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一”创新主平台战略契机下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践研究

2019-02-15 05:21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安徽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四个一院所科技成果

文/龚 瑞 姚 正(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党的十九大以来,安徽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围绕创新发展谋划一系列战略举措,尤其是提出了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型研发机构是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的重要力量,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协同创新机制以及招才引智等方面的探索,对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概况

2017年9月,为支持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规范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和运行,加快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有力支撑创新型省份建设,安徽省科技厅出台了《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与绩效评价办法(试行)》,并组织开展了安徽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的申报和答辩工作。2018年9月,安徽省科技厅公布了全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名单,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20家单位入选。

《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与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明确:“新型研发机构是指在安徽省内注册设立,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以开展产业技术研发为核心功能,兼具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二次开发、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孵化育成、产业投融资、科技服务等功能的独立法人科研组织。”相比传统研究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的“新”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建设模式新、运营机制新、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新。因而,新型研发机构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集聚创新人才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1.区域分布

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合芜蚌示范区。全省首批20家新型研发机构中,合肥市有8家、芜湖市有7家、蚌埠市和安庆市各有2家,铜陵市有1家,合芜蚌示范区新型研发机构共有17家,占全省总数的85%。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反映了近年来合芜蚌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又为合芜蚌示范区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行业和技术领域

全省首批20家新型研发机构主攻方向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各市主导产业高度匹配,产业涵盖精准,全面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生物和大健康、绿色低碳、信息经济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重点领域。这说明新型研发机构主攻方向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也显示出安徽在这些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基础。

3.组建模式

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类型多样,表现出政府引导、高校院所支撑、企业高度参与的特点。首批20家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模式主要分为“政府+高校院所”型、“高校院所+企业”型以及企业自建型三种。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是“政府+高校院所”模式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这类新型研发机构有7家。芜湖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高校院所+企业”模式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这类新型研发机构有2家。芜湖赛宝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企业自建模式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这类新型研发机构有11家。“政府引导、高校院所支撑、企业高度参与”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发挥了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不同主体的优势,成为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聚集的平台,加速政策、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局面。

目前,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较少,区域分布不平衡,对全省的发展带动力还不够。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二是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良莠不齐,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研发投入强度不够、产业核心技术供给不足、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不多、对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等。

二、新型研发机构对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战略的重要意义

新型研发机构主要面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点领域,集聚优质创新要素、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成为创新创业资源的汇聚平台、高端人才团队的集聚平台、产业先进技术的集成平台、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平台。紧抓源头供给、瞄准转化应用、打通创新链条、集聚创新要素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共同特征决定了它们从诞生开始就是经济与科技融合的产物,成为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的重要力量。

1.有利于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造新产业新业态

依托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的资源优势,新型研发机构聚焦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圈,提高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为安徽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如合工大智能院依托合肥工业大学特色学科、科研团队和校友资源等优势,组建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究及检测中心、数字化精密铸造创新中心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突破了多项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2.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一批高质量产业成果

产学研用协同能力不强是安徽省创新发展的“痛点”。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但成果转化不顺,导致科技成果不能落地生根,企业难以借“智”发展、借“梯”登高。新型研发机构多措并举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围绕国家、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仅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4家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300家。这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给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3.有利于汇聚高水平研究团队和高端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是平台发展的推动力,平台是人才汇聚的载体。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不仅要有好的政策吸引人才,有优越的环境留住人才,更要为人才搭建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既有高校院所、重点企业作为依托,也是大项目、好项目的载体,其按市场化运行的体制机制较为灵活,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一方“沃土”。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已累计引进人才490人。合工大智能院建立了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工作站,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究及检测平台集聚了50多人的研发团队。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院士工作站,引进了中国工程院欧阳晓平院士和袁亮院士。

4.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合工大智能院等被列为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试点。新型研发机构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过程中大胆探索,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

三、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政策建议

目前,安徽省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和重视,新型研发机构应抓住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战略机遇,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1.加强政策宣传与落实

2018年6月,安徽省出台《支持与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的若干政策》,鼓励大院大所在安徽省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迎来重大政策利好。有关部门应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和落实,尽快让政策红利变成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动能。

2.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撑体系

根据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功能定位,强化分类考核、分类支持,制定符合不同新型研发机构特点的创新绩效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撑体系。根据创新绩效考核结果,重点支持方向明确、优势特色突出、有重大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对行业具有支撑引领作用的新型研发机构,择优择需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确保建成一个,发挥作用一个,建成一批,发挥作用一批。

3.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新型研发机构是改革创新的产物,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和改革动力,应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一方面,要大力营造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合理容错的良好环境,为敢想者“开绿灯”,为敢干者“兜住底”;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新型研发机构的社会影响力,推广各类典型新型研发机构的成功经验,帮助更多的新型研发机构明确功能、找准定位,探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时代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这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指明了方向。如何在新征程中再立新功,既需要新型研发机构苦练内功增强本领,也需要国家、地方出台更多支持政策,为其发展壮大打造出一个更加优质的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四个一院所科技成果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四个一”并举,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