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文化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2019-02-16 01:46蒋敏章传政
蚕桑茶叶通讯 2019年5期
关键词:茶道饮茶文化

蒋敏 章传政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 230036)

自东汉佛教传入我国以后,茶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公元25—220年),佛教传入我国.……僧侣云集……竞采野茶以充饥渴。各寺亦于白云深处劈岩削谷,栽种茶树,焙制茶叶,名云雾茶。”东晋时期,僧侣饮茶较为普遍,庐山东林寺名僧惠远曾用自制的庐山云雾茶招待诗人陶渊明。东晋名僧怀信在《释门自竟录》中说“跣足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唤童唤仆,要水要茶”。僧人们煮茶论道,以茶助清谈。《晋书·艺术传》载,昭德寺僧单道开诵经、修行,除“日服镇守药”外,还“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唐陆羽《茶经·七之事》记载了南朝宋时武康小山寺释法瑶“饭所饮茶”。自唐代伊始,佛教徒饮茶禅修广为流行,以茶入禅,禅茶相融,二者密不可分,并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达到一种共通的“茶禅一味”至高境界。

茶与禅结合的历史尚早,但二者在文化特质、精神内涵与哲学理念等方面体现出了诸多的共通点,其所衍生出的茶禅文化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净化人们的内心世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茶道释义

“茶道”一词首见于唐代诗僧皎然所写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熟知茶道全尔真 ,惟有丹丘得如此。”该诗不仅明确提出了“茶道”一词,还诠释了饮茶的功效和通过饮茶修身悟道的茶道内涵:“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而在写作该诗之前,皎然的好友茶圣陆羽已在《茶经》中阐明了融儒释道思想为一体的茶道精神内涵:“精行俭德”,这也是我国古代茶人精神和茶德思想的源流。同时,陆羽还在《茶经》中系统地阐述了煎茶道的仪规和程式,后成为唐代主流的饮茶之法,可惜的是,陆羽并没有直接提出“茶道”的相关概念。可以说,陆羽是我国茶道思想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皎然则是中国茶道的首倡者。

究竟何为茶道呢?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一番理解,学界也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可谓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他还归纳出以茶道的基本精神为核心的茶德思想——“廉、美、和、敬”。

林治先生认为:“茶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他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和、静、怡、真”。

马守仁先生认为:“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智的享受过程中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纵观上述各位专家学者们对茶道含义的界定,可以大致将茶道的含义概括为:以茶悟道,以茶开悟,通过饮茶而达到修生养性、明心开悟的目的。

丁以寿先生则将茶道定义为:“(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它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1]。他把茶道概括为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个层次,从品饮之道到修习之道,最终达到哲学之道的高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递进。

笔者认为,从广义上来讲,茶道既可以说是一切与茶相关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饮茶的艺术和礼仪规范,也可以理解为在茶事活动中的所感所悟、所思所得,它既有世俗生活层面的含义,也有文化艺术层面的理解,亦可达到哲学精神层面的高度。因此,可以将茶道概括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之道,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艺术之道,儒释道诸家以茶参悟的精神之道。即茶道是生活化的艺术、思想上的领悟和精神上的满足。

2 禅道释义

何为禅?这似乎很难说清楚。禅,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所感知到的哲学意味,是一种参悟世态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的“不可说”。梁释恵皎《高僧传》卷十一载:“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无镜不察。然缘法察镜,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禅者,意为静虑、冥思。通过参禅悟道可达到妙万物的境地,只有内心寂静、澄澈,心无杂念,方能达到观照万物,参悟世间百态。

禅定是佛门弟子修行的不二法门。禅定是一种坐禅、修禅的状态,通过冥思禅定来察觉本性,观照内心,驱除杂念,了却烦恼,从而做到物我两忘、身心合一,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坐禅是佛教修习的行为方法,通过静虑参禅,以求开悟或顿悟,参悟佛法,静悟禅道。

禅道如茶道,是经过体悟静修后的所思所悟,它既是一种了悟的状态也是参悟后的结果,同时也达到了禅宗哲学的高度。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铃木大拙先生认为:“禅道就是生活之道,而生活则是活、动、行,并不仅指思想。对禅来说,它的发展应该指向活动,或更正确地说应该体验它的道而不是用语言进行表示或说明,也就是不用观念加以表示或说明。”[2]铃木大拙先生提出禅道是生活之道,需要人们通过活动去感受、体验其中的奥妙,无需用观念来表达,而在于体悟。对此,早在南宋后期,我国著名诗论家严羽在其所著的《沧浪诗话》一书中就提出了“禅道惟在妙悟”的观点。禅之道,在于悟,在于躬身实践、切身体悟,也在于博学融通、知行合一,更在于静虑思修、禅定思悟,而后有所得。

3 茶禅一味述论

茶与禅的结合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茶可清心涤烦,以资禅修,而茶之文化特质和审美趣味亦与禅道有诸多共通之处,因此,茶与禅的融合似乎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3.1 茶与禅结合的原因

唐代封演著《封氏闻见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学禅,务于不寐……皆许其饮茶。”降魔藏禅师在北方地区大力传播禅宗礼法,禅僧们参禅打坐时用茶解乏、疗饥。这是有关茶与禅结缘的最早记载。

与封演同时代的刘贞亮将茶道精神概括为茶德,并提出《饮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刘贞亮颇为系统地总结了饮茶的功效及养心悟道等方面的价值功用,这也恰好符合禅宗弟子修行悟道的身心需要和精神追求。

总结来看,茶与禅结合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白居易《赠东邻王十三》),“苦茶久食,益意思”(华佗《食论》),饮茶可解除睡意,提神益思,消除疲劳,有助禅僧修行;“茶之为用……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陆羽《茶经》),“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陈藏器《本草拾遗》),茶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诸多保健养生功效,因此,饮茶可补充营养物质,使人延年益寿,同时,茶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也是佛门禅宗弟子修行的一大追求;以茶待客、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寺院茶会、佛门茶宴也是常有之事,因此,茶在佛门禅院中还充当着待客之物和以茶为叙、以茶会友的媒介;茶文化还是一种像茶叶一样有很强的亲和能力的中和性文化[3],可见,茶的“亲和力”也是禅与茶结合的一大因素;此外,茶的本质特征和审美趣味,以及禅门僧侣饮茶之习与文人生活方式的共同之处也是茶禅结合的重要内因[4];“茶且不发”,饮茶可使人清心寡欲,有助专注一心坐禅修行,可以说,茶是禅僧修行最好的辅助,茶与禅结合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3.2 茶禅一味的缘起与内涵

茶禅者,以茶参禅之谓也[4]。茶禅,是一种以茶参禅、禅理入茶、茶理禅理融通后的哲学境界,是了悟后的明心见性,是内心通达后的超然物外。

3.2.1 “吃茶去”禅门公案

一提起“茶禅一味”,人们可能首先就会想到的是唐代赵州柏林禅寺从谂禅师的那句经典的禅机法语“吃茶去”。有僧与禅师对答,禅师皆许其“吃茶去”,其中可以看出茶与禅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彰显出“茶味禅味,味味一味”的茶禅文化意蕴。因此,“吃茶去”禅门公案也常常被大家视为“茶禅一味”文化的开端,影响深远,及至现代。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于1989年9月为当时举办的“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活动题诗曰:“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该诗引经据典——卢仝《七碗茶诗》和赵州“吃茶去”公案,一气呵成,清逸自然,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达到了“茶禅一味”的至高境界,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与称赞。可以说,赵朴初先生的这首《吃茶去》诗已然是当代茶诗的巅峰之作。赵朴初先生站在经典处成就了经典,他的这首《吃茶去》诗也必将成为新的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8月著名音乐人、原创歌手许嵩发布了《不如吃茶去》音乐专辑,在创作该专辑的过程中,许嵩从心出发,结合自己的体悟,古典与现代的交织,用真正的内在气蕴来创作该专辑古典中国、清风徐徐的意境和境界。该专辑中的主打歌曲《山水之间》是许嵩在山水间隐居之时的灵光闪现和感悟,“昨夜同门云集推杯又换盏/今朝茶凉酒寒豪言成笑谈/半生累尽徒然/碑文完美有谁看/隐居山水之间/誓与浮名散”。歌词借古喻今,充满着远离尘世、淡泊明志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态度,蕴含着明心见性、寄情山水、闲适旷达的茶禅文化意味。尤其是在专辑取名方面,为达到曲名和意境的统一化,借用了赵朴初先生所作的五言茶禅诗名句:“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使得整个专辑饱含着茶理禅意,极大地提升了该专辑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境界。同时,许嵩也借此传递了“大千世界有很多想不通的事、猜不透的心与看不透的人,倒不如不想、不猜、不看,携寄情山水的快意人生吃茶去”的淡然态度。

许嵩《不如吃茶去》专辑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是对“吃茶去”茶禅文化理念的传承和运用,它将传统的中国风音乐推向了新高度,同时也开创了古风音乐创作的新境界。

3.2.2 茶禅一味的提出

唐人牟融《游报恩寺》诗云:“推兴共寻方外乐,新诗争羡郑中才。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诗中描写了寺院僧社品茗饮酒、作诗唱和之乐,茶烟袅袅,竹影横斜,亭台小径,展现了一种茶禅相融的美学意境。唐百丈怀海禅师在《百丈清规》中对佛门茶礼做了大量的规定,将佛门饮茶制度化,这为茶理与禅理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也为茶禅礼仪的实践和茶禅一味思想的体悟做了指引。

关于“茶禅一味”这一概念,相关研究专家大多认为是由宋朝临济宗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的,这也得到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茶禅文化研究会会长吴立民先生的认同,他还谈到:“(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寺编著的《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被韩国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他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留学生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代相传的国宝”[5]。当然,也有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宣方博士认为圆悟克勤禅师写“茶禅一味”条幅是以讹传讹,日本收藏的圆悟克勤存世墨宝并无其手书的“茶禅一味”条幅。因此,对于圆悟克勤禅师提出“茶禅一味”之说,学界尚有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

现存文献关于“茶禅”一词的最早记载是在清乾隆时期。“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称得上是一位嗜茶如命的皇帝,他对中国茶文化有着颇深的研究,一生共作过两百多首茶诗,其中不乏论及“茶禅”者。《三过堂》诗云“茶禅数典自三过,长老烹茶事咏哦”;《汲惠泉烹竹炉歌》诗云“卢仝七碗漫习习,赵州三瓯休云云”;尤其是《三塔寺赐名茶禅寺因题旬》一诗:“偈忆赵州举,荼经王局携。登舟语首座,付尔好幽栖。”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心中的“茶禅”思想,他还曾御赐“茶禅寺”之名给景德禅寺。至此,才算真正确立了“茶禅一味”的概念,并形成了正统而完整的茶禅文化体系。

3.2.3 茶禅一味的内涵

茶禅一味究竟是何味呢?

茶禅一味,是苦味。茶性“味苦,微寒”,茶本身的滋味是微苦的。“高山出好茶”,好茶一般是生长在高山之上的,因此,茶叶的采摘、炒制也是很辛苦的,而禅门弟子参禅打坐、参悟禅机的过程亦是十分辛苦的,故茶禅不二、茶禅一味,皆为苦味。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人生这杯茶又何尝不是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过程呢!世间况味,皆为苦味。对此,佛门亦有“人生八苦”之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婆娑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丁以寿先生认为:茶禅一味,在于因茶入禅,从有味之茶参无味之禅,从有形茶艺、茶礼悟无形禅道[6]。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茶文化专家余悦先生[7]认为,茶禅一味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茶禅一味与日常生活的相融,第二重是茶禅一味与开悟顿悟的相通,第三重是茶禅一味与平常心的相和。

茶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和途径,茶禅一味,则是修行参悟后的境界。“禅道在于妙悟,茶道亦在于妙悟,茶禅之道更在于妙悟”,以茶道入禅,禅道入茶,茶禅相融,茶禅如一,茶心禅心,心心相印,方能悟得明心见性、云开月明,从而达到茶禅一味的至高境界。

茶禅之道,谓之和,在于天和、地和、人和三者的统一,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是中国茶道的核心精神。禅道在于悟,经妙悟而通达,通则心平气和、平心静气,进而达到平常心的境地,平常心即是道。故茶禅之道,贵在和谐,不急不慢,不骄不躁,与世无争,内心旷达,淡然自若,泰然处之。

4 茶禅文化的现实意义

日本高僧明惠上人曾提出了充满佛学禅理的“茶十德”: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息灾;朋友合会;正心修身;烦恼消灭;临终不乱。虽言简意赅,但也算较为全面地道出了茶禅之道的功用。

对于茶禅文化的价值意义,诚如吴立民先生所言:“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化建设之所当勿”[5]。茶禅文化以感恩、分享、和谐、结缘、包容、修心、开悟为基本精神和行为准则,对于当代传统茶文化和禅宗文化的传播、弘扬,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茶禅文化,蕴含博大精深的茶道和禅道的文化基因,融合哲理、伦理、道德、礼仪等精神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茶禅一味”的“虚静”以及中国茶道精神中“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具有平和、淡泊、雅静的精神内涵,会使人们的心情趋于淡泊宁静,可以调节生活节奏,缓解心理压力,提倡和诚处世、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8]。同时,在启发哲思、启迪智慧、修身养性、健康养身,提升个人素质、文化涵养和精神境界,完善个人品格,促进身心健康,减轻社会浮躁,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茶道饮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寻迹万里茶道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道人生
谁远谁近?
《茶道六百年》
四季饮茶与健康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