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梨六方”的制作要点

2019-02-15 02:19杨立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梨形方圆圆形

杨立平

紫砂壶艺术传承到现在,从几何形体的划分上可以分为圆形器和方形器两大类,传统紫砂壶讲究方中寓圆,圆中带方,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造型相互转化的理念,即圆形器可以通过工艺技法转变成方形器,方形器反过来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在这么不断转化的过程中,紫砂壶成为了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的来自民间的手工艺术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各种传统手工艺的介入,紫砂在最初的原材料制取以及最终的窑火烧造上都比过去进步了许多,很多原本被视为紫砂造型制作禁区的形态逐渐开始松动,其中就包含了很多方圆造型的转化。

一把壶要具备一定的观赏性,那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形是否独特,对于造型变化的探索,可以说从紫砂壶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那么作为紫砂壶的制作者肯定会生出一个疑问,到底什么样的造型才是真正美的呢?得益于紫砂前人的努力,传承下来了很多现成的例子,历史上经过大浪淘沙,能够保存到今日,并依旧传承的造型,无疑是属于美的那一部分。分析这些传统造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一个衡量的标准,作为后来创作的参考,那么结合传统紫砂壶方圆转变的理论,将这些传统造型通过这样转变是否也能够很美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转变中,个人的创作智慧已然必不可少,要懂得取舍和协调造型本身的变化,从中提炼出原本造型之所以美的部分,再结合方圆本身的形态特点加以引导、呈现,作品“梨六方”壶正是以此制作而成的。

作品“梨六方”壶由原本的“梨形壶”转变而来。要想将原本的造型进行方圆之间的转换,首先就要对原始造型本身有着充足的了解。“梨形壶”是我国古典壶式中较为经典的造型之一,其形体始于元代,甚至早于紫砂艺术的诞生,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认为,“梨式壶,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状似梨而得名”。《明清瓷器鉴定》一书的作者耿宝昌先生也写道:“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紫砂壶诞生的时代,正处于宋元交替时期,当时瓷器的烧造仍是社会的主流,早期紫砂壶的很多造型,都是从原本的瓷器造型上衍变而来的,所以显然“梨形壶”也是这样诞生的,在《阳羡茗壶系》就曾有“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论断,可见在过去那个年代,紫砂造型模仿其他的造型并非是单一独立的现象。梨形壶的造型特点就是外形像一颗梨子,通常鼓腹、身圆,盖拱起与器身相切,压截盖,贯气融为一体,圆钮有的脚,结构交待清晰,是一种造型相当干净清爽的茶壶造型,赞一声精致当不为过。

作品“梨六方”壶将原本的圆形转变为六方造型,就需要注意在由原来的打泥条围身筒转变为裁泥片镶身筒时候对于造型气质的继承。泥片与泥片之间带有转折,这是方的特点,但上下延续的线条却并非一定要是方的,线条从上到下会并非一定会产生转折过渡的问题,倘若将原本的梨形壶面分割成一根根上下的曲线会发现,方圆的转变仅仅是上下的线条的排列发生了改变,单纯从作品“梨六方”的一个面来看,事实上仍然延续了原本梨式造型的线条风格。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该壶的线条宽容得体,线面的转折十分明确,棱线从壶钮延伸至底角,由小渐大,并通过钮、盖、身、底的几次曲线过渡,显示出鲜明的节奏,锐钝之间勾勒出明快的光影折射,让人一看就充满了空间变换的立体感。

如果说圆形的事物总是给人以一个整体的感觉,那么方的形态则会产生相当立体的感受,作品“梨六方”在方圆的转变中,打磨了原本的圆,形成了立体有层次感的方,其要点一方面就是前文所说的,要延续原本的上下线条风格,其次便是营造出立体的空间感,让人从任何一个方向都能感受到空间的折射,而非圆润的过渡,这种折射就是形体上下的对称以及块面之间的对称,壶钮是壶身的相对延续,所以是一种抽象上的对称,块面则是组成壶身整体的单元,所以要具有现实的对称,只要把握了这两点,再上下连贯,那么方圆的转变就可以说是成功的。

总结:紫砂艺术不断发展,新的造型层出不穷,在这不断传承的过程中,方圆的变化依旧是紫砂壶不变的核心,掌握了两者之间转换的奥妙,也就迈入了紫砂壶艺创作的大门,但要获得更加精深的技艺,创作更多新颖独特的紫砂壶形,就必须孜孜以求的不断超越自己,用自身的想象和技艺,实践塑造出更多更好艺术经典。

猜你喜欢
梨形方圆圆形
十月打了霜
大禹治水
撞不周山
四川道孚县牦牛梨形虫的分子检测及中药防治研究
印度梨形孢对文心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梨形”身材 比“苹果形”更健康
方圆十四行(外一首)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