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化势能传播中国文化

2019-02-14 05:55范一筱
青年时代 2019年36期
关键词:奥运会冬奥会文化传播

范一筱

摘 要:文化势能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借助奥林匹克文化这股强势的体育文化,融入中华元素,加快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速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何借助奥林匹克文化强大的文化势能在2022年冬奥会的平台上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2022年冬奥会中应该丰富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精神,借助奥林匹克文化实现文化势能从弱到强的变化,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文化势能;奥林匹克文化;奥运会;冬奥会;文化传播

一、文化势能与奥林匹克文化

“势能”一词是物理术语,是指相互作用的物体由于所处的位置或弹性形变等而具有的能。势能强调的是两种物体存在着能量差,因此水往低处流就是势能由强势的一方向弱势的一方转移的表现。各种文化由于发展历史和发展方式的不同,也存在着文化的强弱变化,因此在不同文化交流和碰撞时也会出现势能,我们称为“文化势能”。

“文化势能就是在特定时期内,一个基于更强综合实力或独特文化异质性而获得相对强势地位的文化对其他相对弱势的文化在心理上产生的吸引、可信任和可接受程度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一个文化对另一个文化的一种模糊而综合的心理认可,是两个文化之间客观存在的因综合实力或文化异质性而产生的相互认可和接受程度的心理势差。”[10]强势的文化更容易被弱势文化所接受,同样也会影响到弱势文化的发展。

奥林匹克文化凝聚着全世界人民对于体育文化的认可和承认,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因此,奥林匹克文化与其他国家民族的体育文化相比,具有较强的文化势能,在文化交流时处于主导地位;其他体育文化更容易接受奥林匹克文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文化就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文化的影响是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影响。利用奥林匹克文化较为强势的文化势能传播本民族文化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目标,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的“争夺战”就尤为激烈。

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华文化借助奥林匹克文化的文化势能加快传播的一个成功案例。自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激增,大大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奥运会期间入境来北京的游客约40万~45万。参加奥运会的世界各国贵宾、报道奥运会比赛的媒体记者、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观看比赛的境内外观众共计有600万人次~700万人次。”[7]中国的知名度和国际形象得到大大提升。“奥运会期间超过1万名记者的采访报道,使东道国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极大地宣传了举办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4]

北京奥运会完美地将中华元素与中华精神融合到奥林匹克文化之中。不论是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还是奥运会开幕式都体现了浓厚的中华元素。首先,五个奥运福娃每一个都是由一种典型的中国元素构成。贝贝是一象征繁荣与收获的的小鲤鱼;晶晶是中国的国宝大熊猫;欢欢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火纹图案;迎迎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藏羚羊;妮妮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这五种中华元素与奥运五环的颜色以及奥运会精神完美结合,使人们在接受奥运会文化的同时也认识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美。而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处。四大发明的呈现、地方戏曲的融入、丝绸之路的再现、以人为贵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理念等等因素的完美融合,将中华元素和中华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

奥林匹克文化为奥运会主办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主办国向世界展示本民族文化与综合国力的良好时机。“在筹办和举办奥运会的这个周期内,奥运会主办国通过把自己的文化镶嵌到奥林匹克文化中进行全球传播,奥运会主办国文化由于依附于奥林匹克文化而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和接受,形成世界对奥运会主办国文化的认同。”[6]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与举办的过程中,由于大量增加了中华元素与中华精神,所以中国文化由弱势文化转变为强势文化,实现了文化的势能转变,加快了中华文化传播的速度,树立了一个经济强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形象,获得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承认。

三、加强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结合

笔者认为中国2008年借助奥运会的平台成功推广中华文化加速文化传播速度的经验同样适用于即将在2022年举办的冬季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中也应该丰富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精神,借助奥林匹克文化实现文化势能从弱到强的变化,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源文化与目标文化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文化的传播于接受的过程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由奥林匹克运动会孕育出的奥林匹克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与各国、各民族的体育文化相比具有强大的文化势能和优越性。“奥林匹克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它的普遍价值成为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超越意识形态的普世理论。”[3]因此,奥林匹克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和传播远远优于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也更容易被其他文化接受和认可。

2022年冬季奥运会将由北京和张家口两座城市联合举办,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一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人留下的文化印记和印象仍然存在,这次在北京再度举办奥运会能够唤醒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记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着可估量的和不可估量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例如,有形遗产方面主要包括32座奥运场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及交通、科技和环保成果,还有北京奥运纪念品等;非物质遗产方面,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奉献给奥林匹克运动的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11]。因此,2022年冬奥会的筹备与举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在此基础上增强世界对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可和接受。

在《申办报告》中,我们充分利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只建造一座新的奥运场馆,同时将北方独特的冰雪文化融入到“奥运村”建设中来。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原本是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现在已经逐渐实现冰场功能配合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使用。2008年奥运会将中国的文化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祥云图案的火炬設计,还是奥运福娃的五种象征原型,或是奥运奖牌以玉比德,都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中国印象。而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红也将会继续延续应用到冬奥会的设计中来。

同时,2022年冬奥会也在原来的文化积淀中增加了新鲜的中国元素。北京至张家口的长城文化圈成为这次奥运会申办时最吸引人的中华元素:“长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具,是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因素。长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缩影,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8]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中国的书法艺术与鲜艳的色彩结合,整个设计色彩丰富又充满动感,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感也将融入了多样的色彩,象征奥运会的精彩纷呈。为了迎接2022年冬季奥运会,北京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艺术节,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将长城文化、书法艺术等中华文化融入奥林匹克文化中,凸显本次冬奥会的特色,实现中国文化由弱势文化转向强势文化的转变,借助奥林匹克文化的强大文化势能传递中国文化。张扬凝结在奥林匹克文化中的中华文化,树立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对外的传播,获得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承认与接受。

参考文献:

[1] Gerhard Maletzke.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Zur Interaktion Zwischen Menschen Verschiedener Kulturen[M]. Darmstadt: Westdeutscher Verlag, 1996.

[2]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

[3]杜婕,张秀萍.奥运传播与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郭海燕,杨斌.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3).

[5]郭艳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能形成策略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6]李向,孙庆祝.文化势能与奥林匹克文化传播[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7]李秀娟,孙晓霞.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旅游业影响浅析[J].消费导刊,2008(20).

[8]罗雪.我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5(4).

[9]王浩捷,李维.提升“文化势能”,促进文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0]王银芹,涂红.文化势能与跨文化广告传播[J].孝感学院学报,2006(4).

[11]易剑东,王道杰.论北京2022年冬奧会的价值和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6(5).

猜你喜欢
奥运会冬奥会文化传播
张家口居民对2022年冬奥会的感知及其参与意向研究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俄被禁选手自办“奥运会”
冬奥会中我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