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息肉样表现的胃神经内分泌瘤1例

2019-02-13 01:25柴海娜韩维维
胃肠病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胃底内分泌息肉

孙 超 朱 滢 柴海娜 陈 功 韩维维 刘 军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镜中心(225001)

病例:患者男,50岁,因“间断上腹部不适半年”于2018年8月15日收治入院。患者半年前出现间断的上腹部不适,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行胃镜检查示:胃体底多发大小为2~6 mm的微隆起型结节,表面光滑,色泽基本正常(图1)。胃镜初步诊断:胃多发性息肉。门诊拟“胃多发性息肉”收治入院行内镜下治疗。体格检查:体温36.5 ℃,心率7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给予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NBI)观察胃体黏膜隆起处,可见中央凹陷,无pit,扩张的深棕色上皮下血管有螺纹样毛细血管形(图2)。活检病理(胃体、胃底)示异型细胞呈腺样分布,灶区腺上皮肠化生(图3)。疑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NEN),建议行免疫组化进一步诊断。免疫组化示:异型腺样细胞CKpan(+)、Syn(+)、CD56(+)、CgA(+)、Ki-67(约1%+)。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内镜提示:胃体黏膜隆起处可见中等偏高回声团块,起源于黏膜下层(图4)。最终诊断为NEN,低级别(NET,G1)。随后转入胃肠外科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手术,术中见胃底体多个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病变,最大约0.6 cm×0.6 cm,术中探查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术后病理提示NEN。

讨论:NEN是一类相对少见、具有较高异质性的肿瘤,胃肠道是NEN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之一,多发于小肠(44.7%),其次为直肠(19.6%)、阑尾(16.7%)、结肠(10.6%)、胃(7.2%)[1]。NEN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可分为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以及同时具有腺癌和NEN两种成分(各占肿瘤的30%以上)的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adenoneur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根据病理核分裂象和Ki-67指数可分为3级,G1级:核分裂象<2/10HPF和(或)Ki-67指数≤2%;G2级:核分裂象为2~20/10HPF和(或)Ki-67指数为3%~20%;G3级:核分裂象>20/10HPF和(或)Ki-67指数>20%[2]。胃NEN目前分为3型,1型和2型为胃泌素依赖的NEN,分别与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和胃泌素瘤相关;而3型为散发性,与高胃泌素血症无关。1型最为常见,多为G1/G2级NET,复发多见、转移较少见,预后较好;2型多为G1/G2级NET;3型多为G3级NEC,转移相对常见,预后相对较差。

图1 胃镜检查白光下可见胃底体多发结节状微隆起

图2 放大内镜结合NBI可见中央凹陷,无pit,扩张的深棕色上皮下血管有螺纹样毛细血管

图3 活检病理(胃体、胃底)示异型细胞呈腺样分布,灶区腺上皮肠化生(HE染色,×100)

图4 超声内镜提示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

胃NET的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腹痛、腹泻、食欲下降、消瘦等,除非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腹部急症或类癌综合征,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患者进行既往慢性胃部疾病复查而被发现。胃单发NET且个体较大者较易被发现,诊断并不困难。微小、多发的胃NET少见,表现为多发息肉样隆起时易与胃底腺息肉相混淆。内镜下NET-G1常表现为多中心、多灶性胃底息肉样隆起,直径多为5.0~8.0 mm,可出现不规则红斑或中央溃疡等相对特异的改变,并伴有周围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3-4];NET-G2往往表现为直径<1.0 cm的胃底小型息肉样肿瘤;NEC-G3通常表现为胃体、胃底甚至胃窦的孤立、直径>1.0 cm的病变[5]。NET-G1、NET-G2与胃多发性息肉在内镜下表现极为相似,不易鉴别。故NEN需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法进行明确诊断。通过内镜下多点深挖取材,最好全瘤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测胞质颗粒内激素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标志物可进行确诊。超声内镜可协助探测肿瘤的起源层次、大小和浸润范围。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68镓标记生长抑素的PET-CT,可用于辅助确定原发病灶和转移灶[6]。

胃NET的治疗强调个体化,包括内镜下治疗、手术、化疗、干扰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等[7]。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建议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详细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和胃周淋巴结情况,可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等内镜手术进行切除。对于直径>2 cm的G3级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肌层时应行根治性手术。本例胃NET患者为胃底体多发性隆起型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如给予内镜下治疗可能会导致治疗不彻底,且出血、穿孔等风险大。故给予患者局部手术切除肿瘤。患者术后病理提示NET-G1级,术后无需辅助化疗。但仍需定期复查。

总之,内镜下息肉样病变可能并非为息肉,应尽量结合多种内镜手段和影像学检查,并于不同部位多点取活检证实其病理性质,以便决定治疗方式,避免当成良性病变处理从而导致误诊。

猜你喜欢
胃底内分泌息肉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诊胃镜疗效分析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妇科内分泌失调的临床治疗研究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体会
多种评分系统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改良三明治法与序贯联合套扎分别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