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 国·晋 水·晋 阳
——简论“叔虞封唐”的真实地望

2019-02-14 10:40乔兆坤
山西水利 2019年3期
关键词:晋阳太原史记

乔兆坤

(一)

《汉书·地理志》说:“河东郡,秦置,莽曰兆阳。”又说:“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至成王灭唐而封叔虞。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云。”由此可知唐邑与晋阳本为一地。它们和晋水最初到底在哪里呢?古来说法不一,影响巨大者有“太原说”和“翼城说”。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皆不可信,可信者非盐湖安邑莫属。

“太原说”首先不在《汉志》所说的河东郡范围内。《辞海》说:“河东郡,秦置,治所安邑,辖境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其次“太原说”虽然也出自《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晋阳,故《诗》唐国,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同一个唐叔虞,怎么可能同时异封两地呢?再次,《国语·晋语》说“晋献公暮年(约公元前650年前后)晋国是以霍山为城墙,河汾涑浍为护城河。”《晋国史纲要》也说:“晋景公时(约公元前594年)太原一带还是戎狄所居之地。”那么,周初成王时(约公元前1033年)怎么可能封叔虞于太原郡呢?

“翼城说”虽在河东郡辖区内,也符合《史记·晋世家》所说:“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的记载,并且在翼城县西界的“曲村一天马”遗址发掘出了晋国的都邑,但该都邑却并不叫“唐”或“晋阳”,在其周边也未发现叫“晋水”的河流,也就是说,“唐邑·晋水·晋阳”三连环地名在该地域内寻觅不到。1998年距“翼都”不远的北赵村墓地中发掘出晋国第三代君武侯至第十代君文侯的墓葬,却不曾见到叔虞父子的墓葬,证明“曲村一天马”遗址,原是“晋国在汾川的第一个国都翼,”而非叔虞父子的国都唐邑或晋阳。

(二)

《竹书纪年》说:“周赧王十二年(魏襄王十六年,秦昭王四年,公元前303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谷。”《史记》之《秦本纪》《六国年表》《魏世家》所记略同。由此确知晋阳在魏河东蒲州境内,与秦紧邻。蒲州永济县伍姓湖东北20里许有临晋镇,春秋时又叫桑泉,当是取夏县西阴遗址古蚕桑之乡的青龙河源得名。而临晋镇又当与临榆、临淄、临洺、临沂、临清、临浦、临海、临江、临漳、临汝、临颍、临夏、临朐、临武、临潼、临汾、临湟一样,皆因濒临江河湖海而得名。《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三年,与韩襄王会临晋外。”张守节【正义】说:“外谓临晋城外,外字一作水。”意思是《史记》有一种版本说:“与韩襄王会临晋水。”尤其是《史记·封禅书》说:“水曰河,祠临晋。”【正义】说:“河水祠内祀河神吕公子和冯(píng)夷。”说明晋水与夏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世本》说:“(夏禹)又都平阳,或在晋阳,或在安邑。”古史大师徐旭生说:“平阳、晋阳本为一地。”因此平水与晋水也就应当是同一条河流,平水实为冯(píng)水(冯夷之河),亦即《淮南子》中禹所治理的阳盱(xū)之河。正像姚暹(xiān)渠以姚暹来命名一样,晋水也是鲧禹治水成功后以其“尚箭崇日”的族名来命名的一条运河。因为甲骨文“(晋)”字上半部分像一件器物中放了两支箭,正像鱼世系(鲧)图腾——半坡人面鱼纹盆人面纹的双镞头笄;而“晋”字的下半部分“日”字,即指“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所认定的太阳之子夏后氏。

另据《安邑县治》载:“刘海又名钦水,颇能诗,居于西纽延祥观,曾写一诗云:‘未生我来谁是我,既生我来我是谁;而今且道我是我,死后哪知谁是谁?’后得知神仙钦水之法,口吐金蟾化去。”今安邑县陶村镇西纽村还有刘海成仙处碑刻及刘海墓遗迹。这首著名的忏语诗和三条腿金蟾传说,笔者认为当是道教对鲧禹部族“鱼——龟——龙”三级图腾衍化史朦胧而迷惑不解的记忆。《史记·夏本纪》【正义】在对“鲧”作注时说:“鲧之羽山,化为黄能,入于羽渊,能音(耐)乃来反,又音(能)乃登反。《发蒙记》曰:‘鳖三足曰能’。”参之《拾遗记》中“鲧化为玄鱼”,《楚辞·天问》中“鸱(chī)龟曳衔,鲧何听焉?”应劭(后汉时著名学者)说:“龟曰兆”等典籍,可知河东郡治兆阳即为晋阳,是鲧禹夏族更为古老的都邑名称。

《穆天子传》说:“阳纡之山,河伯(夏部族首领)无(杨陓(wū)的省称假借字)夷之所都居。”《山海经》说:“阳汙之山,河出其中。”惠士奇(清初经学家)和孙诒让(清末经学家、文字学家)都认为:“杨纡(yū)、杨陓(wū)、阳华(fū)、阳纡、阳盱(xū),声类并相近,同为一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孟子》和玄应(唐朝著名学者)的观点,考定“纡、汙、洿、三字古音wū同韵通假”。中国社科院冯时教授也论定:“古音‘卤’为‘鱼’部字。”朱凤瀚教授又考定:昜(阳)与唐通假。综合以上先贤大师们成果,则知“阳纡即唐洿,唐洿(唐国的浊水不流池)即盐池。”因此,“河伯之所都居”的唐洿,即为夏禹所都晋阳(平阳)之地标,也就应当是紧傍刘海所居的安邑古镇之盐池。

(三)

《大丰簋(guǐ)铭文》说:“丕显王作商,丕显王作唐。”《诗·周武》说:“胜殷遏刘,耆定尔功。”这里所说的“作”,即征伐之义;而“唐”和“刘”则是指殷商的股肱盟邦、夏禹裔族。《康熙字典》引《韵会》说:“刘累凡二十五望,出自陶唐氏。”《中华姓氏大探源》说:“刘累在帝孔甲时被封为唐侯。”可见从刘叔安裔子豢龙氏董父所居的董泽(今闻喜)到鲧禹之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之地的鹾cuó海之滨安邑,再到首阳山下御龙氏刘累所居的雷泽(雷与累、嫘通假,又名晋兴湖)全长130多里,《左传》称之为鬷(zōng)川,《竹书》称之为晋水流域,隋代以后称之为姚暹渠流域,即为《诗·唐风·采苓》所指的首阳山以东的刘姓唐国地境,而唐洿(盐池)之滨即为叔虞所封国都唐邑所在。

由《归藏·启筮书》和《竹书记年》中的“璇台之享”可知晋阳即冀都;由《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可知“冀、箕、郤”同为郤氏的祖籍封地;再由《国语·晋语》《武丁卜辞》《尚书·伊训》《康熙字典》等经籍,又可探知冀郤封地即为苦城安邑(参见《运城日报》2016.2.23第三版)。

根据元子世袭君位,次子世袭畿内采邑的分封制度,晋武公由晋阳(盐湖安邑)迁至故曲沃(今闻喜)就是情通理顺的事,因为盐湖安邑当时就在宗周镐京的畿内,又是晋武公嫡系始祖唐叔虞的采邑封地。换言之,叔虞封唐的真实地望,必在苦城安邑无疑,而太原的晋水晋阳,也必定是陶唐氏、唐杜氏的后裔士会(也叫隋会)在晋景公时(公元前593年)灭掉赤狄廧(qiáng)咎(gāo)如后被分封于此,“名随族迁”,于是将祖先居住的地名晋水、晋阳迁徙、侨置于新分封的采地。

晋水是一条季节性河流,经常干涸、泛滥、淤塞,历代统治者为保护盐池屡屡疏浚治理,其名称也不断更替为猗顿渠、永丰渠、姚暹渠,而晋水以前的冯(平)水、阳盱之河,则都被湮没在了历史记忆的长河之中。

猜你喜欢
晋阳太原史记
晋阳胜景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蝶”变晋阳里振翅而来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非遗“三展”走进晋阳里
人造太原
古晋阳之歌
除夜太原寒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