘的文化元素很多。是否可以考虑把一些乡村打造成民俗文化传承、培训的基地,使这里既有民俗文化的产业集群,又有民俗文化的展示表演,更有民俗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培训。特别是利用假期吸引青少年来这里进行学习培训,获得文化熏陶。定期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推动各种文化交流,吸引各地民间艺术家来这里进行交流学习;是否可以考虑把民俗文化传承与打造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在一些乡村打造民俗文化的体验中心,让人们能够在这里体验到其它地方体验不到的民俗文化特色,感受这里独有的农耕文化的魅力。其中也可让人们以一种穿越时空的方式,体验传统的生活方式,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生活的独特韵味。

总之,避免趋同,避免抄袭,抓住创意点,把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让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获得新的发展生机,让乡村因农耕文化展现的生机而抓住振兴的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生禄,樊丽霞.白银市地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

[2] 穆希.保护农耕文化留住乡愁记忆[J].创造,2015(5).

[3] 姚兆余.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甘肃省社会科学,2008(6).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