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19-02-16 00:39郑建东陈纲领王余杰周阿洋吕丹丹
山东化工 2019年21期
关键词:滁州科教应用型

郑建东,陈纲领,王余杰,周阿洋,吕丹丹

(滁州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科教融合就是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以科学探究的方法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把前沿理念、知识和方法等贯穿到课程教学和日常培养中去,重塑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科研活动与教学过程相融合[1-3]。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的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本科教育在培养适量基础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的同时,着力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上[4-9]。

滁州学院自2004年升本以来,就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我们的办学定位。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11年,主要围绕滁州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企业一线生产实际需要,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注重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教学活动。近年来,我院先后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开展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彰显出较为明显的办学优势。

1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科教融合一体化育人机制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化工类专业特点,先后四次制(修)订教学计划,形成了2009、2012、2014、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中,邀请企业和政府相关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等,全面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育人模式改革、“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筑牢基础-强化专业-多样发展”的三段式培养措施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

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中,一方面按照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占35%以上),确立“重视专业基础、强化实践训练、突出科研特色、提升创新能力”的育人特色;另一方面增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立创新学分(11学分)。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摆在重要位置,尤其注重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 双创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训练,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近几年我院学生共获批校级以上大学生双创项目54项,其中国家级21项,参与学生数达200多人。

2 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建立“三早”实践育人模式

化工学院学生大一入学后,第一学期就接触到四大化学基础实验,较早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学院鼓励老师申报开放实验项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类创新项目,为对科研兴趣高的学生提供了早接触、早了解、早从事科研的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科研能力的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贯穿“基础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三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逐步精简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设立创新学分,以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建立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三早”实践育人模式。我院每年有4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参加各级别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多形式展示学术成果,提升学生科研信心,以成果促创新;让学生接触学术前沿,培养成就感,以自信促学习。大一新生注重课程学习,通过专业导论课程了解科学研究前沿;二、三年级进实验室,开展基本训练,实验技能及科技论文的撰写等;四年级在指导教师引领下认真完成毕业论文。近三年,我们院的部分学生从一年级都进入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较早介入教师课题,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提高实验技能。许多教师科研实验室里面基本都有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建立本科生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朋辈传承制,发挥好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帮学作用,逐步形成“大一进实验室感受氛围、大二动手操作、大三要出成果、大四复习考研”的环环相扣类似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同时,教师时刻指导学生相互之间一定要做到传、帮、带的作用,目前取得一定良好效果。

我院近几年获批10多项开放实验项目和50多项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第一作者共计发表30多篇科研论文;申报发明专利3项;安徽省 “挑战杯”竞赛获二等奖4项等一系列的好成绩。同时我院的学生由于过早介入实验室,对实验的掌握及论文撰写能力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为学生考研复试给予很大帮助。近三年我院考研率基本都在20%以上,有一部分同学相继到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院校继续深造。

3 强化科教融合育人模式 实施班导师责任制

2017年滁州学院出台了加强班导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我院按照文件规定,给每个班级结合专业特点,配备该专业的班导师,将“导学、导研、导业、导德”贯穿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班导师负责专业导论课的讲授;开展系列专业学科前言讲座;介绍学院教师科研方向,让学生了解教师,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个人学习情况及科研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师,确保学生大一就进入教师科研团队,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班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品德、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并全面负责,突出班导师在科研和教学及生活多方面的多重身份,明确班导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班导师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注重将最新学术与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科研促教学。

经过近两年班导师工作的具体实施,我院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4 科研融入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积极性

每位老师把自己的优秀科研成果和化工学科前沿进行总结归纳,把自己到企业挂职锻炼所见所闻等真实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补充和更新原有的教学内容,以免老生常谈枯燥无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自己上课也觉得信心十足。把教学内容直接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可以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信心,增加创新的好奇心。同时,将科研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和新材料等运用于教学,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等。促进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和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促进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相继开设了“典型化工案例分析、化工质量管理、化工安全、化工生产过程污染与防护”等与生产实际相关度比较高的课程,在授课中教师既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又添加企业的实际案例现身说法,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也爱听,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院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介绍化工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和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使学生对化工学科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背景和学术前沿有较全面的认识。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

2016-2018年,我院学生共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近150多项,其中由学生组队设计的“南京扬子石化分公司-龙川化工年产7万t甲基丙烯酸甲酯”获2018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赛区二等奖;“中石化扬子石化年产5.5万t醋酸乙烯酯项目”获2019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赛区一等奖。

5 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推进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滁州学院始终贯穿 “校企合作办学、产教研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与滁州地方化工企业、滁州市政府共建研究机构及科研研究中心。目前,我院建有市级“高纯电子气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热塑性弹性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化工分析测试中心”等共建研究机构。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紧密结合,实现校企资源共享,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目前化工学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已经和安徽金禾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联能源有限公司、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等与地方3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与企业共建“金禾化工班、熊亚塑胶班、南大光电班”等校企合作班;与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实行双方共同管理的原则,企业要提供适当资金赞助,作为奖学金进行发放。一方面安排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我院外聘教师,开展讲座和学术报告,作为学生赴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完成实习环节,尤其是合作办学的学生实习周期更长一些。校企合作办学也为企业在毕业生招聘方面提供较大选择空间。每年我院在滁州就业的学生在40%以上,同时毕业生受到了滁州地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其中“金禾化工班”是2011年我院与安徽金禾股份有限公司着手共建的第一个校企合作班,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每年有20个左右的学生到公司就业,部分学生已经做到高管职位。

6 完善制度保障 落实科教融合

滁州学院为了确保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落实,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制定了相关制度。我们学院也成立由院长为组长,学院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创新创业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学院每年对科教融合和班导师开展考核,对于考核较为突出的教师,学院给予一定的奖励。

7 结束语

自实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以来,我们化工学院在应用型创新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把科研融入到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科研促教学,教学提高人才培养,不断形成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近三年来,学生申报并获批50多项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国家级17项,本科生第一作者共计发表30多篇科研论文;申报发明专利3项;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近150多项;近三年我院考研率基本都在20%以上,部分同学相继到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重点院校继续深造。在实施科教融合过程中部分老师也取得了很大收获,教学方面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科研方面自己的科研视野不断更新,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同时部分年轻教师成绩突出受到学校表彰。总之,实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不仅培养了真正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满足了企业需求,而且不断提升了学校办学声誉。

猜你喜欢
滁州科教应用型
《科教导刊》征稿函
《滁州西涧》(草书)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陆黛灵书法作品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