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足鼎珠”紫砂壶的造型来源与文化传承

2019-02-15 01:52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圆器壶嘴茶水

陈 军

中国在陶制艺术品制作方面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其中尤以江苏宜兴最具盛名,自古以来便有“陶的古都”之称,价值堪比黄金珠宝的紫砂壶也正是诞生于此,从而使中国的陶制艺术出现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茶道活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和诸多文化兴味。

紫砂壶造型装饰多样,圆器以珠圆玉润著称,方器以典雅中正为标准,光器素雅纯净,花器真实生动,筋纹器结构感强烈,各种造型装饰自有其艺术特点,皆是来自于对传统工艺造型的借鉴与变形,取材于生活的同时诠释了何为东方古典美。

此件“三足鼎珠”紫砂壶取材于古典青铜器,这也是紫砂壶中常见的造型。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也是青铜时代最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其造型通常为圆身,有三足,表面常有文字篆刻装饰。此壶将鼎之造型完全移植过来,又通过线条变化将紫砂壶的柔软细腻融合进去,从而完成艺术表达。此壶壶身圆润饱满,转折浑圆,柔中寓刚,十分耐看。既表现出鼎的庄重敦厚,又表现出紫砂壶圆器骨肉均匀的美感,由此使两种传统艺术形式在相结合之中得到发展。壶底部设有三足,形似倒三角,三只足均衡分布于壶身底部,从而能够形成稳定支撑,可以看出,紫砂壶的造型结构是具有一种现代几何的理性美的,因此才能保证实用性,这也是茗器的主要特点之一。

壶嘴与壶把手也是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实用性能为主。此壶壶嘴为一弯嘴,这与较小的壶身是相匹配的。壶嘴微扬,弧度优美,从而能使茶水顺利流出又不会产生茶水挂壁的情况。把手为端把,即由耳状圆环圈成,镶嵌于壶嘴对面,高度几乎一致,以此来使壶身保持平衡。端把的设计在手持时不利于保持平衡但却便于倾倒茶水,且需与壶身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烫手,因此端把看似简单在设计时要充分预设使用时的情况,才能创造出既满足实用需要,又与壶整体美感相一致的把手。

壶盖为传统球形圆盖,与壶颈部贴合紧实,圆形饱满,边缘立体,因其规整可随意调换方向放置皆能与壶身融合,这也体现了圆器的特点。圆盖中央是圆珠形壶钮,以此来点题,并与壶整体造型相符合。从上方俯视欣赏此壶,壶钮、壶盖与壶身错落有致,三圆环抱,艺术效果极佳。

全壶色调一致,红润细腻,光泽柔和,质感温润。此种泥料铁含量较高,因此才能在高温中呈现出紫红色,在茶水的长期浸泡之中壶的光泽度会越来越好,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茶养壶”了。壶颈部一圈有带状装饰,颜色较壶身略深,从而体现出立体感。环带上有均匀分布的银色点状装饰,似金箔闪闪,更加引人注目。壶身表面结合了紫砂壶中常用的书法篆刻艺术,字体飘逸大气,纵向均匀分布于壶表面,既不显得局促,又十分规整,在体现此壶艺术特性的同时也为传统书法篆刻技艺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

综上所述,此件“三足鼎珠”紫砂壶从传统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其一是鼎的端庄大气,其二则是圆器的温和秀美,并将具有悠久历史的书法篆刻艺术运用其中,从而使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在融合之中产生全新的艺术效果,体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美、文学美与文字美。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欣赏到一种“现代美”,它的结构无一处不闪耀着理性智慧的光芒,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尊重一件茗器存在的意义,才能制作出华美实用的紫砂壶作品。

结 语

本文通过对此件“三足鼎珠”紫砂壶的造型、结构、泥料与装饰的分析,理清了它的造型来源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感受其古典气质的同时对诸多传统艺术形式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人类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也从劳动中获得精神上的丰富。因为有盛放食物的需要人们摸索着烧制出青铜鼎,因为有对于茶的喜爱人们烧制出各种各样的茗器,此件“三足鼎珠”展示的是中国艺术的变迁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存在的意义。

猜你喜欢
圆器壶嘴茶水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浅谈紫砂圆器的造型之美
茶水间
浅谈紫砂《六方掇球壶》的制作逸趣
茶水间
茶水间
历 练
浅谈紫砂圆器壶的创作要素
壶嘴的曲直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