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紫砂“桃·提梁”的创作意境

2019-02-15 01:49陈水仙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桃子紫砂壶紫砂

陈水仙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文化历史的传承,自古就离不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依托,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上的艺术创作才能抒发独有的东方魅力。紫砂壶作为艺术的传承结晶,发展至今,历史虽然短暂,但是无论是造型还是文化内涵,都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以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品味,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样的过程需要一代代紫砂人不停的努力和付出。下面我们将分析作品《桃·提梁》,来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境。

纵观此壶,作者选桃为题材,融入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个性气质,作品美观典雅,形态自然,造型逼真,线条柔和流畅,极具创新意识。桃子,又大又圆,丰满结实,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分外诱人。壶身就塑造成了桃子的形状,圆润饱满,微光浮于表面,晶莹剔透,诱人的很。壶嘴是仿桃枝设计的,疤节遍布枝干,弯弯绕绕,向上扬起,富有生机活力。提梁也是做桃枝状,缠绕成不规则的圆,看似随心的设计,却处处见好,枝枝蔓蔓,凸节嶙峋,极富自然气息。两个成熟的桃子紧挨着,被设计成壶钮,黄泥装饰的桃子,形象生动,空气中仿佛都充溢着桃香味。提梁的一侧横生了几片桃叶,并贴塑了两个桃子,这样的设计既为整壶增添了美感,又在造型上和壶嘴左右呼应,两者高度统一,使壶的重心在中间,不显突兀。桃华灼灼,其实有蕡,其叶蓁蓁,小小一把紫砂壶,经过作者的妙手生花,我们仿佛看到了十里桃林,美不胜收。自己也成了桃花仙,独坐桃花树下喝着桃花酒。

在本文介绍的作品中,作者没有用大多的技法来装饰壶面,简单的色彩搭配,寥寥的贴塑,随意自然的塑形,看似漫不经心的制作,实则包含了作者的奇思巧工。说到桃子,民间有寿桃的说法,多是小辈用来恭祝长辈健康长寿的,寓意深刻。桃的全身都是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更是著有《桃花源记》,向世人描述了一幅与世隔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人间仙境,这里的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剥削,没有阶级,自给自足,安居乐业。这样和谐安宁的生活就是现代乌托邦,人人心向往之。

紫砂的故乡,著名的陶都--宜兴市丁蜀镇,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覆盖,没有物欲横流的倾泻,有的是独属于江南小镇的安静秀丽。走在青石板铺的老街上,古朴恬静,小巷子曲折悠长,向前延伸,随处可见白墙黑瓦的老楼,随耳可听叮叮咚咚的拍打紫砂泥的声音,置身这一片静谧幽远的环境中,心底的情怀都流泻出来,在岁月里留香,随着时代的年轮,起起伏伏,厚实而又感动。

生长在这里的紫砂传人,从前辈们手中接过文化的传承,生长在这一片土地上,世世代代,沿着先辈们走过的老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人的智慧,默默地为中华文化高楼添砖添瓦。紫砂这一门手艺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默默无闻的紫砂艺人,得以不断传承。世间万物,人间百态,心中千千结,一片丹心寄紫砂。

丁蜀镇这块土地多么像五柳先生向往的桃花源,这里的人淡泊名利、不慕权贵,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手中是传承百年的技艺,做人就如手中这块紫砂泥,朴实稚气,没有华丽的装饰,独自做最好的自己,在岁月中生香。

总 结

通过对紫砂作品《桃•提梁》造型艺术的剖析,我们感悟到了紫砂壶艺术独有的美,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生出,进而感受到创作过程中那一片静谧致远的情怀。艺术创作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我们为紫砂艺人感到骄傲自豪,正是因为艺术传承中有着这么一批人,甘于寂寞,忍受孤独,拒绝诱惑,潜心创作,我们才能看见一件又一件造型优美,富含文化内涵,蕴含人文底蕴的佳作。

猜你喜欢
桃子紫砂壶紫砂
刘少白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桃子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如意的语言——浅述紫砂作品“四方如意壶”的创意构造
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