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江苏实践的双创经验和思路对策

2019-02-14 06:02夏旭晖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23期

夏旭晖

摘 要:江苏省积极推进双创纵深发展,拓展双创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双创发展成效,增进双创科技内涵,明确思路、布局鲜明、优化路径、服务保障,营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多措并举推进江苏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下一步要完善政策体系,着力推进载体建设,持续深化试点示范,促进融合发展,提升双创效能。

关键词:江苏实践;双创经验;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23-0216-02

1 主要经验做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江苏省积极推进双创纵深发展,拓展双创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双创发展成效,增进双创科技内涵,营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多措并举推进江苏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明确思路。建立了全省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围绕促进创新创业的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开展研讨论证,督促全省创新创业工作总体部署的贯彻落实。同时,完善了省政府、省级各有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工作推进机制。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专精特新产品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实施意见(2017-2020年)》、《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落实国家的政策举措支持创新创业。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思路,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注重发挥双创主体自身科研优势和创新积极性,坚持走“政产学研金商”结合道路,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创造融合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和科技支持。构建地方、高校、社区、企业互动格局,明确多元主体融合的方向,搭建起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与本地市场需求融合的桥梁,建设创新创业“育人高地、集聚高地、创新高地、服务高地”,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布局鲜明。高质量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南京雨花区、常州武进区等6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为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重要支撑。依托本地重点院校和高新园区,启动建设产城融合、校城融合重大创新创业基地,打造100个覆盖全省各地含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主体类型的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目前,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清晰、专业化服务特色鲜明的创新融合载体支撑体系已经形成,以大学城建设、协同“双创”、助推产业升级、人才驱动、文化名城等为重点任务的双创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着眼于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众创社区的实施意见》,启动众创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和省级以上高新区,结合地区资源禀赋,以培育高成长性创业企业和区域战略新兴产业为核心,高效组合创新创业要素,集成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服务机构等载体平台,建设创业功能、产业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等有机融合的众创社区,打造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使之成为我省科技创新创业的新高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快推进“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发展以创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布局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引进国际知名创业和投资机构,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路径。加快构建协同共建聚力创新机制,坚持政府主导、高校主源、企业主体、市场主渠原则,把握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找准“接点”,做好校城产城结合,遴选若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共性技术,集中力量开展协同创新攻关,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全省重点发展的健康医疗、养老等现代新兴服务产业,更好地发挥助力作用,实现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突出“重点”,做好成果转化,搭建起高校科技创新与本地市场需求融合的桥梁,提升成果本地转化的服务能力。打通“堵点”,做好协调工作。落实和完善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将融合发展战略纳入各自发展规划中,成立相应工作组具体推进落实。破解“难点”,做好人才支撑。制定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联合引才政策,鼓励高校和地方科技人才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高校教师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团队到地方创新创业。

服务保障。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具体做到“一统三合”。“一统”,就是更好发挥党建的统领带动作用。“三合”,就是更加注重校地、产城、政企间的合心、合作与合力,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精心谋划校地融合发展,用足用好各级财政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资金支持政策,合力实现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放管服”、商事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不见面审批”模式得到国家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取得积极进展,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得到加强,政策引导更加精准,“科技40条”、“人才26条”等新政策为培育新动能营造了良好环境,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

2 有关对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搭建起高校科技创新与本地市场需求融合的桥梁,在深入落实“科技创新40条”、“人才26条”等政策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和《江苏省关于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繼续出台若干指导意见,激发生产要素流动的新活力。

着力推进载体建设。我省高度重视“双创”载体建设,特别是高校类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一是积极向国家申报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目前我省已有6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其中高校3家,分别是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是积极谋划布局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工作部署,结合我省双创示范基地实际,进一步完善双创示范基地方案,加强督促检查,持续打造发展新引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模式和典型经验。

持续深化试点示范。发挥政策试点组合拳的功能,根据前期推进《江苏省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示范百强工程實施方案》、《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工作举措,建议进一步聚集多方合力,总结双创试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实践经验,持续深化试点示范,破除影响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调动创新创业主体的积极性,力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引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产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集聚的发展示范。

促进融合发展。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双创与实体经济创新融合发展,提升实体经济发展实效和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释放创新创业转型升级的新兴动能和发展活力。突出务求实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布转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包、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有机衔接,以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为抓手,推动双创与我省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提升双创效能。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角度,围绕打造动态调整、快速响应、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涉及工商、行业准入、职能转移、法规调整等多个方面,以更大力度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发挥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组织领导、推进“放管服”、不见面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打造双创江苏品牌等方面着力优化服务、创新管理,增加服务双创的有效制度供给。突出拓宽广度,打造覆盖全省各地,包括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主体类型的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形成双创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和规模效益。

3 聚焦重点领域

一是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贯穿创新实践全过程,按照创新发展理念,着眼长远发展,强化制度供给的创新,着力人才、金融、技术等新生产要素市场改革,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的合理流动,构建高层次人才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旨在通过理顺供给侧机制,为双创深入推进创造条件。

二是注重双创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效。围绕提升我省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智能制造、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军民融合、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等融合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逐步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格局。

三是注重提升政府管理和创新服务水平。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角度,围绕打造动态调整、快速响应、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涉及工商、行业准入、职能转移、法规调整等多个方面,以更大力度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发挥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注重问题导向和政策可操作性。围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针对我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面临的实际问题,着力优化服务、创新管理,增加服务双创的有效制度供给,提出一系列应对举措。征求省各有关部门提出的具体措施,还要同步制定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确保政策“接地气”、“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