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怡情”壶的设计感悟和体会

2019-02-15 01:49周云霞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竹叶竹子紫砂壶

周云霞

紫砂壶有一个特性在于能够承载人的情感,这一方面是创作者在创作时情感的融入、表达、升华,更是养壶人对生活的期待、情趣以及寄托。所以紫砂壶的魅力往往不在于单纯外观成器的欣赏价值、经济价值,而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触景生情,古人咏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迸发,而现代人在这方面却缺少明显的表达。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充裕,但这样的发展却没有与之匹配的精神世界,有太多的空虚需要填补,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提倡传统艺术。紫砂壶艺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不断发展起来的,紫砂壶可以让人在喝茶的过程中品味情感,感悟生活,让焦躁和烦扰褪去,获得精神的休憩和舒适。

浩瀚的中华文化赐予了众多紫砂创作者无穷的灵感,但除却创作者之外,更多的人对这些往往浅尝辄止,不愿意过于深入的解读,这就造成了当代的艺术创作往往以传统的经典形象为主,作品“怡情”就是这样创作而成的。这把壶以传统文人装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竹子”作为主题,用独特的造型承担起竹的韵味,用简洁的造型语言展现独特的艺术个性以及理想化的内涵。

《怡 情》周云霞

作品“怡情”壶的身筒凝练,有着传统紫砂壶特有的光润的魅力,并同时情调腹鼓的特点,在制作这样的壶身时候,需要先制作壶的底片与壶身镶接然后借用转子用竹拍子小幅度的向内拍打,在这个过程中手指要抵住壶身内则,竹拍子向内施力的时候支撑好壶壁,并且不能让壶面的曲线一步到位了的形成,要缓慢的向内挤压,这样才能保证壶面的强度,由于这把壶采用无肩设计,壶口之下即是壶面,所以整个壶身有着非常强的一体性和连贯性,传统的压盖式成为了上下结构的转折和连接点,在这一水平面设置壶流的高度以及壶把的把尖的位置。同样也正是基于同样的原因,让壶面看起来较为空旷,所以竹的装饰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白,装饰不宜过多,贴塑的竹叶看似层叠,但要注意泥片贴塑时的厚度,不宜过分的高出壶面,所以最终的竹叶重叠部分并非是不同泥片叠加而成,而是运用了一些浮雕的表现手法形成足够的立体感。

传情达意是紫砂作品“怡情”壶在设计中最为注重的地方,其本身的线条按照传统紫砂壶的结构来进行处理,同时结合装饰的效果让整个作品看起来古朴、典雅富有文化的感觉,正所谓表示形,情是景,正常情况下,人们通过自己的各种行为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作品“怡情”塑的是“竹”景,通过竹流、竹把、竹钮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借景抒情等,通过景色的共鸣上升到情感的升华,通过视觉的探索升华至灵魂的共享。整体来看这把“怡情”简短精炼,这象征了一种生活中的圆润、干练和可靠,这些都是值得信赖的情感;壶身圆润饱满,整体呈现圆锥形状,这种造型在紫砂壶的设计中别具一格,尽显自己独特的一面,也从侧面反映了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并不是仅限于循规蹈矩,勇于发现,敢于创造,同样是生活的真谛;壶身用片片竹叶点缀,竹叶逼真形象,仿佛是将竹叶印上去似得,竹子被称为君子之花,古往今来因其象征着超凡不俗的品格而被人们高歌赞颂,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情感生活的连接点。

竹子又称岁寒三友之首,不畏严寒的同时还是高风亮节的代名词,对于竹子背后的艺术性发掘,可谓千百年来艺术创作者们始终不变的追求,以竹自喻是对自己的高度要求,也表现了设计者对于生活品质的注重,壶耳与壶盖通过竹节刻画,壶身的枝叶仿佛是从壶耳那里自然生长出来,将竹子的枝叶细腻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壶流短小大气,与壶身整体相互照应,此处的情怡为高风亮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情。

在紫砂壶的实际制作中,创作者不同的精神状态会诞生出不同情感气质的作品,这当然需要日常生活中细致的观察以及扎实的手工技艺,因为支撑情感的正是精神的强度以及技艺是否深厚,倘若没有这两点,一件作品就既没有外在也缺乏内在,是没有灵魂的。紫砂艺术情感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也是对当下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不过人的情感需求是在不断改变的,而紫砂壶的造型一旦确定就无法改变,所以艺术创作的道路没有边界,为了不断满足新生的需求,紫砂的创作也将不断更新,不断成长。

猜你喜欢
竹叶竹子紫砂壶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载在竹叶船上的童年
竹叶沟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