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研究

2019-02-13 01:39冯方研党文文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陕西省文明效率

田 杰,冯方研,党文文

(西安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021)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需求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考验。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与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同等重要的建设地位,提出努力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构想。党的十九大又一次强调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作为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度量指标和管理手段,可以综合反映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的实际水平,其研究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陕西省作为西部地区大省之一,地形地势复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问题更加突出。国内外学者对“效率”一词的定义表述虽不同,但是本质相同,即以最小化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获取最大化的价值产出。在“效率”一词的基础上可以延伸出“生态效率”的涵义,1990年沙特格尔和斯特姆提出生态效率的概念[1],即增加的价值与增加的环境影响的比值。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生态效率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用曲线效率测量方法来估计生产绩效,增加期望产出,减少非期望产出的能力[2];在传统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型假设的基础上,加入了优选结构,作为DEA模型中的输入[3]。基于生态文明的动态性和区域性性质,指出江苏省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性[4];使用Super-DEA模型对各省市近十年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分析[5]。运用一种基于松弛变量的测度方法(Slacks Based Measure,SBM)模型对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6]。国内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7-10],针对省级层面效率的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可以进一步加深。本文以陕西省作为研究样本,对其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DEA模型定量测度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分析,以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更好促进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改善。

1 现状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代表部分资源与环境的效率,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获得最大化产出[11-12],因此,从生态资源利用现状和环境污染现状两个角度来描述分析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文中数据来源于2011-2017年的《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环境统计年报》和《陕西省水土保持公报》。

1.1 生态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矿产资源利用现状。陕西省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以煤炭资源为代表,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呈现不均匀状态,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不够,资源综合利用意识淡薄,综合利用率仅达到67%;② 资源开采及利用技术相对落后,没有比较完备的再回收利用系统,使得综合利用所产出的产品的附加值较低;③ 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乱采滥伐问题比较严重,以资源换发展的现象较常见。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根据《2017年陕西省水土保持公报》公布,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2.36 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9%。陕西省水土流失的特点是面积大、强度大、类型多。调查发现整个黄河流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15个县,总面积1.88 hm2,其中陕西12个县,面积1.40 hm2,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陕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森林资源利用现状。陕西省现有林地面积666.67×104hm2,森林覆盖率43%。近年来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动物,乱征滥占林地,乱挖滥采野生苗木和偷拉盗运木材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层出不穷,虽然逐年有所减少但情况仍然很严峻,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给地区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1.2 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1.2.1 空气污染现状

陕西省大气污染及治理情况(2013-2016年)见表1。从表1可看出,2013-2016年间,陕西省大气污染排放物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固体废弃物等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不断增加。这是由于陕西省近年来不断完善环境法制体系,严格环境监管,政府加大空气质量监管力度,环境治理得成效显著。2014年陕西省出台《关中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地方标准,关中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执行范围从西安、咸阳两市扩大到关中6市2区,实施一系列整治措施使得空气环境质量大大改善。

1.2.2 水污染现状

2016年陕西省水污染排放结构比例如图1所示。陕西省水资源总量445.01×108m3,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9位,人均水资源量为1 280.00 m3,2014年陕西省废水排放量达到了524.78×104t,其中工业废水占39%,城市污水排放占51%。在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陕西省11个地市区中有13%的城市地下水受污染,城市污水排放为主要污染源。

表1 陕西省大气污染及治理情况(2013-2016年)

图1 陕西省水污染排放结构图(2016年)

1.2.3 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

陕西省各地市区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对比图如图2所示。

图2 陕西省各市区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对比图(2011年和2016年)

由图2看出, 2011年和2016年数据显示,渭南市的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居于首位,其次分别为榆林市、商洛市,除西安、铜川、宝鸡、渭南和杨凌的固废排放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地市区整治效果欠佳。

分析发现,近年来陕西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制定一系列办法措施,试图改善生态资源利用现状,以期促进经济多元化的健康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仍有待提高。

2 效率评价

在确定分析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样本数据,采用DEA-Tobit模型(Tobit model),对陕西省11个地市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进行测度分析,以期发现各地市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效率水平。

2.1 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综合文献[13-14]发现,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以最小的生态破坏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来发展经济。因此,综合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和国家环境污染控制的要求,以经济发展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作为产出指标,以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为投入变量,并将环境污染变量细分为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由此构建其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研究指标体系见表2。

2.2 生态文明建设效率静态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对陕西省2010-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含污染变量)的DEA-Malmquist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见表3。从表3看出,陕西省总体生态文明建设效率Malmquist指数达到1.09,表明6年来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总体水平呈现逐步提高态势,且完全有效,极差1.067,标准差0.287,说明地市区之间的生态效率提高的水平基本一致,差异不大。其中铜川市、延安市和杨凌示范区Malmquist指数均小于1,说明这些地市区近年来其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有所衰退;其余地市区Malmquist指数均大于1,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处于进步状态。关中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相对较高,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陕北地区生态较为脆弱,生态文明建设效率需要改善。

表2 陕西省生态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表3 各市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Malmquist指数

2.3 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动态分析

2.3.1 不考虑污染变量的效率分析

采用DEA模型,运用DEAP2.1软件对陕西省2010-2016年11个地市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率(不含污染变量)进行计算,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值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在不考虑污染变量的情况下,2010-2016年间,陕西省平均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整体较高,呈现逐步提高态势。

2.3.2 考虑污染变量的效率分析

采用DEA模型,运用DEAP2.1软件对陕西省2010-2016年11个地市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率(含污染变量)进行计算,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值见表5。

从效率水平的总体情况来看,在考虑污染变量的情况下,2010-2016年陕西省平均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效率水平低于不考虑污染变量的效率值,这个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整体效率水平呈现逐步提高态势,效率水平的改善和国家政策导向及陕西省生态文明工作部署要求有关,其中,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性一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相关通知加强目标评价考核,对节能减排工作及监督检查进行强制约束,有效改善了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节能减排工作成效逐步显现。2014-2015年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影响之下,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从各地市区情况来看,2010-2016年间,杨凌示范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呈完全有效状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值为1,主要原因在于杨凌作为陕西省唯一农业示范区,其发展主要依靠特色农业,因此,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对较高,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投入较大,另外,杨凌地区属于关中平原地区,其生态环境相对占有一定优势。除杨凌地区之外,其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均低于1,一部分是以宝鸡、咸阳等为代表的关中地区城市,另一部分就是以商洛为代表的的陕南地区,前者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低,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发展主要依靠于高耗能产业,资源消耗大且污染物排放问题严重,治理难度相对较大;后者,虽然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不大,但陕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其生态环境本身就较为脆弱,资源利用率低,生态治理也有一定难度。

对比表4和表5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内涵必须结合资源和环境两方面,不考虑污染变量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值为 0.887。考虑污染变量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值为0.746,平均下降幅度达19%。这充分表明,环境污染问题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重要因素,污染物排放较大程度造成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损失。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2010-2016年间,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总体上呈现逐步提高态势,个别地区效率水平不高。其中,陕北地区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都较为严重,关中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相对较高,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陕南地区生态脆弱,生态文明建设效率需要进一步改善。

表4 陕西省2010-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结果(不含污染变量)

表5 陕西省2010-2016 年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结果(含污染变量)

3 影响因素分析

在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进行全面测算的基础上,采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3.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5]:① 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就是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实现,反言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建设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② 经济社会发展对三大产业的依赖程度不同所带来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也不同,其中,作为高耗能的第二产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相对较大;③ 我国对外投资利用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各省产业结构,间接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影响;④ 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成效;⑤ 地区人口密度因素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生态文明环境。基于此,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规制和地区因素等5个方面分别来选取影响因素指标,其中经济规模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表示,产业结构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表示,对外开放程度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和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GDP比重表示,政府规制用环境保护支出占地区GDP比重表示,地区因素用地区人口密度表示。

3.2 Tobit模型回归分析

3.2.1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基于样本数据,利用DEAP2.1软件,对Tobit回归模型进行处理,回归结果见表6。

表6 Tobit 模型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通过1%,5%,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Z为正态分布检验的Z统计量;P为可接受错误的边界水平.

从变量显著性来看,所选影响因素变量均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从各个回归系数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与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呈负相关,说明经济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会阻碍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中地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与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呈负相关,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地区GDP比重与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呈正相关,这表明进出口总额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产生消极影响,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提高;政府规制中环境保护支出占GDP比重与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呈正相关,说明政府的环保投入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提高;地区因素中地区人口密度与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呈负相关,说明其对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提高产生消极作用.

3.2.2 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经济规模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这一变量与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意味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原因在于经济规模的扩大是以更多的资源投入为前提,资源消耗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二者是影响生态文明效率的主要原因.

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这一变量对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提高具有消极作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仍然以高耗能的第二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摆脱粗放型发展,因此对生态环境依赖性较大,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提高难度较大.

对外开放程度 在对外开放程度方面,地区进出口贸易对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影响作用为负相关,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对其影响为正相关,二者未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相比其他影响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后续产业发展中,应该合理利用外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才有助于节能减排,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效率.

政府规制 政府规制(环境保护支出)项与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相关系数接近于1,即二者显著正相关,环境治理对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说明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资金投资力度等直接影响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水平。

地区人口因素 地区人口密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水平的负向相关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人口密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显著负相关,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其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污染排放更为严重。

4 结 语

通过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进行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对其影响因素进行Tobit模型回归分析,可以发现,2010-2016年间,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呈现逐步提高态势,污染变量大大降低了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值,说明环境污染问题是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较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提出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对策建议如下:①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结合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现状,陕西省作为西部大省之一,其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远远未达到预期效果。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重视,更需要加强全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尤其是一些高污染企业,更应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实现节能减排,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②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行业结构。陕西省目前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对生态文明建设造成显著负向影响,说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对提高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意义重大,后续发展必须协调好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能再遵循以往“以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增长”的落后发展模式,应该逐步建立起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理念。③ 调整对外开放政策。合理利用外资是提高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消费、投资、进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应该协调发展,经济增长不应该对出口过度依赖,应该积极引进外资,有效利用国外先进设备及技术,注重绿色发展,提高生产效率水平,进而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④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建设是需要人人参与的全民工程,应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注重企业绿色生产,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全方位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

猜你喜欢
陕西省文明效率
请文明演绎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漫说文明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