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竹影壶”的创作感悟

2019-02-15 01:49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制壶竹影竹节

刘 璐

紫砂壶的出现源于历史上饮茶方式的改变,由于宋代团茶被之后的散茶取代,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紫砂壶就应运而生了,紫砂独特的材质让其具有了很强的适茶性,而紫砂的易塑特性又让其具有了更多观赏性,历代的能工巧匠一直在寻求紫砂壶实用与观赏之间的平衡。文人的参与很快赋予了紫砂新的内涵,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紫砂已经不单单要思考造型应当如何塑造,更多的创作者想要赋予其更广阔的文化内涵,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去思考和创造。只不过文化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要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就必须选择恰当的创作主题,“竹子”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历代紫砂艺术创作中,有关于竹的题材可谓屡见不鲜,不同的创作者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塑造自身所理解的形象,有的人喜欢将创作彻底的交还给大自然,以尽可能仿生的制作方法,将自然界中的竹的形态完整的重现,这种方式从思考的层面上来讲看似简单,但实际制作的时候却有着极高的难度,因为竹毕竟与紫砂茶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要想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需要的是制作者日复一日的仔细观摩与练习,才能到达竹壶合一的效果。

作品“竹影壶”就是以竹的外形塑造加上竹的陶刻装饰,搭配组合而成的一把“竹”味十足的紫砂创作。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对竹子不知倾注了数不尽的感情,有歌颂,有赞美,但更多的是喜爱竹子品质,文人爱竹,同时也爱壶,在喝茶的时候倘若有一件能够散发出自然竹味的紫砂壶,无疑是一种享受。在这把壶的设计中,竹的造型和竹的装饰就是要融入紫砂壶本身的结构当中,让人在使用的过程中,能看到竹,能触摸到竹,进而能感受到竹。

从造型上看,这把壶将竹的万般姿态形象的勾勒出来,壶身以竹为主要部位,竹竿错综相交,向各自的方向努力的生长着,竹叶纤细柔和,如此刻画竹子,可见制壶者对竹子的观察细致入微,将竹子的日常形态栩栩如生的刻画在壶身之上,壶把是竹题材创作中常见的竹节环把,但在竹节的塑造上凸显出了生动的竹芽以及竹节生长过程中的凹痕,这种痕迹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被忽略,但在这里以细节呈现的方式无疑会唤起人们对竹的回忆。这对应着日常生活竹子最常见的形态,同时这种生动和细致在这里被改造成了壶把本身的样式,与壶身完美衔接,这样的塑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细致的观察以及创作时灵活的思考,灵巧的制作技艺;这把壶的壶盖扁平饱满,与整个壶身相互照应,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端庄大气的同时有具有节操傲骨,盖与钮的组合采用了暗接的方式,让过桥竹钮与壶盖面融为一体,整体感十足,这就扩展了壶钮本身的存在感,让前流后把的造型不至于喧宾夺主,将形体演绎的中心凝聚在壶体中部。整个“竹影壶”颜色的使用也极为讲究,壶身点点白斑点缀,别具一格,“清风”二字刻画在于壶身之中,映入眼帘,不难感受到制壶者的高风亮节,竹子其实也就是制壶者的缩影,对于包浆的处理,竹刻与书刻的排列布局,流、把、钮的竹节竹枝造型,在继承了传统紫砂壶的雅韵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创作的想象力,表现力,让人通过视觉、触觉立体的感受到竹的精神韵味。

作品“竹影壶”的壶身呈一半圆,这种结构在拍身筒的时候需要注意线条的连贯性,让壶面形成一个整体的圆弧构造,精中显细,这样才能让壶体充满张力。结合壶面的竹叶装饰,将紫砂独有的古朴雅致的特点与传统的文人气息结合起来,古韵悠然,让人犹如置身于竹林之内。喝茶是一种静心的休憩,在品味茶汤的过程中,茶壶的存在是一种缓冲,也是一种借引,能够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其塑造也就成功了一半。

结语:紫砂壶的创作一方面是技艺的综合应用,另一面也是考验文化的理解,创造力的诠释,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让紫砂呈现出多姿绚丽的一面,但这同时也为紫砂壶的制作划下了规矩方圆,在这个其中传承是一种延续,创新则是一种开拓,只有融合古今,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当代文化大观,让紫砂作品本身获得更多的内涵。传统的表现力,仍然需要合理运用当下时代的工艺去表达,去展现,这一才能既表现我们当下时代的印记,又能弘扬我们历史优秀的传统韵味。

猜你喜欢
制壶竹影竹节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月夜情思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偶感
“竹节人”中说“趣味”
竹影垂帘
铜铃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