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梅桩”看紫砂壶艺术的仿生造型之美

2019-02-15 02:19滕月琴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壶嘴壶盖手工艺

滕月琴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的陶制茗器,也是目前世界上所公认的最好的泡茶器具。明朝正德年间,紫砂壶于古老的陶都——江苏宜兴丁蜀镇诞生,至今已走过了五百个春夏秋冬,在手工艺人们的传承与创新之中继续展示着中国古典美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紫砂壶自诞生起便是一种自然色彩极强的艺术品。制作它的原料为天然的紫砂泥,色彩丰富,无需染色,仅靠火与泥之间的化合反应而生成。另一方面,中国秉承着朴素的自然美学思想也促成了紫砂壶自然特点的形成,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供春壶”便是仿造大榕树树瘤的纹路制成。

紫砂壶中的花器与筋纹器是仿生特征比较明显的两种壶型,前者以华丽真实见长,后者则更注重肌理美。此件“老梅桩”紫砂壶从命名上辨析即是仿造梅桩制成的紫砂壶,这是花器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那么手工艺人又是通过怎样的设计来体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呢?

客观来说,“老梅桩”是直接承袭了供春壶的传统的,造型不求规整但求自然,着力于体现梅桩所具有的苍劲美与风霜感。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壶身并不是正圆柱体,而是左高右低,整体向左侧倾斜的形状。端正的造型固然有整齐的美感,然而树木有向阳而生的特点因此会朝着阳光方向生长,手工艺人如此设计便是对于梅桩生存习性的一种还原。壶身边缘线条则是凹凸不平,有粗糙感的,这也是充分尊重梅桩自然特点的设计,从而使壶的仿生特点在结构中体现的更加鲜明。

除整体造型之外,纹理装饰也是构成“老梅桩”仿生特点的重要部分。众所周知,除少数枝干光滑的树木外,多数木本植物都有着粗糙的树皮,表面沟壑纵横,枝节横生,是与大自然搏斗的痕迹。因此我们可以看见“老梅桩”上有着深浅不一的沟壑与大小不同的增生枝节。这主要运用捏塑与刻绘的技法,手工艺人在制作壶身时就要对装饰的分布有大体的掌握,且要秉承着一种“粗粝而不粗糙”的理念,在还原梅桩自然纹理的同时还要体现出捏塑与刻绘技法的精湛,因此达到了粗中有精,精中见拙的艺术美感。

壶嘴与壶把手也是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二者与壶身融合产生整体感是设计的重点。壶嘴线条硬朗结实,粗壮有力,曲线与直线交相辉映,靠近壶身一侧有瘢痕纹理,使的壶嘴如从壶中生长而出。把手则状如树枝,为耳状环形端把,线条曲折纹理清晰,握之手感独特,其与壶身相接处有团块树瘤,更显真实。

壶盖为嵌入式,与壶身融为一体共同完成对梅桩的造型表现,壶盖边缘线条与壶身边缘线条一直,与壶身相接不见缝隙,精致非常。壶盖中央是造型奇特的壶钮,像是从梅桩中生出的盘绕在一起的枝节,又像是又梅桩这一生命体供养而成的苔藓之类,是能够引发人思考的艺术空间。由此可见,壶的各个组成部分既满足了实用性,又在相互配合之中强化了“老梅桩”的艺术主题。

如果我们把此壶的壶嘴与把手去掉的话,那么此壶与自然界中的老梅桩似乎就“难辨真假”了,足见其仿生程度之高。全壶以棕红色色调为主,气凹凸不平之处又富于色彩变化,由此凸显梅桩的生动感与立体感,虽整体粗粒质朴,但可看出泥料是十分细腻的,使紫砂泥的可贵品质得以呈现,在仿生特征之外兼顾一种精致的艺术美。

此件“老梅桩”完全仿造自然界中梅桩而制成,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细节处理皆以梅桩为标准。梅桩饱经风霜的沧桑感在壶中得到了体现,从而形成了一种真实的仿真艺术美,上承紫砂壶制作的悠久的历史,下接新时代的生态和谐艺术观,从而彰显出仿生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美学意义。

结 语

本文主要将“老梅桩”紫砂壶分为整体造型、结构组成与细节处理三个部分进行赏析,从而发掘出在紫砂壶艺术中仿生这一艺术效果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又是如何为作品增添艺术魅力,从而总结出仿生在紫砂壶制作中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当下倡导生态平衡的今天,诸如“老梅桩”这样的紫砂壶更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壶嘴壶盖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伪造的情书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
历 练
制怒
壶嘴的曲直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