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汉诗中的中国文化因子

2019-02-15 12:41尹允镇金基永
东疆学刊 2019年1期

尹允镇 金基永

[摘 要] 李谷是高丽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长期生活在中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在诗歌创作中,李谷不仅娴熟地利用中国的各种诗歌体裁,而且经常借用中国的历史人物、典故和文人的诗句,在表现自己怀乡情结的同时,形象而含蓄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对高丽后期汉诗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东文选》;李谷汉诗;中国文化因子

[中图分类号] I31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9)01 -0065 -05

[收稿日期] 2018-01-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文选〉诗歌和中国文学的关联》,项目编号:14BWW017。

[作者简介] 1.尹允镇,男,朝鲜族,文学博士,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韩文学比较;2.金基永,男,朝鲜族,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春 130012)

李谷(1298—1351),高丽后期著名文学家,原籍韩山,字仲父,号稼亭,是高丽末期著名学者李穑的父亲。1317年李谷高丽举子科及第后,1332年赴元朝, 并在征东省乡试里以首席名次通过,在殿試里获得第二名。而后任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开始和元朝的文人结交。1334年受诏回国,任嘉善大夫试典仪副令直宝文阁,负责乡校等教育事业,第二年,再次去元朝任徽政院管勾、征东行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等职。回国后经密直副使,任政堂文学。曾和李齐贤等人一道,修订了《编年纲目》,编修了忠烈王、忠宣王和忠肃王等三朝实录,后去元朝任中书省监仓,不久回国。1350年到元朝任征东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第二年去世。

年轻时期,李谷的文采曾在中国得到认可,他还在元朝科举及第,故在高丽的官场生活得比较顺利。作为中小地主出身的新兴士大夫,李谷想要利用儒学思想解决高丽后期的社会现实问题。但是这种理想在高丽末期已经成为一种幻想,并无形中深化了他诗歌的情绪,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现在流传的李谷著作有《稼亭集》4册、20卷,诗327题,481首。《东文选》收有他的五古、五律、七古、七律、七绝等各种诗体的诗共22首。他的诗歌反映出高丽末期中韩文化交流的许多史实和他借用中国文化的内容。下面我们根据李谷诗歌的具体情况,把他收录在《东文选》里的诗歌分为五言诗歌和七言古诗以及七言近体诗等几个部分,阐述李谷汉诗和中国文学的关联。相信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李谷的诗歌与中国文学关联有一定的帮助。

一、五言诗中的中国文化因子

李谷的五言诗包括五言古诗和五言律诗。下面是他的诗作《妾薄命用太白韵》:

妾本寒门子,荆钗居白屋。美质天所生,

两脸如赪玉。自倚倾国艳,乃与世人疏。

五陵多年少,过者皆停车。一笑肯轻卖,

千金且不收。以此自愆期,岁月长江流。

西风昨夜至,莎鸡鸣露草。红颜恐消歇,

时过不再好。

生不识人面,长年在深屋。一为色所误,

反遭珉欺玉。憎爱古无常,朝恩暮乃疏。

悒悒咏秋扇,望绝登君车。金床为谁拂,

绣被久已收。闺空寒月落,但见萤火流。

沉忧暂成梦,依稀闘百草。世无相如才,

谁合复旧好。[1](599)

这是作者仿李白的乐府古题创作的五言古诗,一题二首。李白的《妾薄命》主要描述了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从得宠到失宠的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阶层的悲惨命运,而李谷的这首诗则描写了一个虽有姿色,但无法得宠的闺秀的哀叹。两首诗歌题材非常相似,但立意不同。

在这首诗歌中,为了更形象、更完美地表现闺秀的悲惨命运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作者借用了不少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使之在鲜明的比对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比如,“五陵多年少”中所说的“五陵”就是渭河以北的咸阳原,那里分布着所谓的“汉五陵”,即汉高祖的长陵、汉惠帝的安陵、汉景帝的阳陵、汉武帝的茂陵和汉昭帝的平陵,后来有钱人都居住在这里,逐渐成为汉朝长安风流男女游玩的地方,世人也称这些富贵人家的弟子为“五陵少年”。换言之,“五陵少年”就是指当时风流的男儿们。在这里,作者利用它衬托出这位闺秀的姿色,表述她有倾国之色。而在“悒悒咏秋扇,望绝登君车”中,则利用汉代班婕妤《怨歌行》中的“秋扇”来比喻闺秀的凄凉命运。很显然,这里的“秋扇”与最后一句中的“世无相如才,谁合复旧好”中的陈阿娇命运相呼应,完美地表现了诗歌的意蕴,进一步渲染了闺秀的凄凉命运。

另一首《纪行一首赠清州参军》是以嘱托清州参军的形式,描写农村的惨淡现实,可以说这是李谷诗歌中社会批判意识最为强烈的一首。

古人重画一,今人好变更。

法令牛毛细,黔苍鱼尾赪。

…………

吾疑将德音,布兹南亩氓。

或云算闲口,抽钱及孤茕。

或云笼山野,割地归兼并。

讼牒方组织,逃户连欹倾。

皇华岂谓是,圣人着之经。

忽咏大东诗,兀如未解醒。

先王勤且俭,四方始经营。

山川各有界,租税岂无程。

孔氏罕言利,孟子恶交征。

时当春雨后,布谷闲关鸣。

不见田头馌,谁从水际耕。

……[1](599~600)

诗歌起笔写道:“古人重画一,今人好变更,法令牛毛细,黔苍鱼尾赪。”[1](599)这句中的“画一”可以解释为“一致”或“一律”,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萧何为法,顜若画一。”[2](77)汉朝的第一代丞相萧何死后,他的后任曹参依旧遵照萧何制定的法律,执行无误,保持了政策的一贯性,博得了老百姓的拥护。而反观现在的统治者们则好“变更”,法令朝令夕改,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更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在李谷看来,造成“不见田头馌,谁从水际耕”的原因就在于统治阶级的这种不切实际的“政令”上。下一句“鱼尾赪”来自成语“鲂鱼赪尾”,典出《诗经·周南·汝坟》,《毛传》曰:“赪,赤也。鱼劳则尾赤”,[3](10)后来引申为人困苦劳累,负担过重。李谷借用它指出自己沿途所看到的一切,不符合圣人的教诲。“孔氏罕言利,孟子恶交征”一句也借用中国的圣贤言行,揭露眼前现实的不合理性。

《得家兄书》是李谷表现对家乡和兄弟的无限怀念之情的作品,诗文如下:

贱子成何事,年年作远游。

棣华开处少,荆树得庭幽。

信字烦黄耳,余生共白头。

置书空怅望,江海日东流。[4](428)

李谷常年侨居在中国,思乡甚浓,加上他又是一个孝子,经常给家里写信问寒问暖。《得家兄书》就是他的无数思乡诗中的一首。文中“棣华开处少,荆树得庭幽”就是借用《诗经》里的“棣华”之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兄弟之情谊。《诗经·小雅·棠棣》吟道:“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3](179~180)这里的“华”通“花”,“鄂”通“萼”。意思是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的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可见,李谷在此所说的“棣华”是借用中国的意象表现相关主题。下面的“荆树”也是借用“荆树”的意象来表示兄弟间的情谊。

二、七言古诗中的中国文化因子

李谷写了不少七言古体诗,《东文选》就收有七首,这在他的诗歌里占的比重比较大。在这些诗歌里,他利用叙事、议论等诗体特征,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

七言古诗《饮酒一首同白和父、禹德麟作》是李谷和白和父、禹德麟等诗友们一起作的“饮酒”诗。白和父就是白文宝(1303—1374),是高丽后期的文臣,字和父,号淡庵,禑王時任政堂文学;禹德麟似乎也是高丽后期的文人,但从诗歌中的内容看,他的年龄应该比李谷小。

物情好恶淡且浓,俱出造化炉中镕。

阮孚好履和峤钱,达人闻之面发红。

吾徒所好异于此,长向花前月下逢。

白氏好饮不停手,禹君五斗方荡胸。

李生平生不入务,举眼厌见金樽空。

忘形尔汝外天地,曲生于我良有功。

君不闻千钟与百觚,古来痛饮皆英雄。

但可陶陶齐得丧,安用惺惺较异同。

人事古多违,羿彀或未中。

举觞崔宗之,投辖陈孟公。

应笑卢同七椀茶,误疑两腋生清风。[5](637)

很显然,诗歌取材于身边生活琐事,符合李谷一贯的写诗风格。但在这里作者也用与中国有关的内容,表现了自己的生活情趣。比如,诗中的“阮孚”就是“竹林七贤”阮咸的儿子阮孚。据晋裴启的《语林》载,这个阮孚非常喜欢木屐,以至经常擦洗涂蜡。后遂用“蜡屐”“阮屐”等指对常物爱之过甚的癖好。“和峤”是晋朝的名臣。和峤(?—292),字长舆,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的大臣,珍重自爱,有盛名于世。但他和他的祖父和洽有些不同。和洽一生清廉,死时家财尽散,而和峤在位时家产丰实,胜于王者。最让人费解的是,和峤一生吝啬异常,爱钱如命,杜预曾认为他有钱癖。在这里,李谷主要讲那些名士们的一种怪癖,以之说明名士皆有一种嗜好,言外之意喝酒也是一种嗜好;下一句中的“千钟”“百觚”引申为自古英雄皆“痛饮”。还有“人事古多违,羿彀或未中。举觞崔宗之,投辖陈孟公。应笑卢同七椀茶,误疑两腋生清风”的句子,在这里“羿”是传说后羿射日中的“羿”,用羿射的弓箭也有未中可能性的道理说明前一句“人事古多违”的观点;而“崔宗之”则是“酒中八仙”中的八仙之一。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吟道:“四仙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下面的陈孟公,名遵,孟公是他的字,曾被封为嘉威侯。班固《汉书·游侠传》[6](2746)载,汉哀帝时,陈遵担任校尉,居住在长安。陈遵喜欢喝酒,每次举行酒宴,等到宾客满堂时,常常关上门,把客人车子上的车辖投入井中,即使有急事,也不能离开。曾经有一位部中的刺史因公来拜访陈遵,正好赶上他狂饮之时,刺史十分窘迫。待陈遵酩酊大醉时,他突然进去见了陈遵的老母,叩头告诉她自己和尚书约好还有公事要谈。陈遵母亲便叫他从后门出去。可见陈遵是个好客的人,成语“投辖留宾”就源于此。杜甫在《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诗中说:“甘从投辖饮,肯作致书邮。”在这里,李谷通过这些人的故事,表达开怀畅饮的慷慨,真心待友之心,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李谷的为人。

七古《扶余怀古》是李谷所作的一首咏史诗。众所周知,扶余是当时百济的首都,位于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这首诗歌是作者在扶余城怀念百济盛衰史的,其中也借用了不少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诗歌的开头李谷在讲黄河,其原因是因为相传黄河水本来很浊,但是它一千年清净一次,如果黄河水清净一次,就会出现一个圣人。作者利用这个传说来说明百济温祚王是千年一遇的英明君主。下面的“雕墙峻宇”指的是彩绘的墙壁和高大的屋宇,形容居处豪华奢侈,它出自《周书·武帝纪下》。下一句“残碑侧畔埋铜駞”中的“铜駞”来自索靖的故事。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人,著名书法家,敦煌五龙之一。他为世宦家族,历任州别驾、驸马都尉、尚书郎、雁门太守等职。晋惠帝即位后,赐封关内侯。《晋书·索靖传》中记载:“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7](1648)后因以“铜驼荆棘”指山河残破、世族败落或人事衰颓。李谷在这里借用这则故事的原因就是以此回顾百济的灭亡过程,从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三、七言近体诗中的中国文化因子

李谷写了不少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但《东文选》只收录七律8首和七绝2首,诗歌数量虽不多,但也有不少和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先看七言律诗《次韵答顺庵》:

半生光景属离居,旅食从来不愿余。

窗外芭蕉饶夜雨,盘中苜蓿富春蔬。

家贫自有箪瓢乐,计拙非因翰墨疏。

时到烟花禅榻畔,坐忘身世等蘧庐。[8](616)

从诗歌内容看,它表现的是李谷的诗歌中常见的乡情,其中作者利用“箪瓢乐”“禅榻”“坐忘”“蘧庐”等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诗语,表现自己的怀乡之情。首联讲明了人生的主要阶段在中国度过的生活情境和由此而来的乡情;颔联描写屋外的情景,深化怀乡之情;颈联回顾过去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表现生活的乐观态度;尾联写忙中偷闲去找佛家寻求内心平静的愿望。而这首诗歌里的颈联中的“箪瓢”来自“箪瓢屡空”,“箪”是指盛饭的竹器,“瓢”是指舀水器,说明吃喝匮乏,由此形容生活非常贫困。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9](23)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后来成为佳话,为人称颂。李谷在这里就是利用这个典故表现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怀。下一句的“禅榻”指的是“禅床”,出自杜牧的《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10](201)在这里李谷借用的是它的原意。“坐忘”是庄老哲学的一个用语。《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11](143)意思是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作者以此表达了超脱繁忙日常生活的一种志向。另外,“蘧庐”则是一则典故,出自《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11](286)“蘧庐”指古代驿站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类似今天的旅馆。李谷在这里表现的仍然是与“坐忘”句相近的情趣。

在李谷的诗歌中《秋雨夜坐》是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一部作品。

寒云作色送昏鸦,独倚书窗感物华。

秋晩江山正摇落,夜深风雨更横斜。

利名少味徒为客,魂梦无情不到家。

晓镜定应添鬓发,羸骖肯复傍尘沙。[8](616)

这是一首怀乡诗,令人想起崔致远的诗歌《秋夜雨中》。诗歌首联的“寒云”,指的是寒天的云,在这里它同秋天、夜晚和昏鸦等词汇结合,渲染孤寂气氛;尾联中的“羸骖”在阴沉的气氛里进一步增加一种寒心的气氛。而这些都是来自中国作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利用中国文人的诗句抒发自己情感和展现心境的高超技巧。比如,首联中的“寒云”出自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中的“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12](130)的句子;而“昏鸦”则来自那著名的“枯藤老树昏鸦”的诗句。“昏鸦”指的是黄昏归巢的乌鸦,但它经常与荒凉凋谢的田园气氛连在一起,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在某种意义上,这与海外游子、落魄流浪人的心境结合在一起,更加凸显了他们有家不能归的悲凉情景。而尾联中“羸骖”指的是瘦弱的马,出自刘禹锡的《送李策秀才还湖南》的诗歌“忽被戒羸骖,薄言事南征”[13](2924)的句子;罗隐的诗歌《经故洛阳城》里也有“败垣危堞迹依稀,试驻羸骖吊落晖”[12](3400)的句子。可见,李谷的这些诗句都有来处,而作者就是灵活利用这些中国文人的诗句,表现了自己孤独的心情。

另外,《壬午岁寒食》是1342年寒食节所作,可以说是与中国民俗节有关的诗歌。七律《七夕小酌》是与中国民俗节“七夕”有关的诗歌,其中作者利用“乞巧”“爆衣”“饮酒(喝菊花酒)”等民俗活动,表现了忙中偷闲的愉悦心情;另一首七言律诗《滦京送别用闵及庵韵》中的“滦京”,是元上都的别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以滦水而得名;七言绝句《题中书译史牡丹图后》的“记取明年相对处,沈香亭北倚春风”[14](710)中,“沈香亭”亦作“沉香亭”,是唐朝的宫中亭名。很显然,这些都是作者在诗歌中借用的与中国有关的内容。

四、借用中国文化的特征及不足

李谷历来主张“文以载道”,这作为一个儒学家是必然之举,但他在诗歌创作中很少用重大的、与道有关的内容或题材。综观李谷的诗歌,大部分是描写身边琐事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他的思乡诗充满着儿女情长和绵绵私语,这在一定意义上限定了李谷诗歌的题材内容,无形中也降低了李谷诗歌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徐居正认为,李谷的诗歌具有“精深平易”的特点,“精深”很可能说的是李谷诗歌的内容,而“平易”则是指李谷诗歌的表现形式。的确,李谷的诗歌平易,同时陈述性强,颇有散文的特征。他经常以非常通俗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感。上面我们提到的诗歌几乎都有这样的特点。

李谷借用的诗体也以古体为多。中国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近体诗的出现,古体诗逐渐消退。而朝鲜半岛到了高丽时期,甚至到了高丽后期仍有很多人写古体诗。这说明,韩国文人的文体观念不像中国文人,在很多情况下考虑的不是诗体,而是诗歌的内容。相比较而言,古体诗在格律方面要求不是很严,利用起来比较方便,更易于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也许这是到朝鲜王朝时期也有不少古体诗的原因之一。

李谷在借用中國文化有关内容时有一些创新,如上述的一些咏史诗中的借用就是如此。但毋庸讳言,在多数情况下,李谷的借用缺乏新意,缺少创新性。有些借用呆板、机械,有些仅仅是作为对仗、平仄等形式上的要求使用,这些都是李谷汉诗借用中国文化内容时出现的不足,也是有些高丽诗人借用中国文化时表现出来的不足。

五、结语

从以上的叙述和分析看,收录在《东文选》里的李谷诗歌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不仅是李谷,几乎所有高丽诗人的汉诗都与中国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他们借用中国的历史人物、典故和文人的诗句,时而抒发自己的情愫,时而发表对时局的看法,时而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李谷长期居住在中国,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作品中,非常娴熟地利用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显示出一位儒者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但有些方面作者也没能显示出借用外国文化时应有的创新特点,很显然,这是我们借用外国文化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徐居正等:《东文选》(卷四),首尔: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1968年。

[2]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袁省吾释译:《史记菁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杨合鸣主编:《诗经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有限公司,2015年。

[4][韩]民族文化促进会编:《东文选》(第一册),首尔:民文库,1989年。

[5][韩]徐居正等:《东文选》(卷七),首尔: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1968年。

[6]班固著,颜师古注:《汉书》(“二十四史”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7]房玄龄等:《晋书》(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8][韩]徐居正等:《东文选》(卷十五),首尔: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1968年。

[9]《论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胡可先编:《小李杜》,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11]张松辉:《庄子译注与解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12]张彦:《陶诗今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

[13]马东田主编:《唐诗分类大辞典》(下册),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

[14][韩]徐居正等:《东文选》(卷二十一),首尔: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1968年。

[责任编辑 全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