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矛盾与提升路径研究

2019-02-14 05:55陈志伟
青年时代 2019年36期
关键词:公共产品供给农村

陈志伟

摘 要: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侧矛盾从横向向纵深方向推进,而公共服务产品的价值性与服务性是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来对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矛盾进行剖析。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一、引言

乡村治理的舞台从来都不缺少国家与农民之间角色的博弈与合作,相较于传统差序治理,现代乡村治理受到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经历了几次改革之后,城乡经济结构、治理结构出现了较为差异性的模式,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新思路,不过这也造成了乡村自治进程中人才的流出,村庄“空心化”在部分地区十分明显,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大幅削弱了乡村自治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乡村自治在现阶段或较长的一段时间仍然是我国基层治理中的重要课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着无序化、非集体性和收益排他性的矛盾。首先,农村公共产品面临着无序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改革,缺少对乡村经济的制度供给和安排,使得乡村治理处在国家权力的边缘及自生秩序的混乱当中。这种无序化使得村民自治并未发挥它原本的政治作用,尤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这种无序性使得公共产品变得更加困难,集体利益无法得到表达,自治能力处在空悬。其次,非集体性的利益诉求越加明显。在差序格局的乡村治理中,农民依赖于小集体大权威,对于真正涉及到公共利益又处在个人利益的小算盘当中,使得公共产品并不能够得到有效供给。最后,收益排他性在小农经济当中尤为凸显。农民不愿意让自己获得的利益与他人共享,“自扫门前雪”的现状,让民意很难趋向于利益最大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也很难做到精准化。按照一刀切原则,中央和地方政府好的农村政策并不能真正让农民获得有效的公共供给,造成政策成果并没有在乡村得到很好的效果。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需要打破“需求表达机制”中的无理性诉求,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彰显公共性。

通过上文的阐释,可以基本了解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出现的部分结构性问题,从而为下文文献研究服务。

二、围绕主体性关系的研究

圍绕主体性关系的研究,主要是相关主体与客体,即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试着从政府主体、村民主体和市场主体三个方面进行学理性研究。

首先,从政府主体研究来看。学者们以政府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分享者,从自身政治利益和社会利益出发提供公共产品供给。罗方和马卫民认为地方政府为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往往会偏离其轨道,导致公共供给资源配置失当或无效[1]。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往往会偏向于利益最大化,而市场参与公共供给资源配置过程中并不会完全被政府所考虑进去的。在一些乡村,市场也并没有机会参与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来,大多数是地方政府在进行供给配置。唐明和宋德安则认为,政府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不愿意牺牲较大的社会成本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往往会考虑到收支平衡[2],经常见到一些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立项却无实施的项目,久而不建、久而不理等问题造成了大量公共资源的浪费。

其次,从村民主体来看。村民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的受益者来说,是拥有评价、参议的权利。王浩认为,公共产品的供给自然却少不了公共受益者即村民主体性的参与与决策,公共产品供给既离不开自上而下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决策,通过对话、协商和参与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得到有效配置[3]。公共产品得益于公共性,因而它的供给配置应当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村民的认同水平对集体性行动产生了影响,一些地区的村庄在对公共产品供给中进行筹资,在筹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筹纳到所需钱款,部分村民在政治算计中考虑到了公共产品在投入之后自身是否获得与其相等的利益需求,而选择放弃或拖延缴纳钱款。付出与收益使得集体行动中的主体利益关系难以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又缺乏一定主导权威的组织和团体,使得公共产品供给面临困境[4]。

最后,从市场主体看。市场是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但是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二元城乡结构性矛盾使得市场主体很难能够真正触及到乡村资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很难像美国大农场主一样拥有较为多的市场资源获取能力。目前,我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仍然依赖于地方政府,因而扩大第三方的参与可以使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上有较大的提升。李全胜认为,引入第三方,扩大市场在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资源配置能力有利于提升农民自组织化程度,提高参与性,解决了政府单向的公共产品配给不足的能力[5]。通过以市场为辅的多元公共配给主体来有效整合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和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6]。

三、公共产品供给提升路径研究

一是供给的可持续性。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水平和覆盖范围均不同,也涉及到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李乐认为,公共产品供给有着重差别化、递进性、可持续性及准确性,发挥好政策的可持续性,使得供给目标成效上实现新的突破[7]。在进行自上而下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时,应当因地制宜的进行供给配置。申明锐和张京祥认为发挥政府资金的触媒作用的同时,要考虑该地区的可承载能力,防止村民对公共产品的提供不买单的心态,造成财政资金浪费的现象[8]。公共产品供给并不是“大锅饭”,况且随着乡村经济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一些生产性的公共产品并不会让村民买单,注重乡村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才是应有之义。

二是注重农村村民的需求表达。公共产品涉及的受惠方,即利益主体——村民的有效需求能反映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而现有我国农村公共需求表达机制仍不完善,一些地区村民存在“政治冷漠”,对公共产品供给并不抱有兴趣,很多人认为公共产品供给是自发行为,与自身利益并没有太多牵连。例如,厕所改造过程,有的是地方政府自发行为,有的是村民自治组织根据上级组织决定安排后再讨论厕所改造的具体实施细节,因而也造成了大部分村民对公共行为采取冷漠心态。周小花认为,村民的组织化、自治能力、表达渠道等都缺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公共产品供给需求的表达,造成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因此,需完善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提升村民自治能力[9]。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充分进行动员,与农民合作达成公共产品的供给,必不可少的是注重农民的需求表达,从压力型转化为动力型。陈锋认为,提倡民主形式,进行一事一议将资源与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实现较好的结合,有利于实现治理共识,实现有效供给[10]。

三是明确政府主体责任。能够明确一些地区能够实现公共产品的自我供给,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李燕凌和周妍认为,建设责任型、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考核制度、问责制度提升政府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11]。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共性和惠民性决定了它容易被少数利益集团和官员所利用,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公共产品服务供给时,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如何避免机会主义产生,罗芳认为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因为顶层设计自身存在漏洞,机会主义就会在政府和市场之间钻空子,损害农民的利益,使得公共产品供给低下[1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既要自下从受惠者农民的利益出发,尊重农民的需求表达;也要自上进行顶层设计,从制度上制约机会主义的存在,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四、结语

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并非易事,地方政府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应因地制宜地實现精准公共供给。精准意味着从源头上、过程上和执行上应充分尊重农民的合理需求,不断提升村民的自治能力,增强政府的供给效率和发挥第三方参与,推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罗方,马卫民.地方政府政治均衡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关系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14(4).

[2]唐明,宋德安.地方政府制度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9).

[3]王浩.政治参与、基层民主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4]周延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性行动[J].山东行政学院,2018(8).

[5]李全胜.治理语境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缺失与重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2(6).

[6]余晴.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路径[J].辽宁农业科学,2015(5).

[7]李乐.供给侧视角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实证研究[J].南方农村,2018(4).

[8]申明锐,张京祥.政府主导型乡村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可持续乡村治理[J].国际城市规划,2016(34).

[9]周小花.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基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10]陈锋.治理转型下的农民国家认同与基层治理——鄂东北杨村修路案例对于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的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6).

[11]李燕凌,周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政策架构[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

[12]罗方,马卫民.地方政府政治均衡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关系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14(4).

猜你喜欢
公共产品供给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公共产品性质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