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杂交种繁育系数低的人为因素及预防措施

2019-02-17 00:07杨建设祁兴良黄振涛
蚕桑通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收蚁桑园交配

杨建设,杨 卫,祁兴良,黄振涛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 蒙自 661101)

蚕种繁育系数的高低,直接影响蚕种生产单位经营效益及饲养农户的经济效益。影响繁育系数的因素,除了蚕品种固有性状和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是重要因子。前些年,我所在一代杂交种生产过程中,在栽桑、养蚕、制种各技术环节未将原蚕户的利益与制种成绩紧密挂钩,存在重蚕轻桑、桑叶营养物质少、产茧量低、卵粒不充实;重养蚕轻种茧保护,在蔟中管理、采茧、运茧售茧、削茧、鉴蛹及制种等系列操作中方法不当、动作粗暴造成蚕蛹人为创伤致病;也有计划不周、全程监控不到位等人为因素,造成g蚁收茧量和制种量都达不到预期目标。春季g蚁收茧量为2.8 kg~3.2 kg、g蚁制种量10张~13张,夏秋季g蚁收茧量为2.6 kg~3.0 kg,制种量8张~11张。自2016年春蚕期起,我所建立健全了蚕种生产考核制度,密切栽桑、养蚕、制种各环节的利益关系,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新的种养及制种技术,采取各种措施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繁育系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g蚁收茧量和制种量都有所提高,春季g蚁收茧量达到3.5 kg~4.0 kg,g蚁制种量达15张~18张,夏秋季g蚁收茧量达到3.0 kg~3.5 kg,g蚁制种量达12张~15张。现将我所造成一代杂交种繁育系数低的主要人为因素和预防措施介绍于后,供参考。

1 造成一代杂交种繁育系数低的主要人为因素

1.1 对交品种饲养比例不当、催青环境调节不到位

在实际生产中,如果对交品种的饲养比例不当,或饲养过程中对交品种之一出现病害或药物中毒,就会导致雌雄比例严重失调,因雄蛾不足,雌蛾等待交配的时间过长以致不交或短交、雄蛾进行二次交配或多次交配等原因,增加不受精卵,减少产卵量,就达不到预期的制种成绩。原种催青中因人为粗心大意,不能正确判断胚子发育进度,不能适时调整温湿度、光线和气流等,将直接影响蚕卵的孵化齐一、催青日数的长短、蚁蚕体质的强弱、化性以及良卵率。

1.2 消毒不全面彻底、种养管理粗放

环境及蚕具消毒不能贯穿全程,重视蚕前消毒、忽视蚕期和蚕后的立即消毒,并且消毒不全面不彻底,给各种病原留下滋生蔓延的时间和空间,增加蚕儿致病的几率。桑园管理不善、偏施氮肥、不防治病虫害,叶质差、营养不良,给桑不均匀,饲养环境因子调节不到位,温湿度忽高忽低、通风不良,眠起处理不当,饿眠和过早饷食,导致蚕儿发育开差大,蚕体抵抗能力减弱。操作粗暴使蚕儿受伤易感染病菌,除沙不细心遗失蚕较多,因粗放饲养及粗暴操作造成病死蚕多和减蚕率高,不能确保蚕头数。

1.3 上蔟不适时蔟中放松管理,采茧、运茧和售茧方法不当

在饲养条件差、蚕群体发育开差大的情况下,做不到适熟蚕分批上蔟,而一次性铺上塑料折簇自动上蔟,导致部分蚕不结茧或结薄皮茧且在蔟中陆续死亡。上蔟后,不及时捉游山蚕;上蔟初期,不加强升温排湿造成蚕儿被淹死或不结茧蚕增多;化蛹期间,不重视调节温度、不通风补湿造成毛脚蚕、半化蛹蚕等增加,而高温干燥不通风会造成干缩蛹,持续高温保护会使死蛹及不受精卵增加。采茧时间和方法掌握不当,未完全化蛹进行采茧及采茧没做到轻采轻放,造成人为创伤不能正常化蛹;采下来的茧堆得过厚、堆得太久或直接装袋待售,使死笼率大幅上升;装茧的口袋不通气或装得太满、装车装得太多并长时间等待出售,也会造成蚕蛹闷死或压死等不良后果。

1.4 削茧、鉴蛹操作粗暴及蛹期管理不当

削茧过早,蛹体较嫩易受伤;过晚,则会未鉴完蛹就羽化。削茧手法不当,削死削伤蛹体,倒蛹、抖蛹、鉴蛹和撒蛹的操作太粗暴也会使蛹体创伤,增加蛹期病菌感染的机会,蛹期高温干燥不及时补湿也易造成羽化困难。

1.5 发蛾调节、捉蛾选蛾、交配理对及产卵巡蛾管理不到位

在原蚕饲养、蔟中及蛹期管理等全过程不注重对交品种发育进度的调节,发蛾时间不一致,某一品种的雌蛹大量羽化且在24 h内不能交配导致不交、少交、少产卵或产不受精卵。感光发蛾时间过早,人工不足不能及时捉出交配会发生不交、短交、易散对等情况,不受精卵增加;感光发蛾时间过迟,雌蛾未充分成熟不交蛾增加,并且陆续出蛾,不能正常交配制种,减少产卵量和杂交率;不严格淘汰不良蛾,微粒子病的检出率增加;交配时间短,产卵慢,减少产卵量不良卵多;交配时间过长,容易散对损失卵量;不理对或理得不干净也会增加不受精卵;交配产卵室的环境因子调节不到位,会直接影响产卵量和良卵率,不及时巡蛾擦蛾尿会损失产卵量和影响产附。

2 防止人为因素影响,提高繁育系数的技术措施

2.1 周密计划、严格标准化催青

根据市场对一代杂交种的需求,结合现行品种的性状、当季气象环境和桑叶质量等综合因素,切实制定饲养品种、收蚁时间、收蚁量、上蔟及发蛾时间表等。一般中系与日系计划收蚁量的比例为5.5∶4.5。交配性能较差的品种要多收,避免对交品种饲养比例开差过大,确保同时间同等量发蛾。近年来,我所不断改进催青条件,配备较先进的温湿控制器,建立健全催青管理制度,专人负责原种催青过程中胚子解剖掌握胚子发育进度,24 h有人值班进行定时调种和温湿度的监控记录。为提高孵化整齐率,所有原蚕区的原种都在所内催青;离所较近的原蚕区,在所内集中收蚁共育到3龄饷食后发给原蚕户饲养;离所较远的原蚕区,原种收蚁前1日用黑布遮光空调车送到目的地补催青。通过严格标准化催青,一日孵化率达到99.6%,达到孵化齐一、蚁体强健的目的,并有效控制化性。

2.2 加强桑园管理、狠抓全程消毒

桑叶质量不仅对当代蚕的体质、造卵数和良卵率等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次代蚕的饲养成绩。针对原蚕区蚕农重蚕轻桑,桑园偏施氮肥、桑树病虫害不能有效防治的问题,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给原蚕饲养户发放复合肥,统一采购桑园专用农药实施统防统治,所内桑园施行夏伐冬封的桑枝剩叶打碎还田增加有机肥;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重施农家肥、磷、钾肥,为小蚕共育及附近原蚕户大蚕饲养提供优质的桑叶。加强病虫害管理,所内果桑园开园期间收购桑天牛、野蚕等害虫,鼓励进园采摘桑果的游客捕捉桑园害虫。常耕地勤除草,改善桑树生长环境;适量喷施化学药品。原蚕区桑园派出专业技术人员,组织人工统一抓好春芽虫和冬封园虫的防治,采叶养蚕期间根据个别户桑园病虫为害情况,通过农药补贴等方式进行个体防治。严格防止桑园害虫病菌与家蚕发生交叉感染。我所原蚕区养蚕前消毒采取一毛消、二洗蚕室蚕具、三空消、四浸泡蚕具、五实消、六福尔马林消的顺序进行,做到全面彻底不留死角,同时狠抓蚕期蚕体蚕座的消毒,蚕室周围环境及桑园道路定期用消毒车喷洒漂白粉水消毒,有效地减少了蚕病的发生。

2.3 精心饲养、适熟上蔟、加强蔟中管理,适时采茧售茧、做到轻采松装快运

专业技术人员驻村入户,耐心指导小蚕共育、眠起处理和上蔟等关键环节,坚持止桑必须到、饷食必须到和上蔟必须到的三到原则。根据各原蚕户饲养进度,深入蚕室细心观察、正确判断止桑、饷食和上蔟时间,避免处理不当造成发育不齐、病死蚕及不结茧蚕增多;要求原蚕户做到快收蚁快给桑,防止蚁蚕饿而爬散影响体质,给桑要均匀确保所有蚕儿都吃到第一口桑,避免发育不齐,轻放轻扫蚁蚕,防止人为创伤。给予适龄适熟叶,各龄给桑要求老嫩一致,合理贮桑、不喂蒸热叶、久贮叶等变质叶,调节好各龄温湿气,防止温湿度怱高怱低及闭门窗不通风等不良气象环境的发生。严格提青分批,实行早止桑迟饷食,促进蚕儿发育整齐,除沙分箔动作轻提轻抓,细心捡拾漏网蚕。坚决杜绝过早或过晚上蔟,要求适熟稀上、先熟先上,到有80%以上熟蚕时铺塑料簇自动上蔟,严格禁止见熟蚕就铺簇一次性上完的现象发生。上蔟后加强巡逻,督促原蚕户加强升温排湿,24 h~36 h内保持26℃温度;阴雨天湿度较大蚕室内湿气无法排出时,适当升高温度,大开门窗通风排湿,防止湿气过重不结茧蚕增多,后期以24℃保护。上蔟后及时捉浮蚕再行上蔟,72 h后进行除沙翻蔟,防止蚕茧受潮发霉。严格禁止在化蛹期间采茧,统一要求上蔟后第8日才能采茧,第10日卖茧。为防止原蚕户过早装袋装车或装得太满而使蚕蛹闷死或压死,离所较远的原蚕区采取入村收购,使用专用装茧筐松装蚕茧,蚕茧运输车用遮阳网覆盖保护,做到松装快运,运到目的地就及时分摊在箔簊里,有效防止蚕蛹人为创伤。

2.4 加强削茧、鉴蛹过程的监管和蛹期保护

标准化培训削茧鉴蛹工,出台削茧鉴蛹奖惩办法并严格执行,对无削伤或削伤少且认真捡干净病死蛹的给予每kg奖励0.5元,削死削伤严重的进行相应处罚,削伤较严重的不能参加削茧。鉴蛹一次性过关的每箔奖励1.0元,返工1次每箔扣0.5元。削茧期间,专人负责检查质量,防止未削茧混入茧壳堆里;箔簊内铺报纸、削茧人员每人发一块海绵垫箔簊内,削出来的蛹倒在上面防止摔伤,要求削茧采用“一削二倒三轻放”的操作方法,杜绝人为削死削伤和倒蛹过程粗暴操作而受伤,削出来的蛹及时摊开,避免堆积。削到病死蛹,刀具用酒精擦洗消毒,病死蚕、蛹和受伤蛹倒入消毒盂内,不混入健康蛹中或随便丢放,防止病菌蔓延。鉴蛹人员进蚕室换工作服洗手消毒;用干净柔软光滑的塑料筐装雌蛹,病死蛹受伤蛹等再次隔离;掌握早晚多鉴,中午温度超过28℃时在阴凉处鉴或停止鉴别。撒蛹箔簊内铺一层经日光消毒过的锯末、锯末上盖一张蚕网,避免因撒蛹动作粗暴造成蛹体受伤,也利于吸湿,防止蛾尿淹蛾,撒蛹要求及时、轻巧、均匀,稀密适当,见苗蛾后再上盖两张蚕网,以便隔离蛹皮提蛾抖蛾。鉴蛹结束后及时用福尔马林消毒液喷洒消毒。裸蛹保护期间要加强温湿度的调节,温度24℃~25℃保护,天晴干燥时进行蛹体喷水补湿,以利发蛾。

2.5 细心做好制种中各环节的工作,确保蚕种优质高产

对交品种如出现发育开差大,发育较慢的品种,鉴蛹结束就立即加温促进发育,特别是对雄蛹适当提高温度促使其尽早羽化,以满足交配需要,避免雌蛾长时间冷藏而损失卵量。合理确定感光发蛾时间,制种时遇到高温、人工紧张或雄蛾不足需在当日内进行2交的情况下,为避免中午高温时交配易散对及雌蛾长时间不交损失的问题,可在早晨3时感光,使蛾早出早交配;中晚秋期气温低、人工和雄蛾充足时,可晚感光或自然光下出蛾出齐再捉蛾,防止因过早感光捉蛾自然光下又陆续出蛾的问题。感光后2 h~3 h,雌蛾充分成熟后进行捉蛾;为提高杂交率,捉蛾前安排专人巡蛾,及时捉出雌蛾箔中因鉴别错误而剩留的少数雄蛾,减少纯对损失,发现纯对随即淘汰;捉蛾时要轻捉轻抖轻放,每箔放的雌蛾不宜太密,认真选除小翅蛾、病态蛾、畸形蛾等不良蛾,以保证蚕种质量。待雌蛾完全成熟后进行交配,坚持先捉先交,先交新鲜雄蛾后交2交雄蛾的原则。先在雌蛾箔中投入比雌蛾数多10%的雄蛾任其交配,经20 min左右依次理对,单只蛾拾出另行交配;已成对的蛾适当排匀并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相互干扰而散对;理对完后安排专人巡查,发现散对随即拾出重交,减少不受精卵。在实际生产中因生产数量多,为避免拆对不及时造成散对在箔簊内产卵而损失,新鲜雄蛾交配后2.5 h~3 h就拆对,2交雄蛾多交1 h。拆对按交配先后顺序进行,动作轻快,注意手势,食指按住雄蛾,拇指和中指轻拉雌蛾,不可强拉,以免损伤蚕蛾生殖器,影响雌蛾产卵。拆下来的雌蛾放在纱网筐内轻轻抖动,促使雌蛾充分排尿,排完尿及时送产卵室投蛾,投蛾必须轻快敏捷。注意送蛾、数蛾或称量、投蛾各道工序之间的配合,避免母蛾积压而造成早产卵多的损失。产卵室配备空调等调温调湿器,温度保持24℃,湿度75%保持黑暗并注意换气使空气新鲜。投蛾后每隔2 h巡蛾一次,扶正翻身蛾,拾回逸出蛾,检出误投雄蛾,并擦去蛾尿。根据蚕种用种的需求,及时收蛾与收种,收种过程中应避免堆积、震动、摩擦等,勿使蚕卵受伤。在后期蚕种保护、浸酸、浴消、盐水比重及称量等一系列处理过程中,防止错漏、批次混杂、粗暴操作和人为丢失等现象的发生。

猜你喜欢
收蚁桑园交配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不同交配方式对家蚕种性影响
春柞蚕收蚁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二化螟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产卵量的影响
亚洲玉米螟交配率和交配次数与其日龄、性比和精巢大小的关系
河南一化二放秋柞蚕收蚁日期探讨