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策略*
——基于浙江省设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

2019-02-15 05:57俞云峰
浙江社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测度城市化城乡

□ 俞云峰

内容提要 浙江提出新型城市化战略十余年来,城市化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本文通过构建综合经济发展、城市生活品质、城乡统筹、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维度的新型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以11 个设区市面板数据分析浙江新型城市化质量提升情况,得出若干结论并提出浙江进一步高质量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建议。

引 言

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市化称为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重大事件。城市化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世纪以来, 城市化的迅猛进程也带来一系列诸如土地过度开发、人口半城镇化、城市规划滞后、交通拥堵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普遍性问题, 破解这些问题, 需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由速度目标转向质量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质量先行的城市化战略应以促进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城市集约紧凑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城市化体制机制障碍。

除了全国普遍性的城市化难题外, 浙江在市场化进程中形成的小城镇数量庞大、 大中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的城镇空间格局, 严重影响了产业高端化和城市高端化转型的潜力。因此,浙江成为全国最早提出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省份之一。2006年,浙江省城市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 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十余年来,浙江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明显提升了全省城市化水平,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无论是成效或问题都需要通过截面数据的分析与综合评价来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仍面临的薄弱环节以及出现的新趋势,进一步引导全省各地科学合理地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

一、新型城市化内涵与浙江新型城市化政策演变

(一)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首次从政府层面提出新型城市化战略, 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今日浙江》发表署名文章《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阐述新型城市化的要义,提出浙江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道路①。此后,大量有关新型城市化的理论文章刊登在相关理论刊物上, 新型城市化由理论探讨正式进入省级决策与实践领域, 掀起了新型城市化的一轮研究与实践浪潮。

新型城市化本质上是以人口城市化为核心、以城市化质量提升为导向的城市化。学界对于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城市化质量提升的大量研究总体上也集中于近十年。董家明、庞亚君(2008)等提出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是经济集约发展、 社会和谐发展、环境友好发展、功能优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②。牛文元(2009)从城乡关系角度看待新型城市化,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注重人口资源与环境互相协调, 以城乡间分配财富的机会公平为标志,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③。魏后凯(2013)认为城市化质量包括城市化进程中各组成要素的发展质量、推进效率和协调程度,它是城市化各构成要素和所涉及领域质量的集合④。李琪(2012)认为,以过程来看,城市化质量是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公共服务供给充足,以结果来看,城市化质量指城市化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⑤。

尽管学界对新型城市化的诠释有所不同,但对新型城市化质量本质的把握基本一致, 即认同新型城市化是强调城市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本文认为: 新型城市化是与中国近三十年以来的城市化实践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冠之以“新型”两字,是强调对城市化实践过程中出现偏差的一种矫正,是对城市化本质、城市化发展路径、城市化发展目标的重新审慎与认识, 对新型城市化的理解大致可以表述为: 新型城市化是在反思片面追求速度与数量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形式和实质有机统一,以城市化质量提升为导向,以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土地集约使用、城乡生态环境和谐为发展目标,以信息化、新型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高端化为核心动力,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空间合理分布为主要形态的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提升过程。

(二)浙江新型城市化的政策演变

浙江的城市化发轫于农村工业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工商业蓬勃发展, 全国兴起了小城镇建设热潮。受小城镇战略的影响,八九十年代浙江的城市化重心也放在小城镇建设上, 形成了一批在全国颇有知名度的产业强镇。小城镇的发展以及农民离土不离乡的生产方式, 使浙江的城市化率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率。本世纪初,浙江城市化率为36.7%,工业化率接近50%,城市的规模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针对城市化进程遇到的新问题,浙江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把城市化转入集约、和谐、统筹、创新发展的轨道。2007年,开始实施《浙江省中心镇发展规划(2006—2020)》,重点培育27 个现代化小城市;2010年,批准实施《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2011年,制定《浙中城市群规划(2008—2020)》,提出要以金华—义乌都市区为核心, 构建网络型城市群;2012年, 实施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同年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出台了《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2014年4月,省委、省政府再一次召开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出台《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实施意见》,提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一系列举措。2016年,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抓手,塑造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 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的区域发展格局。

纵观浙江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从小城镇到城市化再到新型城市化, 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典型路径,又带有浓郁的浙江地方特色,既是城市化实践的阶梯式推进过程, 也是城市化发展理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从2007年到2016年的10年间,浙江城市化率从56.5%上升到65.8%;全省县城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183 平方公里增加到3140 平方公里;浙江已成为全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07年初, 浙江省拥有省辖市11 个, 县级市22个,近十年来,浙江省从大都市区战略出发,调整行政区划,把大批县市撤改为区,如杭州市撤销富阳、临安两个县级市,设立富阳区和临安区,市区面积从4876 平方公里扩展到8002 平方公里;宁波市撤销鄞县、奉化市设立鄞州区、奉化区,市区面积从1033 平方公里扩大到3730 平方公里;金华、衢州、绍兴等市也相继撤县设区,拓展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在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全省城市体系格局有了较大发展, 非农人口100 万以上城市从三个(杭州市区、宁波市区、温州市区)发展到18 个,20 万至100 万人口城市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4 个。

表1 浙江省城市及建制镇数量变动情况 单位:个

二、构建新型城市化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新型城市化战略实施十年, 浙江城市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城市化质量不断提升。对城市化质量的评价不能只依靠城市数量、 城市人口等基本数据,更需要关注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等反映城乡协调、居民生活品质的指标,综合的新型城市化测度结果才能科学地反映出这个地区真实的城市化质量⑥。因此,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简要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浙江新型城市化质量的提升程度。

(一)指标体系的构成

新型城市化质量综合测度是利用具体的指标体系对城市化所包括的多重内涵进行具体化、层次化的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叶裕民(2001)是较早对城市化综合发展进行评价的学者, 她在专著中提出的包含城镇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方面含义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⑦;袁晓玲等(2008)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三个维度提出了评价城市化质量的27 项评估指标⑧; 李明秋(2010)、魏后凯(2013)等学者从城市发展质量、城市化效率和城乡协调程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⑨⑩;李刚(2014)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⑪。方创琳(2011)认为城市化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空间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并从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经济城市化发展质量、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三个维度构建测度模型⑫; 张春梅等(2013)以经济竞争度、民生幸福度、城乡统筹度和可持续发展度四方面构建指标体系⑬; 杜茂华等(2010)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管理四个方面来综合反映城乡统筹度⑭。

综合学界的研究, 对城市化质量的评价集中在城镇发展质量、城乡统筹、城市化效率、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保障能力等若干方面,评价通常选取三至五个维度,指标依据可获得性原则选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强调科技创新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选择城市生活品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统筹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等五个维度来构建指标体系。城市生活品质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强大吸引力, 是新型城市化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也是城市化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了该地区城市的工业文明与农村的现代文明程度, 是城市化与统筹城乡的物质基础; 城乡统筹程度体现了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程度,是城市化发展的终极目标;科技创新能力是反映一个城市保持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动力;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生态文明程度,是城市化持续发展的保障。

依据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内涵,遵循数量合理、内容完整、科学实用、动态超前的原则,并考虑到各类指标数据的易得性和指标间的共线性问题,我们构建一个包含5 个维度和24 个指标的新型城市化质量测评体系(表2 )。

(二)统计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统计方法

熵值法是较为客观的赋权和计算方法, 不受人为主观因素干扰,张春梅(2013)、沈宏超(2015)等学者用熵值法赋权分析城市化水平, 并得出了有效地统计结果。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不同年份之间数据的变化越小,熵值也就越小;数据变化越大,熵值也越大,说明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因此, 相比于层次分析法,熵值法更客观;相比于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不会丢失信息、更全面;相比于BP 神经网络模型,熵值法无需先验结果就能算出权重。

表2 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使用熵值法确立权重, 根据各项指标熵值的大小, 也即各项指标值在十年截面数据中的变异程度,计算出该项指标值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综合指标加权值计算城市化的综合水平。其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建立指标的原始数据矩阵: h 表示年份,m 表示市,n 表示测评指标项, 原始指标数据矩阵的形式为k={xλjj}h×m×n(1≤λ≤h,1≤i≤m,1≤j≤n),其中xλjj表示第λ 个年份第i 个市第j 项指标的数值。

第二步,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第三步,得标准化后数据Xλij 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第四步,计算指标信息熵值e 及信息效用值d。

第j 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dj=1-ej

第五步,估算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第五步,计算综合得分:

2.数据来源与说明

指标说明:本着指标数据易得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的原则,以及考虑数据的差异程度,我们采用了16 项指标进行比较,其中城市生活品质维度指标4 项: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人均民用汽车数量、人均医院床位数;经济发展水平维度指标4 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城乡统筹维度指标3 项: 城乡居民收入比、 农村百户家庭家用汽车数量、 社会保障普及率;科技创新能力指标3 项: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比、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每百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 可持续发展维度指标2项:人均供水量、工业固件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数据来源: 主要来自于 《浙江省统计年鉴》2008年至2017年十年的统计数据,以及11 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其中对缺失数据以及异常数据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处理。依据上述测评体系,运用MATLAB(R2011a)进行熵值法计算,确定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

三、浙江新型城市化质量变动的统计分析

(一)综合测评结果分析

1.新型城市化质量的动态变化

综合16 项指标值的计算,从2007年至2016年11 个设区市新型城市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1 个设区市测度平均值从2007年的0.161 上升到2013年0.445(图1 )。综合各类维度的考察,全省新型城市化质量测度值上升速度明显,年平均上升14.7 个百分点。

图1 2007年至2016年浙江新型城市化质量水平的总体测度情况

2.新型城市化质量的空间分异

以2007年各设区市测度值进行比较,杭州、宁波、嘉兴、舟山四市高出全省平均值;湖州、台州、绍兴三市略低于平均值;温州、台州、金华、衢州和丽水五市则低于全省平均值。同样,以2016年末的测度值进行比较,杭州、宁波、嘉兴、舟山四市仍高出全省平均值,湖州和绍兴接近于全省平均值,而温州、台州、金华、衢州和丽水五市则低于全省平均值。

从空间分布转换看, 各设区市新型城市化水平普遍处于上升状态, 十年时间的相对变化并不明显。按测度值的接近程度进行聚类,杭州一直保持领先水平,近几年呈加速上升态势,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有所加大,与宁波、嘉兴、舟山同处第一梯队。温州城市化质量测度值排序有所上升,湖州从2007年低于平均值到2016年高于平均值,温州、绍兴、湖州三市测度值接近。台州的城市化质量测度值变动较慢, 排序有所下降,2006年台州的测度值与湖州、 绍兴相当,2017 则明显低于湖州和绍兴两市,略高于金华,与金华、衢州、丽水同属于第三梯队。

(二)分维度测评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新型城市化的四个维度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程度,我们分别对经济发展、城市生活品质、城乡统筹、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五个维度的测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

1.经济发展维度

从时间序列考察,11 个设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测度值从2007年的0.129 增加到直到2016年0.505,年增长率14.6%。

图2 2007年至2016年11 个设区市新型城市化水平的动态变化

图3 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测度情况

对11 个设区市进行比较分析, 在图4 中,各城市以2016年的测度值为序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可以看出, 杭州与舟山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两个城市, 舟山2106年指标值甚至超过了杭州,原因是我们选取的经济发展统计指标都是以人均值为基础的,舟山人口数量少,近几年人口基本保持不变,因此人均意义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杭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人口也有相应的增长。从时间变化看,宁波、嘉兴和绍兴高于全省平均值,湖州、温州、金华、台州、丽水和衢州低于全省平均值。总体上,除舟山外,其余城市的增长变化幅度基本接近。

图4 11 个设区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情况

2.城市生活品质维度

从图5 可以看出, 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在过去十年中总体上并不快,测度值从2006年的0.15增长到2016年的0.53,年均增长率为13.5%。新型城市化对于城市生活品质的测度, 更多侧重于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 如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是否有所提高,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公共交通运力等生活性资源的提供能力是否有所增强等。由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导致人均城市生活资源的使用量难以持续性增长, 通常仅能维持原有水平,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倒退。

图5 城市生活品质的总体测度情况

从空间的分异度看,按2016年城市生活品质测度绝对值进行排序(图6),杭州的城市生活品质测度值一枝独秀,远高于其他城市,与排名第二的宁波市有明显的差距。宁波、舟山和嘉兴高于全省平均值,处于第二梯队,其他城市低于全省平均值,处于第三梯队。从动态变化看,杭州从2013年起城市生活品质测度值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城市;嘉兴从2012年起增速明显放缓,而宁波在近两年甚至出现指标值的下降,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

图6 11 个设区市城市生活品质的测度情况

3.城乡统筹维度

城乡统筹程度测度值从2007年的0.128 上升到2016年的0.57,年增长幅度为16.1%,是所有维度中增速最快的一项(图7)。可见,浙江省近年来城乡统筹的提升速度是比较快的。2007年以后,在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推动下,浙江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为2.04 倍,是所有省份中最低的。

图7 城乡统筹程度整体测度情况

按2016年城乡统筹测度值高低进行排序,从图8 中可以看出, 各市的城乡统筹水平都有明显的提升。嘉兴是城乡统筹测度值最高的城市,且明显高于湖州和杭州。嘉兴自古是鱼米之乡,乡村经济相对浙江其他地区更加发达,城乡差距较小,总体上杭嘉湖地区依然是浙江城乡统筹程度最好的区域。台州、宁波、绍兴、温州城乡统筹度比较接近,处于中等水平。衢州、金华、丽水、舟山城乡统筹水平相对较弱。

从动态变化看,嘉兴的城乡统筹测度值增速最快,2006年嘉兴城乡统筹测度值略高于湖州和绍兴,2017年嘉兴已显著领先于其他城市。杭州以及地处浙西南地区的衢州市的测度值增速也较快。

图8 11 个设区市城乡统筹程度的测度情况

4.科技创新维度

浙江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测度值从2007年的0.14 上升到2016年的0.305,年增长幅度为8%(图9)。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城市的潜在发展动力,浙江城市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

图9 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测度情况

考察各城市的空间分异(图10),由于科技创新指标选取的局限, 人均专利授权量指标值有一定的波动,导致杭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测度值波动较大。按2016年的城市科创能力高低进行排序,从图10 中可以看出,杭州、宁波两个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嘉兴、湖州、绍兴和丽水接近于全省平均值,其中,嘉兴和绍兴略高于平均值,湖州和丽水略低于平均值;温州人口较多,人均专利授权量指标偏小,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就业人员的占比也偏低,因此科技创新能力测度值和金华、台州、、衢州、舟山等市接近,相对较弱。

从动态变化看, 杭州与宁波作为浙江两个特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增速很快,但2013年以来,宁波的科技创新能力出现相对下滑态势, 金华的测度值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图10 11 个设区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测度情况

5.可持续发展维度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加, 城市资源与环境面临较大的承载压力。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值整体上仍呈现增长的趋势, 但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增长变化比较缓慢。由图11 可见, 总体测度值从2007年的0.096 上升到2016年的0.124,年增长幅度仅为2.6%。

从具体测度值看, 各城市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距并不明显。按2016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进行排序,排名靠前的是嘉兴、湖州和台州,金华和宁波略高于全省平均值, 舟山和衢州略低于全省平均值;丽水、绍兴、温州和杭州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可持续发展水平考察一个地区的人均自来水供应量、空气质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等环境指标,相对来说,一些人口多、经济总量高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反而较弱, 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城市测度值较高, 这也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城市化水平过于依赖经济发展、 城市规模等指标造成的评价偏差, 使得对地区新型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更趋合理。

图11 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总体测度情况

图12 11 个设区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情况

四、结论及若干建议

(一)简要的结论

1.从各项指标变化来看, 浙江省整体城市化质量以及11 个设区市的城市化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各个设区市城市化质量指标测度值保持齐头并进的态势, 总体上新型城市化战略实施十年成效显著。具体到五个维度的指标,除可持续发展维度指标值上升缓慢以外, 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城乡统筹、科技创新等四个维度指标值都保持了较快的上升趋势。

2.从各设区市之间的横向比较看, 杭州、宁波、嘉兴整体城市化质量比较高,其中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和省内最大的城市, 近年来城市化质量提升加速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而宁波作为浙江省内第二大城市, 近几年城市化质量提升出现放缓迹象,与杭州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3.浙江的城乡统筹水平整体提升较快, 杭嘉湖平原地区依托相对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近十年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快速攀升, 明显领先于其他城市。其他城市的城乡统筹程度也有较快的提升,各城市财政资金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居民家庭私家车拥有量逐年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下降,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4.与其它城市相比, 杭州与宁波两个副省级城市具有明显的科技创新优势, 杭州和宁波也是浙江最早拥有国家级高新区的城市,人才、技术往大城市集聚的规律使得杭州和宁波拥有浙江最主要的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科创型企业。尤其杭州近几年科创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已成为浙江科技创新的高地, 而宁波的科技创新指标却出现了下滑态势。

5.从熵值法自然赋予的权重看,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科技创新等几项维度占到的权重均在25%以上, 在新型城市化质量评价中贡献作用比较大,可持续发展维度的权重只有5%,其在整个测评中的贡献率是最小的。由此也说明,相对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是最缓慢的, 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无论是环境质量的提升还是能源消耗的减少都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

(二)提升浙江新型城市化质量的若干建议

1.制定差别化的城市化目标与政策

从浙江的现实情况看, 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是基本省情, 但各城市的各项指标及综合测度值都保持了相对接近的增长速度, 区域之间的差距没有拉大。虽然浙西南地区总体城市化质量相对落后,但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生活品质等维度的部分指标上高于其他城市。浙江的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需要结合各地区实际实施有差别的城市化导向。

目前各个城市都侧重于城市建设的硬件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管理规划等,但普遍缺少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目标。城市化发展规划是涉及城乡、涵盖经济、社会、人口、软硬件环境建设等综合性规划, 不同区域应有不同的侧重,浙东南沿海大城市集聚大量产业和人口,经济增长、城市建设、创新能力,包括统筹城乡的经济实力都较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稳步提升; 对浙西南地区而言, 新型城市化发展目标应进一步鼓励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县城集中, 以生态产业开发和生态保护为主,结合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城市化质量。

2.以省域科创能力提升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熵值法自然赋权中, 科技创新能力维度被赋予的权重高达21%, 说明科技创新对城市化质量是有显著影响的。从结论来看, 除杭州和宁波外,其他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指标提升速度有限,限制了这些区域城市化质量的上升空间。浙江省大多数城市的产业基础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传统产业转型慢、 转型难直接限制了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也限制了城市化质量提升。浙江省整体城市化质量的提高要重视全省大中小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以科技改造大量传统低小散企业,以创新带动产业转型, 通过产业的升级和人才的集聚加速实现城市化质量的提升。

3.以城乡融合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化质量

城市化本质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换的过程, 对城市化质量的评价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而忽略农村的同步发展, 城乡高度融合是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从近十年的发展看,浙江整体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 但离建设两个“高水平”浙江的奋斗目标还有距离。浙江新型城市化质量的提升要进一步提高全省城乡统筹水平,杭、嘉、湖、甬地区要向着城乡高度融合的目标发展,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等浙江中部和南部城市要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促进新型城市化向更高质量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向大中城市的集聚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大中城市在扩张的同时,要注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浙江在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的“四大”空间战略布局中更要突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以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城市能源消耗水平,降低工业废弃物和废气排放; 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消耗,减少生产、生活性废气排放,不断提高空气质量; 以城市高质量规划促进人口与产业合理分布,实现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公共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生活需求,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注释:

①习近平著:《坚持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今日浙江》2006年第17 期。

②董嘉明、庞亚君、王琳:《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与特征——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浙江经济》2008年第7 期。

③牛文元主编:《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09》,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④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31 期。

⑤李琪:《城镇化质量研究:理论框架与中国经验》,西北大学2012年版。

⑥俞云峰:《略论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科学决策》2011年第5 期。

⑦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7 期。

⑧袁晓玲:《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2 期。

⑨李明秋、郎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2 期。

⑩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31 期。

⑪李刚:《中国城镇化质量测度与提升路径》,《财贸研究》2015年第4 期。

⑫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地理研究》2011年第11 期。

⑬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李红波:《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经济地理》2012年第7 期。

⑭杜茂华、刘锡荣:《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以重庆市区县统筹为例》,《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 期。

猜你喜欢
测度城市化城乡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Lebesgue积分理论中按测度收敛问题的教学研究
几何概型中的测度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